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从孤独行星到渐暗行星

撰文│ 廖伟棠

和世界上许多曾经年轻的行者一样,十多年前我也是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就走向广阔世界的。第一个落脚地是巴黎,然后是诺曼底、伦敦、爱丁堡、欧洲、北美洲、东南亚……最难忘是在越南,为了减轻行李重量,手上的大厚书被我拆成无数小本,每个城市只用一部分,用完就扔。

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孤独行星》,这个书名让人充满遐想,地球固然在宇宙中是孤独的,但除了月球,它还有无数蚂蚁一样在它身上爬行的人相伴。在这样一个行星上,我想我更愿意成为凯鲁亚克定义的Lonesome Traveler(孤独旅者),相对于地球上其他的背包客——的确,这些人被称为“背包族”,但是他们背的背包可不是当年凯鲁亚克们的破帆布包,而都是Columbia、North Face这样有名的牌子,他们绝不是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里说的“拒绝为消费而活”的Beats垮掉派,恰恰相反,他们一路消费过来、装备精良,他们的“流浪”其实别名叫“充电”或者“艳遇”。

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当年以凯鲁亚克为首的Beat Generation主张“上路”,是为了把自己投入世界的漩涡中去,以自己的身体、心灵和遭遇的命运直接承受时代的烙印。

《在路上》主角萨尔和迪安疯狂地生活在一气呵成的文字中前进,投身于广阔的江河湖海中,他们那一代人就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去体会他们的世界,和他们呆坐在电视前以获得

复制思想的后代不同,他们的世界观都是直接和世界较量得出的,因而更加真实和独立。

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每一次旅途,我只要走出旅馆,坐上交通工具或者安步当车,我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摄影师,用镜头与世界交流。晚上回到旅馆,我就做回一个诗人,尝试去写下那些我拍摄不下来的东西,同时又去检视一天的照片,看看有什么是无法用文字阐释的意象,在我自己的坐标系里,我把后者定义为好照片。

我出版过四本摄影集,第一本是《孤独的中国》,第二本为《巴黎无题剧照》、第三本叫《寻找仓央嘉措》、第四本名《伞托邦》,还有一本即将出版的,叫《微暗行星》——如此一头一尾,正好也组成了一个“孤独”“行星”。

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巴黎无题剧照》和《寻找仓央嘉措》实验着影像与诗的对话,两者之间应该是跳探戈一样若即若离,甚至爱恨交缠的,它们互相抗拒着彼此的命名,又互相成为对方的梦。

《伞托邦》更倾向于纪实,我尝试把自己完全当作街头上的一个年轻人,从他的眼睛去看那些烽火与炊烟、催泪弹与帐篷,里面也收录了十多首诗,则属于每天回到家里自舔伤口的痛定思痛。

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现在这本《微暗行星》,可以说是最符合我预期的漫游者的摄影书。我从我十多年的中外旅游中撷取一些最暧昧的片刻——一如书名中的“微暗”,既是这颗行星将要入夜的,日本称为“逢魔时分”的那一刻,又是人心黯淡,回首伤神的一刻。

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摄影集依拍摄的城市从A到Z排列,第一张摄于西班牙安达鲁西亚——也许是格林纳达也许是塞尔维亚,最后一张摄于西安。前者是两顶弗拉明戈歌者的帽子,后者是一个流浪汉,我觉得他像极了比肖夫(Werner Bischof, 1916-1954)拍摄的《On the Way to Cuzco》(又称“安第斯山吹笛少年”),一样的结构,只是他背景的安第斯山换成了西安的街道、少年的牧童笛换成了吸管、少年的羊驼毛背包换成了流浪汉的家乐福塑料袋……比肖夫是我最中意的摄影大师之一,照片总有忧郁的诗意在,他拍的那个印第安少年专注、坚定地赶路,笛声似乎还在千山回荡。

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所以我把这本《微暗行星》献给比肖夫。他倾注在一个印第安少年的心血和倾注在一个日本和尚、一对巴黎恋人的心血是相等的。我的摄影集也一样,对于巴黎、罗马这样我去过好几次,逗留过几十天的地方,我只选取一两张,一两张简直像随手拈来的照片。而许多匆匆走过的城市,我也选取一两张,一两张像在此生活过、爱过的人拍下的沉重的照片。

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这不是一本旅游摄影集,没有风光美景;这也不是一本以田野考察为名的所谓人文实际猎奇的摄影集,里面都是平凡接近无人的人间。当这个星球渐渐暗下去,我没有放慢快门,我只想拍摄黑暗。

手握一本《Lonely Planet》的人,是怎么看待旅行的?

(图片选自廖伟棠摄影集《微暗行星》,香港Kubrick书店即将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