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2018年5月,《朗讀者》第二季開播,再度引發收視熱潮,節目口碑評價再創新高,豆瓣評分一度達到9.3。2017年,以《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文化綜藝節目脫穎而出,引起了廣泛關注。

2018年,文化綜藝“熱”仍在持續。

目前,文化綜藝節目幾乎成為主要衛視的“標配”,以唐詩宋詞、成語漢字、名人書信、優良家風、傳統技藝等為主題的文化綜藝節目紛紛湧現,文化綜藝進入“百花齊放”時代。

文化綜藝兼具文化屬性與娛樂屬性,通過朗讀、表演、比賽等方式將傳統文化以更富有觀賞性、趣味性的形式表達出來,對傳統文化的普及產生了顯著的推動作用,取得了很高的社會評價,被稱為綜藝界的“一股清流”。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將大小屏數據打通,全方位展示文化綜藝的傳播情況,並藉助今日頭條的算法優勢,呈現文化綜藝的用戶畫像,為文化綜藝的商業轉化提供決策參考。同時對文化綜藝的主創團隊進行訪談,為文化綜藝的發展建言獻策,受訪對象包括董卿、蔣昌建等。

在白皮書中,文化綜藝指各大電視臺推出的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以文學、歷史文化、藝術、傳統美德、家風等為節目主題,並具有一定娛樂性質的電視節目。針對電視綜藝,不包含網絡綜藝。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綜合傳播指數TOP 1:《朗讀者》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統計了33檔文化綜藝節目的視頻網站播放量、收視率、今日頭條資訊分發指數,計算出文化綜藝的綜合傳播指數榜單,以此衡量文化綜藝的影響力。

其中,《朗讀者》(第一季)的綜合傳播指數最高

,為93.82;《經典永流傳》、《音樂大師課》緊隨其後,分別位列第二、第三。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朗讀者》第二季相對於第一季,熱度出現明顯飆升。其中,第二季胡歌、王石、賈平凹等名人明星的加入,為節目創造了較高的話題度。此外,《朗讀者》第二季金句頻出,也促進了《朗讀者》相關內容在資訊平臺的傳播。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文化綜藝:中老年和年輕用戶通吃

《朗讀者》的導演、製片人、主持人董卿對今日頭條算數中心表示:

“文化綜藝跟其他綜藝節目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消費的時代,看娛樂綜藝你可以跟著笑、跟著鬧,但看文化綜藝需要一個安靜的心境。這對製作團隊來說是很大的考驗。

對目標受眾的準確洞察,是一檔節目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之一。哪些人更關注文化綜藝?文化綜藝和娛樂綜藝的用戶畫像有何不同?

白皮書指出,文化綜藝與娛樂綜藝相比,男性用戶更關注文化綜藝,而女性用戶更關注娛樂綜藝。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在年齡結構上,年輕用戶更關注娛樂綜藝,中老年用戶更關注文化綜藝,但文化綜藝在年輕用戶中依然有一定吸引力。

白皮書用TGI指數來衡量話題對用戶的吸引力,TGI指數大於100,表明目標人群對該話題的關注度高於全網平均水平。

具體而言,娛樂綜藝對 30 歲以下用戶吸引力較高,對年長用戶的吸引力較低,40 歲以上用戶 TGI 指數在 40 以下,遠低於全網整體水平。

文化綜藝對 24 歲以上用戶吸引力較高,且吸引力隨年齡層增大而增大,對 50 歲以上用戶吸引力最高。同時文化綜藝在年輕用戶中依然有一定吸引力,TGI 指數在 90 左右。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在文化綜藝節目中,《國家寶藏》是吸引年輕用戶群的代表。

自2017年12月開播後,《國家寶藏》在以00後、90後為主要用戶的blibili網站(簡稱“B站”),取得了相當高的播放量,累計彈幕量達到105.6萬條(截至2018年5月),《國家寶藏》也是“央視綜藝”官方賬號在B站唯一上傳的節目。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國家寶藏》的特點在於用情景劇與紀錄片相結合的方式,將古代文博知識融入到現代語境中,比如秦代杜虎符的信息安全技術,雲紋銅禁採用的“失蠟法”工藝在現代醫學、航空航天中仍有應用。這種充滿創新的表達形式成功引起了刷屏效應,在年輕用戶群中引起強烈反響。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王凱、劉濤對《國家寶藏》流量貢獻大

根據本次報告的統計結果,王凱、劉濤對《國家寶藏》的流量貢獻顯著高於他們同期參與的娛樂綜藝。而在大部分情況下,明星嘉賓對文化綜藝和娛樂綜藝的流量貢獻並無明顯差異,如江疏影、王源、馮小剛、姚晨、關曉彤等。

王凱和劉濤的特例與他們在節目中引起爆點有關。王凱、劉濤在《國家寶藏》節目中分別“穿越”回清朝、商朝進行角色扮演,擔任“國寶守護人”,引起了較高輿論熱度。

此外,本報告還選擇了董卿、撒貝寧、何炅三位同時主持過文化類、娛樂類綜藝節目的主持人進行比較,三位主持人對於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流量貢獻均高於娛樂類綜藝節目。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最強大腦》主持人蔣昌建認為,文化綜藝應該重視利用明星資源,“文化綜藝的製作方需要努力讓節目既體現明星參與的價值,又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將二者緊密結合”。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文化綜藝為中小贊助商帶來顯著流量

文化綜藝的招商一直是困擾製作方的難題。頭部娛樂綜藝如《奔跑吧》、《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開播即有數億贊助商助陣,而《朗讀者》第一季苦尋一年才找到一家贊助商。

《我是演說家》總導演簡承淵認為:“文化節目招商難主要因為收視率低和植入困難。目前國內的收視習慣依然是大綜藝概念,明星效應顯著,遊戲和唱歌仍是高收視的保障。

再加上調性輕鬆活潑,各種花式商品口播和劇情化的商品植入,能夠實現廣告效應最大化。

文化綜藝一般收視率不佳,除與節目氣質對應吻合的商家外,快銷品等廣告商家對此並不青睞。”

流量貢獻度是衡量品牌贊助方廣告投放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本次報告的統計結果,文化綜藝對冠名品牌的流量貢獻顯著高於對贊助品牌的流量貢獻。但也有少數文化綜藝對冠名品牌的流量貢獻相對較小。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對於流量較低的冠名/贊助中小品牌來說,文化綜藝節目為其帶來了顯著的流量。

其中最為明顯的是《詩書中華》對美素瑰蜜露的流量貢獻,貢獻率高達91.67%。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市場前景決定了文化綜藝在廣告招商環節的吸引力,在獲得商業贊助的節目當中,

冠名商集中在汽車、醫藥、酒等行業。這些品牌的目標受眾主要是中高端的中年用戶,而一部分文化綜藝甚至沒有廣告冠名,在招商中陷入窘境。

在本次報告的受眾調查中,文化綜藝對年輕用戶群還是有較高吸引力的,這說明文化綜藝的廣告招商資源寬度仍有拓展空間。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文化綜藝的精神內涵和創新性最重要

2010年起,國內電視臺開始向國外取經,引進了一大批高流量、高話題度的娛樂類綜藝節目。

這段時期相繼誕生了《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一系列現象級綜藝節目。國內綜藝界出現持續多年的“引進熱”,直至2016年,頭部綜藝節目基本被引進綜藝節目佔據。

娛樂類綜藝節目的泛濫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觀眾審美疲勞。在我們的用戶調研中,用戶對文化綜藝的滿意度和興趣度已經顯著高於娛樂類綜藝。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一檔綜藝節目往往包含多種要素,如節目主題、精神內涵、明星參與、觀眾互動、傳播推廣方式、節目創新性等。

問卷調查顯示,精神內涵和節目創新性是最吸引用戶的要素。70%的用戶表示“精神內容/價值導向”是綜藝節目最吸引自己的要素。

《中華好故事》導演陳學武也認為,頭部文化綜藝的共性在於體現的媒體的社會責任,以傳播正能量為核心訴求,同時創新了表達方式。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此外,調查用戶對文化綜藝的精神內涵、節目主題滿意度高,並認為文化綜藝最亟待改進的方面是知識的豐富性和節目的趣味性

目前文化綜藝的戶外探索節目較少,主要以演播室錄製為主,且節目形式主要為演講、競技等,文化綜藝需要充分利用戶外資源、實地文化資源,發掘更多節目呈現方式。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六點發展之道

本白皮書還採訪了文化綜藝一線製片人、導演。

1、保持初心沉住氣

“ 對於文化類節目,靜水深流是一個最佳的狀態。對於所有的創作團隊來講,如果你渴望通過文化類節目去獲得格外強烈的關注,那這個出發點本身就錯了。

做文化類節目,保持你的初心,能夠沉住氣,能夠在一個紛雜的環境下依然堅持你所想表達的東西,這才是最寶貴的。”

—— 《朗讀者》導演、製片人、主持人 董卿

2、三個特質:回憶殺+情感共鳴+極致人物

“ 引發較高話題度的文化綜藝一般具有三個特質,即“回憶殺”、“情感共鳴”和“極致人物”。

“回憶殺”往往以傳統再創造的方式,觸動相關人群的“懷舊情緒”。“情感共鳴”往往以故事講述帶動觀眾情感認同。“極致人物”是節目刻畫出的“楷模”、“超人”、“類人群“,引發觀眾的佩服情緒,進而引發人物背後的故事討論。”

——《我是演說家》總導演 簡承淵

3、用合適載體呈現抽象文化

“那些引起較高話題度的文化綜藝節目,都是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載體,把相對抽象的“文化”,給形象生動的展示出來,無論是《經典詠流傳》的歌曲,還是《國家寶藏》的現場演繹,都是找到了一個觀眾比較容易接受的載體去把文化呈現出來。”

——《閱讀·閱美》製片人 周璐璐

4、節制的電視美學

“我們團隊在做節目的時候基本上達成了一個共識:要做好這個節目,必須調整自己、安靜下來,丟掉過往的所學、丟掉成熟的技術,安安靜靜地感受故事本身,誠誠懇懇地還原故事本身,用最簡單、最真實同時也最不使勁兒的姿態去完成。

而從豆瓣打分9.2的觀眾反饋和每期節目上萬條留言來看,這種節制的電視美學,收穫了尊重。”

——《兒行千里》總導演 王琴

5、做泛文化,破除文化說教

“文化類並不是國際節目模式的分類,而是一個元素。如果我們在娛樂節目中加入文化元素,堅持價值導向而不是主題導向。以戳心和幽默的融合破除文化的說教,做泛文化概念而不拘泥於詩詞等具體形式,或許是破解招商難題的方式。”

——《我是演說家》總導演 簡承淵

6、文化綜藝需要更多平臺支持

“文化綜藝需要政策上傾斜,更多的肯定,引導社會輿論對此類節目的新認知。浙江衛視一貫重視文化綜藝節目,在全平臺的節目體系中,文化節目佔相當大的比重,有很多項目在長期進行中。”

——《中華好故事》導演 陳學武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綜藝節目作為文化工業的代表性產品,是國內外電視臺、視頻網站的重要IP和流量保障。

從劇場走向電視熒幕,綜藝節目自誕生之初就自帶娛樂基因。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綜藝節目的主基調都是娛樂內容。

嚴肅文化類內容大多數情況下以紀錄片的形式進行大眾傳播,較少出現在綜藝節目裡。國外僅有少量如The Culture Show、Letters Live等文化類綜藝節目。

目前,國內文化綜藝節目的繁榮是提升綜藝節目自主創新力的良好契機。

在此過程中,打造出一批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綜藝節目,有助於中國綜藝節目走出國門,向國外進行IP輸出。

未來文化綜藝的發展,還有很大可探索的空間。

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發佈《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