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虎:“涉黄涉暴力”,电商平台岂能随心所欲

据@扫黄打非 6月8日消息,近日,根据群众举报和媒体报道,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对“拼多多”平台涉嫌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了深入核查,相关线索已移交有关地方进行查处。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将持续对案件查处情况予以关注。(6月8日 澎湃新闻)

“拼多多,拼多多,我和你,拼多多……”,朗朗上口的旋律,魔性的广告词,让拼多多成网红电商平台。拼多多以超低价格策略,成功攻占四五线城市与农村市场,据说已经收割了数亿用户。

但这样的收割,无疑是粗暴的。假冒伪劣是其一,公然在平台上挂出涉黄、涉暴力的商品,更是一种洞穿底线的行为。一个正式备案且规模最够庞大的平台出现“迷幻剂”“迷幻口服”,让人瞠目。

拼多多作为电商行业的后来者,原本可以站在既有电商平台的肩膀上眺望远方。在渠道下沉的背景下,瞄准四五线城市与海量农村市场,这个策略也是成功的。但拼多多在日常运转中,却很不真诚,它仅仅是把看重“能用”、“便宜”、“很像”的四五线城市与农村用户当成低价倾销的对象,打心底里认为,他们就是低端用户,压根就没尊重过他们。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拼多多商业模式的深层逻辑:通过低价倾销,收割大量中低层用户,进而获取用户大数据与流量,再通过调整商业策略,脱下“情趣内衣”将自己洗白成“小白兔”。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它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消费体验,或者是否会伤及消费者利益,是不重要的。

很难想象,在互联网商业规则已足够完备的时代,仍有一些企业,企图以野蛮粗暴的形式经商。拼多多非但不能奉行天猫、淘宝、京东等平台早已摸索出的商业法则,反而“反其道而行之”。

这些年,在政府与电商平台的强力打压之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存空间已被压缩了许多。一些人甚至期待,电商平台将“天下无假”。但拼多多的行为却说明,当一个甘愿将自己作为“下水道”的平台不恪守法治,不遵守商业伦理,假冒伪劣产品的生存空间,就不会消失。

从中国电商的发展史来看,早期因为前期经验的空白,与互联网监管的滞后,中国的电商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草莽时代。但随着现代商业规则的不断建立,互联网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互联网创业早已没有了野蛮生长、乱世出英雄的可能。合法经营,成为互联网创业者的共识。

拼多多的问题就在于,在一个法治健全、商业伦理齐备的年代,它仍然要拿山大王那一套来经商——用户是自己怜悯同情的小弟,法律是进不来的摆设,就要按照自己的那一套来做事。

但这注定是螳臂当车。两个月前,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拼多多现在对整个商品的管控、对服务的品质都很初级。我们正在通过升级供应链和打击假货来提高商品质量。全中国可能没有比我们更努力在打假的平台了”。彼时的大言炎炎,如今化作一记响亮的耳光。至于拼多多前途如何,也只能看它能否从其“商业模式”中走出来,正大光明地卖东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