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期,原本將領就不多,為何諸葛亮一定要斬了馬謖

倘若將我國曆史上的人物按照智慧的指數排個序,那麼首先出現在人們心目中的肯定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在小說中出現時經過好幾次明裡暗裡的鋪墊,直到劉皇叔三次親臨才緩緩出場,剛一露面就憑藉對局勢的分析和後續路線的規劃而震懾全場。一場場戰爭,一次次精準的謀劃,他證明了自己掌握鬼神之機的才能,在我們看來,沒有什麼是能夠難得住諸葛亮的,如果有,那肯定是人力不可為的天意。

蜀漢後期,原本將領就不多,為何諸葛亮一定要斬了馬謖

自跟隨劉皇叔之後,孔明終生的使命就變成了天下一統,恢復漢朝統治,曾經六次親自率兵北上,最終都不能成功,時也命也如此,足可讓人感嘆天意的鬱郁無常。從風華正茂的青年到蒼顏白髮的老年,他奮鬥了終生,奉獻了終生,心願總是咫尺之遙,還有什麼能夠比這更令人激憤。

蜀漢後期,原本將領就不多,為何諸葛亮一定要斬了馬謖

​​在皇叔撒手之前,跟他交代後事,在諸多大事安排之間還特別指示,唯獨不能提拔馬謖這個人,認為他空有名號而沒有實際的本事,倘若用在關鍵位置必然會誤事,孔明唯唯應允。但是在戰場上,出現了有重要行動卻無將可用的局面,不得已之下還得啟用馬謖,在馬謖出發之前,孔明詳細叮囑其如何行軍,如何佈置營地等各項事宜,等到了地方馬將軍就丟得一乾二淨,按照自己的經驗佈置開去。

蜀漢後期,原本將領就不多,為何諸葛亮一定要斬了馬謖

​​劉皇叔對馬謖的分析見地頗深,正是他在營地佈置上出現的漏洞,被敵人一攻自破,一敗塗地,將勝利拱手送給了敵人,打亂了孔明的所有安排。馬將軍不得不殺,因為軍令狀,因為如此重要任務的失敗需要人負起責任,也需要給跟隨自己的那些士兵們一個交代,此時,我想諸葛亮的內心一定是悔恨雜陳吧!悔的是沒有聽從皇叔的勸誡,恨的是馬謖的錯誤行事,斷送勝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