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鱼步、海底针——神拳无敌杨露蝉带入京城的化拳内涵

双鱼步、海底针——神拳无敌杨露蝉带入京城的化拳内涵

“双鱼步!海底针!”人群之后传来一个苍老而洪亮的声音。众人看时,却是武云贤挤了进来。童倚桥听过这个说法,但他不能相信,袁镜仪家门不出竟能悟出这个。

京城府内派的太极拳与八卦掌互参过拳理,双鱼步、海底针是神拳无敌杨露蝉带入京城的化拳内容,练得是虚实阴阳。练在自己身上,用在对手身上。

杨氏太极拳的步法,练习时迈步如猫行,轻灵稳健。原传陈家沟太极拳的步子,是铲腿开胯,上步碾脚,转换重心,先攻后变;杨氏传一派却不同,不是侧铲,而是斜开顺进,而后重心后座,前腿开胯外展,然后移动重心,再跟步顺腿,如此往复循环。先坐回重心再展腿,虚实分明,为虚腿架;重心压着前脚展转,为实腿架。虚实之间,也有个三七步态,很像袁镜仪所用的形意桩步。

宋景充见师叔来了,赶忙把凳子让了出来,献媚似的道:“师叔,什么是双鱼步?”

听到这里,袁镜仪也来了兴致。武云贤缓缓道:“双鱼步擦地而行,迹如鱼鳞,进中有退,退中有撑,似退实进,似进实闪,一进一退之间随时发力,非但能力出八面,又能粘在对方不使走脱,即便不发劲伤人,也总能粘得对方辗转不便。反之虚无,顺又杳渺,滑如冰凌,粘如鳔胶;丢不掉,脱不开,进了又空,让人感觉脚步到处都是陷阱。”

这一席话把许多人都听得浑身畅快,回头又有吹嘘的词儿了。

武云贤似要故意显示一下给袁镜仪看,脚下做着动作,嘴里念念有词:“源头在腰隙,枢纽在跨眼,作用在肩臂,机关在脚缘。”而后双臂一撑一撤,提腿撤步,步子一点,坐稳重心,又复开前步,插手探掌,“进则搂膝拗步,退则倒撵猴,打则搬拦锤,变则揽雀尾,定势海底针。”

众人羡慕地看着师徒三人,过了会才反映过来,这是夸得二少爷,又把目光洒在了袁镜仪的身上。袁镜仪感觉武云贤说得也颇有道理,便行了一礼,请教什么是海底针。

武云贤笑道:“这本是创拳时的一个陷阱,但说到‘海底针’这名词,便是一线悬垂、那量海之物。最能探究深浅。”

这话说得很是含糊,但是袁镜仪、童倚桥几个是听明白了。宋景泰回味了一下,就感觉当时袁镜仪的身子如布覆人,看似有物,触之不觉。但要进攻起来,却感觉上下真有一道无形的垂线,自己不自觉就会把这道线当做了袁镜仪的中轴,可一旦顺着这条垂线而去,便感觉飘渺虚无。如果硬性去缠,又会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圈套,无论用多大的力道,都会被一股力量吸着往脚下栽,在这个状态下,对方就是插自己的下阴也断然救护不及了。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海底针”了。

武云贤都给了自己这般评价了,袁镜仪也不太好再说什么,道:“宋大哥,方才真凶险呐,多亏是咱弟兄俩推手,若是换在别处,咱哥俩不知道死过多少回了。宋大哥果真是性情中人,宁可让手也不欺人。都说宋大哥脾气急,用起拳来,却一点不急。”

宋景泰笑道:“玩太极,不能太急。兄弟也是好性情,往后有机会一起做事,老哥放心。方才说得都是拳场上的话,出了这门,各位就不要细讲究了。”

众人都道明白。武云贤见给弟子解了围,又背着手溜达出去了。宋家兄弟功底在那,若有意换拳,模仿起来并不太难,不过这二人已经固定了思维,轻易是不会改善了。

众人缠着袁镜仪给传授点本事,袁镜仪也颂了一段拳经,前辈的总结自是真理,但不知练法,也是枉然。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动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

头为诸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动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矣。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于进也。

宋景充想着辩驳一番,但是还没体会其中意思。袁镜仪道:“就是中正,先从桩功练起吧。”

说到桩功,这些人就明白了,一个个两脚分立,按宋景充说的,肩井通着涌泉,就屁股一坐,裹住丹田,头颈一领,劲意自足跟直通百会,一个个真就撒尿似乎的,手抱丹田站了一片。

童倚桥对袁镜仪道:“少东家,如果这些人真能踏实地站站,但凡把形调顺了,也比胡抡乱打要强。”

袁镜仪道:“真能虚心上进,说不定真能站出几把好手。”

——铁萼奇兰国术实体小说三部曲之第一部《六合拳宗·猛虎出笼》

第二部《帝国镖路》

第三部《真武百年》

铁萼奇兰(孙龙庆),自幼习武,项城张府武师传人,得心意、形意、太极、八卦诸拳真义,祖上为镖行世家,幼时耳濡目染,过往武林和拳师记忆深入骨髓。成年后遂追随祖辈踪迹游历,精诚求真,拳艺有成。有诸内而行诸外,乃援笔著作,以国术武技、商帮武行、民间武备体系为本,述拳真实深刻,鞭辟入里;写人风骨凛然,如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