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潮涌“青海情”

走进资源富集的柴达木盆地,一眼望不着边际。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便位于这片被人们称为“聚宝盆”的瀚海大地上,历经几代柴达木人的建设,格尔木、德令哈等市成为戈壁滩上的“璀璨明珠”。但相比我省乃至全国其他区域来说,这里的发展仍然受到环境、人才、创新等种种因素的制约。

2010年之后,在柴达木总会看到有一些异乡人不远万里奔赴于此,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埋头苦干,他们便是浙江省的援青干部,在机关办公室、田间地头、牧民帐篷、建设工地、工作车间和援青项目一线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与身影……

到今天,他们依旧凭着“看得见山、守得住水、留得住乡愁”的坚守,斗转星移间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带有“浙江援建”字眼的项目落地生根,一件件钱塘人与柴达木人携手共建的事迹远播,凝心聚力、水滴石穿,终究化作了受援地和援助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硕果,就如那“钱塘之潮”般为海西注入澎湃的活力。

钱塘潮涌“青海情”

来自浙江的老师为海西州的孩子们上课。

钱塘潮涌“青海情”

浙江援青专家为基层医护人员授课。

钱塘潮涌“青海情”

援青教师与海西州教师进行交流学习。

钱塘潮涌“青海情”

惠民生,各族群众受益更多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了保障,才有社会安定和谐和长远发展的厚实基础。

当下,浙江援青依然将民生为重、富民优先作为助推海西长期发展、长期稳定的基石。在过去的一年里,浙江省投入到改善民生领域的资金占总体投资金额的80%,以项目带动助推海西民生提振大局,使海西各族群众直接受益和持久受益。

2017年8月24日,对于乌兰县柯柯镇托海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令他们难忘的日子。这天,他们终于可以在家里就能喝到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望着喷涌而出的自来水,他们感慨万千:“村子原本就在半山腰上,吃水都要到山下去挑。听说这水还是太阳能的,可神奇了!”

乌兰县太阳能光伏抽水项目是浙江援青倾力实施的援建项目之一,主要针对乌兰县缺乏水源的几个人畜饮水困难地区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民生项目,有效解决了这些地区饮水难的问题,告别了靠拉水饮人畜的时代。

到2017年底,海西州实际到位援青资金2.05亿元,资金到位率100%;开工援青项目94个,当年项目开工率97.92%。当年竣工项目63个,占比65.63%。

强产业,助推经济跨越发展

“要实现海西州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产业带动。产业援青对解决当地的民生问题,促进当地就业,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增强当地自身的造血功能都有着重要意义。”把立足点放在助推海西特色优势产业上,激发受援地持续发展的内生活力,成为浙江援青推进“输血”式向“造血”式支援转变的有力支点。

基于这一点,海西独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优势在浙江方面的援助下得到了深层次的拓展。如今,海西的枸杞、青稞、藜麦、牛羊肉等农牧业特色产品,不仅在规模化、现代化和精深加工上越来越超前,同时在品牌塑造和推广上也日益成熟。

“起初我还是个养殖专业户,虽然规模越做越大,但全省各地都有牛羊育肥的合作社,优势并不是很明显。但在后来同援青的干部慢慢接触下,思路便打开了!”如今,喇勇清的青海金穗天际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成为集养殖繁育、屠宰加工、冷藏保鲜、餐饮服务等一体化的现代化农牧企业,成为了柴达木盆地农牧业龙头企业之一。

就像将带领柴达木福牛走出海西,在西宁万达乃至北京开设福牛体验馆的喇勇清;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家乡农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马海麟;以及走品牌化建设,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如意合作社负责人索南木道尔吉等一批批当地从事特色产业的优秀企业家也乘着援建的东风,越走越远。

除了在农牧业特色产业培育上下功夫外,浙江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头戏。继续积极打造“一园两区”的浙江工业园,作为当地经济提升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器。目前,已有德令哈陶尔根工艺品加工有限公司、森盛矿业有限公司、金昆仑锂业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入驻到了浙江工业园,年总产值已达到10亿元,为当地提供就业1500余人,极大的激发了当地工业发展的活力。

说起电子商务,人们总想起位于杭州市的阿里巴巴集团。同样,浙江在援建海西的过程中将“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带到了海西,为海西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走出柴达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乌兰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里,杭州招银商品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马青青正盯着每天运往22个乡镇服务点的快递清单,把各种不同的商品分门别类放进蓝色的快递大框中。

“我们可以说是最早在乌兰县发展电子商务的公司了,在我们来之前乌兰县电子商务的氛围并不是很浓厚,很多当地企业甚至还在依靠传统的销售模式。”马青青说道。

在浙江援青干部的鼓励下,2015年,马青青所在的公司便与乌兰县签订了10年的电商协议,并入驻乌兰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现如今,在公司地推动下当地的近百余家企业和商户开展了电子商务业务,每天都有不下百件的特色农产品经过马青青的物流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增后劲,智力援建布局长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口援青,海西州得到的并不只是真金白银、民生改善和产业发展这些“硬件”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浙江还源源不断的向海西输送了一批批高技术人才队伍,以及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海西本土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匮乏和干部人才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海西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浙江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把智力援青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品牌”,通过两地培训和支教、支医等多种形式支援,推进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培养。

2017年浙江省安排资金1248万元,用于海西州智力帮扶、人才培训及专业进修项目、各地区柔性智力服务项目等9个项目。目前,已完成专业技术人才骨干培训班21期,完成培训970余人(次),完成党政干部培训班24期,培训970余人(次),培训内容涵盖精准扶贫、跨境电商、旅游产业、河长制等7个类别。

不仅如此,为让藏区孩子充分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浙江省加大教育援青力度,普通高考浙江省面向海西州定向本科生计划25个,同比增加了25%。同时,选派优秀教师63人在海西州各大学校进行培训、讲座等活动,近1700余名受援地教师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