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的小算盘

表面看,太阳能是光伏行业里中规中矩的一家公司,但其折旧年限过长,在建工程完工进度飘乎难定,利润调节的空间较大。

本刊特约作者 李国强/文

做上市公司年报的时候,最常用的调节利润的方式是调整库存商品,这也是我提倡看年报一定要着重看存货的原因。如果营收和利润增加后,存货同步增加,甚至增幅比业绩增长更为明显,那么公司的业绩是可疑的。

但如果库存商品已经调节过了,积累到年报上的存货单价较高,抵达会计事务所能够承受的极限了,那就没法再调了。但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项目——在建工程,可以派上用场。

公司有数千个营业网点,常年有数百个在维修或新建,因此有大量的在建工程。将已经转到固定资产的在建工程转回去,再调整好完工率。重新过账后,报表瞬间好看了许多。

为什么资产负债表里的在建工程能影响利润?

这和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的关系有关,固定资产是用来核算达到一定价值(比如2000元以上)的经营性资产的,比如汽车、机械设备等,但是有些资产不是买来就能用的,需要建造一段时间,比如厂房,可能需要一年甚至几年才能使用。在投产之前,对它们计提折旧是不合理的,所以这些厂房、设备放入在建工程核算,不用计提折旧。待建造完成后再转入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

这样,在建工程影响利润的逻辑就很清楚了:通过延缓转固定资产的时间,实现少提甚至不提折旧,虚增利润。

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假账,因为对于企业而言,有充分的证据和手续来确定转固时间点。准则和法规在这方面给企业开了一定的口子,但是仔细看年报,也是能看出端倪来的。

充满猫腻的在建工程

比如太阳能(000591.SZ),这家光伏企业的股票简称很有特点,但这么霸气的名字一定代表公司是行业龙头么?不尽然。

2017年是光伏企业悲喜交加的一年,一方面,受上网电价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2017年光伏发电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光伏发电的新增装机是2016年的1.5倍、2015年的3.5倍、2014年的5倍和2013年的4倍,可见2017年光伏新增装机出现了大幅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央和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开始严控光伏电站建设规模,政府补贴持续下降,一至三类资源区新建光伏电站的标杆上网电价也分别下调到了每千瓦时0.65元、0.75元、0.85元。

据公司2017年年报,太阳能实现营业收入52.05亿元,同比增长20.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5亿元,同比增长23.18%。截至2017年年底,公司总资产为315.48亿元。

2017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61%,这个比例在同行业算是中规中矩。公司资产总额31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多达200亿元,在建工程24.7亿元,可以说二者构成了公司资产总额的大部分。

那么,关注点就变得简单了:折旧是否足额提取了,在建工程是否按时转固了。

先看年报里的折旧年限表,期限都有点超长,其中,房屋建筑物都是30-45年,在上市公司中,这个折旧期限确实有点太久了;公司的核心资产——太阳能发电设备的折旧年限是18-25年,这已经是光伏设备的极限。折旧年限越长,每年需要计提的折旧就越少,对利润的影响就越小。

如果说,公司的折旧年限多少是有点猫腻,那么,在建工程就是公然“修饰”了。选取两个项目来分析看看。

根据2016年年报,该项目当年完工率88%。满打满算一年半,完成了88%,再怎么慢,到2017年也能完成100%了吧?

然而没有,2017年年报披露,该项目完工程度为95%。这样的比例表示该项目完成的差不多了,但就是不转固计提折旧。

当然,3亿元的项目,一年的折旧就是1500万元。

第二个项目是中节能复旦长兴70兆瓦光伏智慧农业综合示范项目。此项在建工程的账面余额高达6亿元,根据新闻,是2015年10月开工的,但是在2016年年报中,完工程度30%,在2017年的年报中,完工程度就变成了85%。

这样的施工进度完全不可控,按照2017年的进展,在2016年就该竣工转为固定资产了。

6亿元的项目,一年的折旧差不多是3000万元。

除此之外,其余大大小小的在建工程,都有施工进度飘忽不定、转固定资产不及时的情况,对利润的影响超过5000万元。

初看公司的净利润超过8亿元,5000万元影响并不大,但是公司的折旧率相对较低,如果采用更加激进的折旧年限,对公司的利润影响就巨大了。

影响有多大呢?在折旧年限超长、部分在建工程存在没有及时转为固定资产的嫌疑情况下,2017年的折旧有8.79亿元,甚至超过了净利润。假设折旧年限压缩一半年限,当年的净利润就亏损了。

税法只对折旧最低年限进行限制,防止公司提取折旧过快减少了利润,从而影响当期的所得税。而对于折旧的最高年限,会计准则进行了限制,但相对来说这个限制是非常宽松的。某些上市公司就采用了最高上限,换取更好看的利润指标。

退居幕后的政府补助

2017年,16号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对政府补助的核算重新规范。修订后的准则将政府补助进行了重新分类,不再全部体现在营业外收入,而是根据性质分别计入营业外收入、递延收益和其他收益。

因此,想一张表显示出公司的政府补助情况就变得十分困难,好在交易所对政府补助的披露都有严格要求,通过仔细研读年报可以查找出相关内容。

其他收益里的3014万元可以确定是政府补助,看起来并不算多;营业外收入里有105.9万元为政府补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递延收益里,高达5.40亿元的政府补助,这是特别容易被忽视掉的项目,不过递延收益并非一次性计入,本年新增622万元,摊销2588万元。

新的会计准则淡化了政府补助在财务报告中的地位,也对分析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增添了些许难度。

从行业盈利情况来看,2017年,光伏行业喜获丰收,在不久的将来,光伏补贴彻底取消后,这个行业依旧可以自负盈亏。为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光伏企业做大做强,国家对光伏行业的补贴也转变了方式。2018年5月31日,发改委、财政部和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暂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分布式光伏2018年仅安排1000万千瓦左右建设规模;将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补贴强度。

虽然政府补助在逐渐退出光伏行业,但鼓励行业发展的政策却日新月异。2018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在第二季度工作会议上表示重点把服务新能源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对弃风弃光率进行控制。光伏行业经过多年的煎熬,真正技术先进、高质量的光伏发电企业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

但太阳能是否还能如期享受补贴,需要再观察。

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作为“重资产”企业,公司融资压力非常大,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长短期借款高达130多亿元。2017年、2016年和2015年,公司财务费用分别为6.72亿元、5.25亿元和5.12亿元,占公司当期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为82.93%、77.39%和103.87%。

一旦贷款利息增加一个百分点,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就超过1.5亿元。

近年来,光伏的补贴不断下降,上网电价也反复调整,政府补助对光伏企业的影响非常重大,甚至决定了一些企业的生死。对于无法跟上行业主流盈利水准的企业,就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情况。

从整体业绩来看,太阳能属于中游水准,不用太担心政策调整带来的重大冲击。但是目前需要面临弃光限电的问题,因为区域电网整体负荷发生变化或其他因素而导致相关电网公司对公司光伏发电项目限电,会对公司收入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新能源集中度过高,在内蒙古等地已经出现了弃光限电的情况,其实公司的在建工程进度起伏变动过大就有很大因素是弃光限电。

光伏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已经到了大浪淘沙后的兼并期,因此,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是研发实力。以隆基股份为例,公司2017年拿出11亿元进行研发,占营收的比例为6.77%,以保持公司领先实力。

而太阳能2017年的研发支出为1.3亿元,仅占营收的2.51%。与同行相比,研发投入不足,竞争力堪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