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三次彈劾恩人,下手無情事後又非常內疚

咸豐十年八月,曾國藩面臨一個生死時刻,他當時帶兵駐守祁門大營,其實是虛張聲勢,大部分主力都在別處。然而,祁門大營的門戶徽州卻被太平軍侍王李世賢輕鬆攻克。因此,湘軍的祁門大營岌岌可危,曾國藩本人都已經寫好遺囑隨時準備殉國。

曾國藩三次彈劾恩人,下手無情事後又非常內疚

此時,他憤怒的彈劾駐守徽州不利的李元度,指責他“籌劃未密”、“人心並無悔祻之意”。在這份《周天受等寧國殉節請恤及參革徽州失職人員折》中,曾國藩甚至建議朝廷“革職拿問”。然而,李元度是曾國藩親自派去的,為何要如此行事呢?

說起李元度,不但是曾國藩的心腹幕僚,而且還是曾國藩的救命恩人。在靖港之戰時,李元度因為擔心曾國藩的安危,讓章壽麟躲在後艙。後來曾國藩兵敗跳水自殺時,就是章壽麟救起了他,也救起了命懸一線的清王朝。

曾國藩三次彈劾恩人,下手無情事後又非常內疚

不光如此,在曾國藩最為不順的江西戰場,很多人當時都離開了他,另謀他就。李元度默默的守在曾國藩身邊,在他最為困難的時候,又返回家鄉為他募集了數千平江勇。這對於窘迫的曾國藩,可說是再造之恩。

那麼,這樣忠心耿耿的幕僚,曾國藩為什麼要彈劾他?第一次彈劾可能是出自曾國藩推卸責任的私心,而後來為什麼第二次、第三次的彈劾李元度呢?

曾國藩三次彈劾恩人,下手無情事後又非常內疚

臣查該員李元度,徽州獲咎以後,不候訊結而擅自回籍,不候批稟而徑自赴浙,於共見共聞之地,並未見仗,而冒稟克復。種種悖謬,莫解其故……是該員前既負臣,後又負王有齡,法有難寬,情亦難恕。

曾國藩三次彈劾恩人,下手無情事後又非常內疚

三個月後,曾國藩在彈劾陳由立、鄭魁士的摺子中,順手再次將李元度拉進來,寫成了《密陳參劾陳由立鄭魁士李元度三將之由片》。在這份密奏中,曾國藩繼續彈劾李元度,一是發洩不滿情緒,二是殺雞給猴看,警告湘軍其他人不能有所異心,另投他主。

就這樣,李元度最終遭到查處,帶頭調查的是左宗棠。這時候曾國藩卻良心發現一般,又偷偷向左宗棠說情,請求從輕發落。然而左宗棠調查李元度的事蹟屬實後,不但不賣賬,還直接指責曾國藩“所陳奏者,臣僚情義之私,非國家刑賞之公”。

曾國藩三次彈劾恩人,下手無情事後又非常內疚

李元度還是人脈廣,人緣好,本來應該發配充軍,卻因為很多湘軍將領求請,被赦免為革職。在同治五年時,貴州巡撫張亮基奏請朝廷派他出山,這時候李元度入黔,屢屢立功,這才換來一個好的晚景。

其實,曾國藩對於參劾李元度,還是心有愧意的。一方面他作為湘軍主帥,對於李元度改換門庭必須殺雞儆猴,另一方面他也對李元度的恩情難以忘懷。他曾經多次寫信給曾國荃,表示“吾在外數年,獨覺慚對此人”,“兄在外數年,獨慚無以對渠”等等。在對彭玉麟、李鴻章等人的書信中也有此類言語。後來攻下南京後,他竟然呈上《密陳錄用李元度並加恩江忠源等四人片》:

今幸金陵克復,大功粗成,臣兄弟叨竊異數,前後文武各員,無不仰荷殊恩,追思昔年患難與共之人,其存者惟李元度抱向隅之感。

曾國藩三次彈劾恩人,下手無情事後又非常內疚

晚年,曾國藩也親筆寫信給李元度,表達了歉意之情。到了臨終前不久,曾國藩甚至告訴後人,要履行曾經與李元度定好的姻親之約,並一再懺悔自己有負於李元度。

對於曾國藩的道歉,李元度一開始肯定很難接受,不過後來面對多次示好,也感激涕零。在曾國藩去世後,他除了撰寫輓聯,高度讚揚其一生,更是以《哭師》十二首詩表達了真情實感。其中有一首可以為兩人的恩恩怨怨畫上一個句號:

記入元戎幕,吳西又皖東。追隨憂患日,生死笑談中。末路時多故,前期我負公。雷霆與雨露,一例是春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