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考上博士,却让父母在北京买房,上大学还重要吗?

网友一:

这个小张博士的履历如下:9岁读高三,10岁高考,保持“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13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16岁,2011年,他被北京航大录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这一串数据看来,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不过,真正让他直达舆论巅峰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他更“出类拔萃”的行为和言论。

当高学历没有了基本品德素养,教育就已经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会读书的巨婴,除了分数,一无是处。

16岁考上博士,却让父母在北京买房,上大学还重要吗?

网友二:

我一开始看到这个事情以后,很自然地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了。父母辛苦供你读书已经付出了很多心血,你却根本不考虑父母的实际能力和真正感受,实在是不应该。但是转念又一想,这一行字里提供的信息实在有限,为什么仅仅因为立场和经验问题,在没有更多了解事情因果的前提下,就武断地把矛头指向这个16岁的孩子呢?

原来在他眼里,成功的标准却是: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这么务实的目标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他却按这个目标来要求自己的父母在北京买房,似乎就不妥当了。可仔细想想,这种成功标准又是谁来定义的呢?又是怎么成为张炘炀根深蒂固的观念呢?他的父母又为什么热衷于把他培养成天才少年呢?

16岁考上博士,却让父母在北京买房,上大学还重要吗?

网友三:

16岁考上博士,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在求学道路上的一帆风顺,多少人16岁还在重压之下的高中生活中挣扎,而他达到求学的顶峰。但可悲的是,考上博士后,在生活的道路上他似乎失去了目标,转而要求生活中其它方面,逼迫自己的父母在北京买房。想让北京的房子来匹配自己博士的身份。

我们可以想象这位16岁的博士,在人生的前16年解决了很多孩子在成长中的难题,他的内心因为这样的经历而充满了自信,因为他坚信自己的未来一定是前途美好的,同时也相信他的父母也得到了很多内心的满足,对他的未来也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不只是他们自己的,也来自他们生活的圈子里的人给的。

但当这个孩子考取博士后,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个人才层出不穷的地方,也许他发现身边有和他同样优秀的人,产生了心理落差。为了弥补这种心理落差,他需要有物质性来填补他的心理落差,他想到了让人高不可攀的北京房子,如果能拥有一套北京的房子,又能重新符合别人对他的期待了。

16岁考上博士,却让父母在北京买房,上大学还重要吗?

网友四:

说到底,一方面是从小家庭教育的偏颇导致小天才虽然学习优异,却在性格和心理方面极度的不成熟,父母只知道让他去学习,却忽略了对孩子在性格和心理上的塑造和培养,导致孩子以那么小的年龄去踏入社会生活所表现得不成熟与偏激,加之社会上各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地奢侈生活给神童带来的难以阻挡的诱惑。

或许我们都曾经渴望成为神童,可是真正的神童所展现的许多是你所不能承受的,或许我们在这个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的社会里,神童终究和我们一样,得面对现实的生活,得吃喝拉撒,得有牛奶和面包,得有房车去结婚,这个时候人性的无奈,贪婪,自私都一一呈现了!

16岁考上博士,却让父母在北京买房,上大学还重要吗?

网友五:

惜了,如果父母用科学的方式培养,而不是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这个家庭和孩子的未来会是另一番景象。而如今这个结果,真是父母自己害了自己。这个孩子确实是“天才”,但是父母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让这个“天才”变得有些畸形。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心灵捕手》这部电影,那部励志剧情电影中的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这个孩子也需要去找回自我,而不是永远背负着父母的梦想生活,而这个找回的任务,更多的需要他自己去完成。

网友六:

张炘炀,是一个天资卓绝的孩子。两岁半时,就在三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他4岁读小学一年级,6岁升入五年级;9岁直接上高三。没错,绝对是个学习考试的天才,但却也是个糊涂的要紧的偏激少年。

上大学的最主要目的,除了学习,更是对一个人情商、认知、三观的塑造,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认清自己的出生、家庭和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切实际的幻想,只会让家庭破碎个人痛苦。上大学非常重要,但这个16岁的博士,显然是失败的反面例子。

16岁考上博士,却让父母在北京买房,上大学还重要吗?

切记:

家长和学生,不管你成绩怎样,如果你想去有外国人、留学生的外语角,看上面图右下角,找到水印暗示的地方,那里有美国人、留学生,这里的人很优秀,找到它就能进去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