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评论赠书|将科学与想象结合,重新审视自然

最佳评论赠书|将科学与想象结合,重新审视自然

这是“最佳评论计划”的第2次评选

本期支持方:后浪出版公司

供书:《创造自然》

往期入选留言中的5名获选者及评论

最佳评论

孫曉露:

我觉得其实“钱学森问题”提出的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确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是否等同于“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就可以产生创新型人才”呢?“创新”是在已有观念价值体系下的“新”,也可以说此时已有的观念体系并未固化,是使接受者产生质疑、疑问的阶段,而基础教育阶段才是出现这种阶段的主要时期,高等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在创新思维引导下的对于问题思考和行事方式的进一步指导。就像孩子才会问很多为什么,大人大多会想怎么找到答案。——《顾肃: 学术大跃进与象牙塔的造假工程 | 文化纵横》

.ЫΣ正义的力量*ь³5.:

按照社会主义的方法,非常简单,但要按资本主义的方法,非常复杂。比如苏联的免费住房政策,青年人就不必担心住的问题,有了住的,实体经济的工作岗位也并不累,集体化的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任务,于是就有时间谈恋爱,带孩子,照顾家庭…俄罗斯如果不进步到苏联模式,就只有永远就此沉沦下去;关于资本主义的方法就不谈了,因为无论现在的日本,或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或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另外如果不搞计划生育,现在的40多亿套房子也足够中国人住了,至于现今上亿大龄未婚青年,也就不是问题了,如果通过几十亿中国人在世界各国的交流交往中把中国进步文化或理念带到全世界,也是促进全人类进步的利好事情,无论促进消费或各行各业的增长都能产生巨大动力……在那样一种情况下,当前世界经济应该是另一种繁华的景象。——《拯救生育率: 中国面临百年人口危机?|文化纵横》

苏贵龙:

回顾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不同文明之间为自身利益而展开争夺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有所冲突的时候,我们总是免不了以成者王败者寇的心态来为之收场。伊斯兰教的发展,确实经常看到战乱,看到贫穷与落后,看到一些大国对资源的蠢蠢欲动,结果便是更加民不聊生,更加落后。中国人是最清楚这一点的,因为屈辱的近代史历历在目。所以,当一个宗教几乎被恐怖主义的称谓所取代时,这恐怕不能是我们人云亦云的时候了,自当警醒,去考虑这其中的利害才是正理。今天,人家说伊斯兰教是恐怖主义的土壤,明天也可以说另外一个。或许,这正是给这片土壤施肥的人所愿意看到的。——《“恶魔般的野蛮人”?打破对伊斯兰的“刻板印象” | 文化纵横》

自由的卡尔:

说的好,军人走的不远,僧人走的最多……这是中国与印度的缘份!看国家宿命,应该审视国家道德性,最好的竞争是心态,最后的竞争是德品……毛主席的理论,表达了一个宽容大度的心态,讲昆仑时都考虑给美国,给欧洲留下一大截……美国的宿命决定与美国条顿主义的内质,盎格鲁撒克逊的成功之道,首先是确立了自由法治理念和秩序价值观,使得这个条顿主义创造了近代以及当代伟大的国家模式,但是,当美国仍然信奉君主论的逻辑的时候,德义性丧失了,中心论瓦解了,这是一个理论诞生的最佳时机,“一带一路”应该有这样一个紧迫感和使命感,替代或者升华盎格鲁撒克逊理论的必要性,紧迫性已经悄然而至。——《张文木: 中国版印太战略有何不同?|文化纵横》

陈半仙:

皇权只到郡县,县以下“天高皇帝远”,由乡绅自治,乡绅即最基层的“土司”,实则还是封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不过是为了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把封建的级别一降到底,把“率土之滨”由省一级落实到了县一级。直到新中国成立,县以下有了政权(人民公社),郡县制才算彻底取代了封建制。——《渠敬东: 封建还是郡县?中国双轨治体传统之辩 | 文化纵横》

《创造自然》

最佳评论赠书|将科学与想象结合,重新审视自然

内容简介

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最高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安德烈娅·武尔夫(Andrea Wulf),作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印度,童年时迁居德国,现居伦敦。她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主攻设计史方向,曾三次当选罗伯特·史密斯杰斐逊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更于2013年当选大英图书馆艾克尔斯美国研究中心驻馆作家。她是美国笔会中心、国际探险家俱乐部、女性地理学家协会、林奈学会和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为《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等撰写专栏。

安德里娅·武尔夫著作丰富,成绩斐然,常见于《纽约时报》畅销榜单。她的《园艺兄弟》(Brother Gardeners)曾入选2008年萨缪尔·约翰逊奖长名单,并于2010年荣获美国园艺学会年度图书奖。从伦敦的英国皇家学会到美国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武尔夫的演讲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她积极投身地理学与植物探索历史的公共普及教育,并于2016年荣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颁发的内斯奖章。

译者简介

边和,1984年生于北京,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史系博士毕业。现居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专家推荐

一部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作者,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评委会主席

安德烈娅•武尔夫是一名带有独特感受力与热情魅力的作家。她总能带我们穿越迷人历史,重新踏上植物学探索与科学发现的壮阔之旅。她的作品精彩纷呈,语言凝练老道,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智性光芒。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作者,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得主

《创造自然》是一部宏大、壮丽的探险之书,如此生动的写作与详尽的研究,真是一场地理学朝圣之旅、一部智性史诗。本书追溯了洪堡与西蒙·玻利瓦尔、查尔斯·达尔文、威廉·赫歇尔、查尔斯·莱尔、沃尔特·惠特曼、爱伦·坡、亨利·大卫·梭罗和约翰·珀金斯·马什等人的思想交汇。真是一本厚重的卓越之作。

——理查德·霍姆斯,《柯勒律治与奇迹年代》(Coleridge and The Age of Wonder)作者

文化纵横

最佳评论赠书|将科学与想象结合,重新审视自然

打赏不设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最佳评论赠书|将科学与想象结合,重新审视自然

(长按识别二维码打赏)

进入微店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