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海|做父母不是靠“速度”與“激情”,學會慢慢做父母(上)

蘭海|做父母不是靠“速度”與“激情”,學會慢慢做父母(上)

蘭海|做父母不是靠“速度”與“激情”,學會慢慢做父母(上)

“我不上補習班的話,就考不了好成績,沒有好成績就上不了好大學,讀不了好大學畢業就找不到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討不到老婆。”這是某個媽媽轉述的孩子的小段子,乍一聽確實很樂,但是也聽出來我們傳遞給孩子的焦慮情緒。

“慢慢做父母”是我不斷強調的一個概念,現在的世界太快了,這些年來我接觸到了許多父母,不管他們來自哪個城市,也無論他們的經濟水平、文化背景和成長經歷如何,其共同的特點都是心態特別著急,父母一焦慮,孩子也會跟著焦慮,事實上,父母的內心狀態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所以,我希望能和所有父母靜下來,慢慢地去體會父母這個角色所滲透出來的內容。

我們來看看父母焦慮時的幾種行為表現,在看的過程中,父母也可以想想自己是否有以下的情況。

蘭海|做父母不是靠“速度”與“激情”,學會慢慢做父母(上)

總是特別想要快速解決問題

我的微博是公開的,每天都有上百條私信是父母在向我提問,一些父母求助時特別急迫,連看我原來寫了什麼文章的時間都沒有,就想通過提問來立刻得到解答。有人下午一點發信息提問,到了兩點的時候又來,說怎麼還沒回答他的問題,三十分鐘後,再來一條信息催促,最後還可能會朝我發脾氣。

我們真的很想要快速解決問題,而且完全沒有耐心去思考“我要怎麼解決問題”,在焦急地等待別人回答的這段時間裡,父母又在做什麼呢?

蘭海|做父母不是靠“速度”與“激情”,學會慢慢做父母(上)

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作參照物

6歲以前的孩子,不同個體發育的狀態是有很大差異的,這時候父母們提問最多的是 “我家孩子怎麼還不說話,別人家孩子都說那麼好了”,孩子說話好的父母又會問“我家孩子走路怎麼還不行,說話說得好有什麼用”,每個人都在比較自己孩子的成長進度。

其實,發展快不一定是正常的,孩子6歲以前能夠朗朗上口三字經,可以連加連減,會做所有100內的算術,但這一定是都是好的麼?孩子讀小學會不會厭學呢?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讓他進行了提前的學習呢?如果不是以一種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學習的話,這種現象只能叫做虛假的繁榮。

比如說有一些孩子,特別會體諒人、特別成熟,有時候都不太像一個孩子,做起事情反覆思量,考慮問題萬般周全,照顧周圍每一個人的感受,都不太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這是件好事嗎?

再比如青春期的時候孩子的逆反,其實是件特別好、特別正常的事兒,如果沒有逆反,他們的未來會有一個很大的問號,因為這種逆反如果不出現在青春期,就有可能在將來出現,而且會帶來更加的不好後果,也不利於孩子大腦正常的發育。

所以,我們自己的感覺中那些好的,不一定是正常的;那些壞的、難以接受的,不一定是不正常的。

我們常說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但實際上,內心還是希望自己有一百分的孩子,因此當與別的孩子做參照的時候,總會陷入焦慮。

蘭海|做父母不是靠“速度”與“激情”,學會慢慢做父母(上)

學習方法卻沒有深入的滲透

我們所學習的方法,如果沒有深入滲透是不會有效果的,這會給大家帶來特別大的挫敗感。

蘭海|做父母不是靠“速度”與“激情”,學會慢慢做父母(上)

不思考,依賴別人

我曾經提到過使用“淘氣椅”來協助教育孩子,但是一定要注意它只適用於3歲以上、有著激烈的肢體衝突的孩子,而且一定要遵循我說的方法來使用。

“淘氣椅”使用的方法我已經在無數次的採訪、節目中說過,還寫了文章並在微博置頂了半年,但仍然有父母經常問“我孩子1歲8個月,用了這個沒有效果是為什麼”這樣的問題,就是懶得在問之前動手翻看我講過什麼。我們太依賴別人了,太習慣抓著別人去問。

在我的系列課程班裡,要遵守的第一條班規就是任何人不能問和自己孩子有關的問題,我會和父母討論在孩子每個階段科學的規律是什麼,然後學員之間互相提一些建議和方法,重點是父母自己得要去做,但是大家都容易停留在要答案的階段,就是不去做。

舉一個例子,我們的成長顧問會定期給父母一個報告,報告的最後是根據孩子的現象給父母提一個建議措施,但是我估計認真執行這些建議的父母非常少,而且父母反覆來問的基本上是同樣的問題。

有一次,我特別不客氣地問一個媽媽說:“你有做上個月的建議嗎?”

她說:“哦,我忘了。”

我說:“好,這個月我不會再給你提建議了,你按照上個月的去做。”

一個月之後,我又碰到了她,還沒等我說什麼,她就很尷尬,沒錯,她還是沒做。類似的狀況並不少見,這也是我那篇《如果你不做,我說一萬遍都沒用》的來源,在一種極其憤怒的狀態下,我寫出了它。

父母想要改變,但是,當改變需要付出努力的時候卻不做了,我們特別依賴的是“招兒”,希望通過一個招數解決家裡所有的問題,而這是不可能的。

蘭海|做父母不是靠“速度”與“激情”,學會慢慢做父母(上)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發現滿足以上幾點的時候,就需要去思考,當了幾年的爸爸媽媽,我們都在忙些什麼,在未來我們需要去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要怎麼做爸爸媽媽?這是特別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在此,我想給父母們一點時間,好好想想今天提出的話題,反思自身是否有著焦慮的情緒,是否在很多事情上操之過急,又是否已經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如果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決定做不焦慮的父母,拾起“慢慢做父母”的姿態,我們又從哪裡開始呢?

請不要焦慮,也不要著急,明天的文章會為大家做出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