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尾社十八乡与洪圣王出会(番禺石楼历史文化系列节目第五集)

冈尾社十八乡与洪圣王出会(番禺石楼历史文化系列节目第五集)

(特别鸣谢:刘阿蕉先生为《踏石寻楼》设计并制作美术字体logo)

第⑤集

关键词:冈尾社十八乡、洪圣王出会

1.冈尾社十八乡有哪些乡?为何他们会合为一个社?

2.冈尾社的中心在何处?

3.冈尾社有冈尾书院,但不是用来读书的,它用来干嘛?

4.为何说冈尾十八乡洪圣王出会是番禺及周边地区“最大的迎神赛会”?

(注:冈尾庙、冈尾书院均已不存在;洪圣王十八乡出会自1950年代举行过后,至今未恢复。)

↑↑↑主讲:广府历史文化研究者 朱光文先生↑↑↑

采访、制作:广州番禺乡下台

(节目以粤语采制)

冈尾社十八乡与洪圣王出会(番禺石楼历史文化系列节目第五集)

▲冈尾社十八乡分布示意图(陈铭新 制图)

冈尾社十八乡与洪圣王出会(番禺石楼历史文化系列节目第五集)

▲化龙镇潭山村天后宫右侧衬庙内的洪圣王像(朱光文 摄)

冈尾社十八乡与洪圣王出会(番禺石楼历史文化系列节目第五集)

▲陈列于广州陈家祠、用于十八洪圣王出会石楼轮值时供奉洪圣王行宫的神楼(陈铭新 摄)

冈尾社十八乡与洪圣王出会(番禺石楼历史文化系列节目第五集)

▲化龙镇山门村原保留的洪圣王銮舆(陈铭新 摄)

节目内容摘录

1.在明代的地图以及族谱上,都看不到有冈尾社的名称。冈尾社应该是明代里甲制度的遗存。

明代所谓“里甲制”(延伸到清代为图甲制),就是把一群人编入户口,指定他们属于某个甲;然后在这群人中,大家推举一些人轮流做甲长、里长,负责帮官府收税。这种轮流收税的里甲制度,到清代后演变为一个社。社里建了庙,要做祭祀活动、迎神赛会,并由各村轮着当值,这种轮值当甲做迎神赛会的形式,实际上就是把原来轮流做里甲长收税的形式延续到迎神赛会上。

2.冈尾社冈尾庙(供奉南海神洪圣王)和冈尾书院是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产物,它们见证了石楼和化龙南部区域演变的过程。

道光咸丰之后,为联合起来对付洪兵,(冈尾社)建起了冈尾书院,但它不是用来读书的,实际上是个团练机构。如今冈尾庙和冈尾书院已不存在了,它原来所在的位置,大致位于如今化龙镇潭山村和明经村之间的爱莲新村附近,估计离潭山更接近。

——朱光文(摘编自节目录音)

冈尾社十八乡与洪圣王出会(番禺石楼历史文化系列节目第五集)

▲清末冈尾社、冈尾庙(即南海神庙或洪圣庙)与冈尾书院建筑群复原图(摄于化龙镇潭山村村史馆)

冈尾社十八乡与洪圣王出会(番禺石楼历史文化系列节目第五集)

▲石楼镇赤岗村洪圣王出会高脚牌(陈华佳 摄)

冈尾社十八乡

洪圣王出会年份表

(翻摄《省会海门 番禺名镇——石楼地区历史、社会与文化》一书)

冈尾社十八乡与洪圣王出会(番禺石楼历史文化系列节目第五集)

冈尾社十八乡与洪圣王出会(番禺石楼历史文化系列节目第五集)


主讲嘉宾

朱光文

广州市番禺区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史学硕士,副研究馆员。兼任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番禺区政协文史资料编委委员等。长期从事番禺地区及珠三角乡村社会史及文化遗产研究,在《广州大学学报》、《文化遗产》、《地方文化研究》等学术刊物、文集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岭南水乡》、《番禺文化遗产研究》、《名乡坑头》(第一著者)、《省会海门、番禺名镇——石楼地区历史、社会与文化》(第一著者)等专著,即将出版《番禺历史文化概论》(番禺文化丛书之一,第一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