自由和美好的事物总是戛然而止:比如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

自由和美好的事物总是戛然而止:比如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

自由和美好的事物总是戛然而止:比如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

自由和美好的事物总是戛然而止:比如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

自由和美好的事物总是戛然而止:比如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

自由和美好的事物总是戛然而止:比如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

#9 Dream Sweet Little Band - Babies Go John Lennon

自由和美好的事物总是戛然而止:比如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

自由和美好的事物总是戛然而止:比如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

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人们还没来得及看,或者还没来得及深入了解他们,他们就消失了。

一些美好的事物更是这样,他们本来有机会被更多人知道和了解,被更多人喜欢和热爱,但他们就猝不及防的消失了:比如还差两天整35年前(1980年12月8日)的夜里被一颗子弹骤然射倒在地的约翰 列侬(John Winston Lennon),和今天在中国互联网世界彻底消失的维基百科(Wikipedia)。

约翰 列侬,来自英国利物浦的摇滚乐队“甲壳虫”(The Beatles)的灵魂人物。在生命的最后10年,他与小野洋子生活在纽约,在频发的毒瘾、与激进分子的来往、强烈的反战情结、明亮的乌托邦之梦,还有与美国政府的持续冲突中渡过。他创作了《Imagine》,渴望没有战争、没有财富、没有强加信仰的乌托邦;他痛恨宗教、国界、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民族主义带来的一切纷扰与不安。在西方,他成了一代青年人对抗权威秩序的精神导师和鸦片;在另一个世界的象征 ——苏联,他是第一个西方流行文化的符号,刺破了极权世界的谎言,在一个危险的环境里“腐蚀了”无数苏联青年,20年后,这些“列侬的孩子们”摧毁了那个极权帝国。

1980年12月8日晚10点40分,在毗邻纽约中央公园的达科塔大厦门口,一名激进的歌迷用一颗子弹结束了列侬的生命。

自由和美好的事物总是戛然而止:比如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

2015年12月6日,在历经中文版无法打开、中文版局部无法打开和中文版再度无法打开三个不同阶段之后,维基百科的任一语言版本均无法在中国内地访问,彻底地从中国互联网世界消失了。

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对于我们来说,是音乐与艺术,和信息与数据的两个世界,但它们从另一个维度上,在同一个世界里。

热爱约翰 列侬的人们,也热爱和平和自由,反对战争和伤害。热爱维基百科的人们,也热爱知识和自由,反对教条和威权。但没有谁能阻止他们在猝不及防地戛然而止,在还没来得及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和热爱他们的时候,就消失了。

而对我来说,我喜欢约翰 列侬,是因为我的生活里偶尔需要不着边际的被打开和被抛出的感觉;我热爱维基百科,是因为我想更自由地理解关于蝴蝶、硬币、君士坦丁堡与莫扎特的一切。

在一些美好的事物“被消失”的日子里,推荐给大家两段东西:

第一段是1970年《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创始人扬 温纳(J.S.Wenner)对列侬的访谈节选,关于摇滚乐和信仰,这段访谈被收入温纳日后的著作《列侬回忆》。

同时推荐 《列侬回忆》和《维基经济学》两本书。

自由和美好的事物总是戛然而止:比如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Lennon Remembers

译者: 陈维明 / 马世芳

出版年: 2011-3

自由和美好的事物总是戛然而止:比如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副标题: 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

译者: 何帆 / 林季红

出版年: 2007-10

Chapter I:约翰 列侬谈摇滚乐和信仰(访谈人:扬 温纳,《滚石》创始人)

扬:你认为摇滚乐的未来是什么?

约翰:不管是什么玩意儿,就是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我是说,如果我们要把摇滚乐搞成狗屎的精英主义,我们就会把它搞成狗屎摇滚精英主义。如果我们要的是货真价实的摇滚乐,那就看我们怎么去创造,不要再被革命形象还有长发迷惑了,我们总得超越那个层次,那也是我们剪掉头发的原因150。我们爽快地坦白一些吧,看看到底谁是谁、谁做了哪些事情。看看谁是真的在做音乐、谁又在胡搞一堆狗屎东西。摇滚乐将会是我们做出来的这些东西,无论是什么。

扬:为什么你认为它对大家有这么重要的意义?

约翰:摇滚乐吗?因为它够原始,而且完全不用废话——最棒的玩意儿。而且它会“穿透”你。它就是节奏。在丛林里,他们就有这样的节奏,传遍全世界。它就是那么简单。你弄出这个节奏,所有的人都会跟着动起来。我在Malcolm X151、Eldridge Cleaver152还是谁的书上读到,他说黑人通过摇滚乐让中产阶级的白人回归到他们的身体,把他们的心灵和身体都投了进去,事情就像那样。它打通了一切。对我来说它就是打通了,在我15岁的时候,它是唯一能够穿透当时发生的所有事情、能够抓住我的东西。摇滚乐是真实的,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假的。而且关于摇滚乐的事,我指的是好的摇滚乐,不管好的定义是什么等等,哈哈,所有那堆狗屎东西,都是货真价实的。而且这种真实(realism)会穿透一切抓住你,真实的不只是你自己而已。你会从那里面辨认出某些纯真(true)的东西,就像所有真正的艺术一样,无论艺术的定义是什么,各位读者。这样可以吗?就是这么回事。如果它是真实的,它通常也很简单;如果它很简单,它就是真实的。说起来就是这样。

扬:你认为痛苦的概念是什么?

约翰: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扬:God这首歌的开头,你唱“上帝是一个概念 / 我们用来衡量自己的痛苦”(God is a concept by which we measure our pain )。

约翰:我们的痛苦,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经受的这些。人是从痛苦中出生的,而痛苦也是我们大多数时候的状态。我认为痛苦越是巨大,我们需要的神就越多。

扬:“上帝作为衡量痛苦的概念”这句话背后,其实有一整套深奥的哲学论述。

约翰:喔,我从来没听过那些东西。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我不知道有谁写过那些东西,或者谁说过什么,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真不可思议。

洋子:你只是在感受它而已。

约翰:没错,我感受到了。你看,当我感受它的时候,简直就像被钉在十字架上。所以现在我知道他们讲的是什么意思了。

自由和美好的事物总是戛然而止:比如约翰 列侬和维基百科

Capter II 《我爱维基》节选(现在来看,当年的我写文章真烂啊)

在很长时间里,人们仅将吉米·威尔斯视为网络上的一个传福音者。像Linux之父李纳斯·托沃兹,或信息分类网站Craigslist.org的创始人克雷格·纽马克(相关访谈请参看Gemag.com.cn《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一样,他们开创了一种价值巨大的操作系统或网络平台,因此成为科技史上的传奇人物,但并不以此盈利。

威尔斯认同我把他们归入“同一类人”。“尽管我并没见过李纳斯·托沃兹,但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我和他真的很像。”而克雷格·纽马克是威尔斯的好友,但威尔斯承认,二人性情迥异:“他沉默寡言,相当羞赧,不善社交,我和他则完全相反。”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在威尔斯身上,既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又有着一个高度社会化、乐于获得成就感的资本主义精神。即使与他熟稔之人,也很难清晰地辨断出他性格中的哪一面正在起着主要作用。

比如,2000年他和伙伴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创办在线权威百科全书Nupedia,这是一个以商业为目的的网站,但在此过程中,他们原本为了辅助Nupedia而创办的社区Wikipedia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与拉里·桑格不同,威尔斯情愿放弃商业化的想法,明确把维基百科发展成一个开放的、独立的、人人可共享的知识平台。这直接导致了桑格的退出,并让他攻击老搭档为“反精英主义的死硬派”。

但矛盾的是,你很容易感觉到威尔斯身上同时具备的反精英主义的立场和精英主义格调。作为颇具争议的客观主义哲学的热诚追随者,威尔斯强调“独立的美德”是他个人特质里最重要的部分。而在他的Facebook个人页面上,他的头像一栏放着自己和另外一个伟大的自大狂、U2乐队主唱波诺的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