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為什麼502強力膠粘不住裝它的容器?

強力膠粘不住裝它的容器?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強力膠緊緊地粘住破碎的物體,奇怪的是強力膠卻不會把盛放它們的容器給粘住,這是因為強力膠需要水汽才能發揮作用。

冷知識:為什麼502強力膠粘不住裝它的容器?

強力膠的基本成分為氰基丙烯酸酯單體,它需要和水汽或者某些含氫化合物才能產生聚合反應而凝結為固體,這樣強力膠就發揮了黏合物體的作用。

使用強力膠時,在物體表面塗薄薄一層,就能起到很好的粘著效果,而塗得比較厚卻不能很好地將物體粘住,就是因為塗較薄的膠水,可以充分地和空氣中的水汽反應;而塗抹得過厚,會導致一部分膠水與水汽隔離而無法凝結。

飛行中的足球會拐彎?

2001年10月6日,歐洲區預賽英格蘭對陣希臘,比賽進行到93分鐘,英格蘭眼看要以1比2落敗。小貝在這個時候開出任意球,球行跡詭異,飛速旋轉落入球門右上角。

英格蘭憑藉這最後一擊得以直接進入世界盃決賽圈。守門員最明白:貝克漢姆的任意球相當難防,因為球在空中並不是直線運行,而是會轉彎的——這其中當然是有科學道理的。

冷知識:為什麼502強力膠粘不住裝它的容器?

最顯而易見的一種力當然是地球的吸引力,這是足球之所以下墜的基本力量。當然,這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貝克漢姆的神奇腳法能讓皮球產生急速自旋。他並不是拔腳踢中足球的中心,而是稍稍偏向一側,同時用腳背摩擦足球,使球在空氣中前進的同時還不斷地旋轉。

這時,一方面空氣迎著球向後流動,另一方面,由於空氣與球之間的摩擦,球周圍的空氣又會被帶著一起旋轉。這樣,球一側空氣的流動速度加快,而另一側空氣的流動速度減慢。

氣體的流速越大,壓強越小。由於足球兩側空氣的流動速度不一樣,它們對足球所產生的壓強也不一樣,於是,足球在空氣壓力的作用下,被迫向空氣流速大的一側轉彎了。這就是“馬格納斯效應”。

另外,當球速低於時速30公里後,氣動阻力的強度便會因為球體表面氣流的複雜變化而改變,球的運行軌跡會變得更加詭異,讓人難以捉摸。

火箭靠什麼在真空前進?

火箭能夠把宇宙飛船送入繞地軌道,也可以把衛星和各種探測器送進宇宙空間。一說起火箭,我們就會聯想到太空飛行。其實,在房間裡飛的氣球也可以成為火箭。

冷知識:為什麼502強力膠粘不住裝它的容器?

我們都做過這樣的遊戲:先向氣球裡吹氣,再紮緊開口,然後鬆手 ,氣球就一邊撒氣一邊向著相反的方向衝出去。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假如光滑的軌道上有一輛小車,小車的尾部裝有一架機槍。機槍每射出一枚子彈,小車就向前移動一點。隨著子彈一枚枚地射出,小車的速度越來越快。可以想象得出,機槍每向後發射一枚子彈,小車就受到一次向前的推力,這個力就是子彈對小車的反作用力。這也是火箭前進的制動機制。

為了把宇宙飛船送入太空,火箭的發動機必須有強勁的動力,工程師設計發動機必須基於特定的原理。第一個詳細描述這種特定原理的人是英國17世紀末的偉大的科學家艾薩克·牛頓。

牛頓定律主要描述萬有引力和物體運動的定律,他的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內容比較具體地描述了物體受力與運動的關係,從中我們可以得知火箭是如何在太空裡前進的。

牛頓第二定律指出,運動中的物體的力取決於其質量和其加速度。所以,想要獲得動力十足的火箭,就必須保證它每秒鐘都噴射出很多高速運動的物質。

牛頓第三定律是說,兩個物體之間只要存在力的作用,那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則必然成對出現,而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火箭的例子中,火箭對噴射物的作用力使噴射物被高速噴出,噴射物同時會給火箭一個相反的力,推動火箭向前運動。運載宇宙飛船的火箭將燃料燃燒生成的氣體向後推出獲得向前的動力。

其實,無論向後推出的是什麼東西——可以是固體顆粒,液體,甚至是原子或是質子、中子、電子——都能夠獲得向前的動力。

有人可能會以為火箭是靠噴出的氣體推動了周圍環境中的氣體才獲得反衝力的,卻沒有料到其實是噴出的氣體本身使火箭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

事實上,由於太空中沒有空氣,火箭在向前運動時不必克服空氣阻力,所以它比在有空氣的環境裡更容易前進。而且,火箭表面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摩擦為零,這就是說火箭在啟動後不會有任何阻力使它減速。

另外,太空中的宇宙飛船不受重力作用,沒有重量,所以即使是一個很小的推力也能夠讓飛船獲得很大的速度。

漢字何時從豎著寫變為橫著寫?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人的書寫方式與現代人存在很大差異。現代人一般是從左到右,橫著寫;古人則是從右向左,豎著寫。是什麼導致了古人的這種書寫習慣,又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這種習慣呢?

冷知識:為什麼502強力膠粘不住裝它的容器?

其實說來話長。自結繩記事以來,我們祖先的寫作介質一直在發生變化。

從龜甲獸骨、青銅器皿、竹簡絲帛再到現在通行的紙張。中國漢朝以前是沒有紙的,主要用竹簡來作為書寫工具(絲帛較貴),但竹簡偏於狹長,漢字又是方塊字,毛筆比現代的鋼筆、圓珠筆所佔的書寫範圍要大很多。

古人為了書寫方便,就採用豎寫的方式,然後把一個個竹簡穿起來,就是簡書。

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由於人們已經習慣了豎寫,所以這種習慣就被保留。直到清朝中後期,西學東漸,要求文字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其中就包括改變過去從右向左豎寫的書寫習慣。清末劉世恩寫的《音韻記號》就是一本“橫行”排版的書。

新中國成立後,一些學者如郭沫若、陳嘉庚先後向國家提出漢字“橫行”的建議。受當時學術界影響,1955年1月1日元旦出版的《光明日報》率先採用漢字從左向右橫行排版的方式;到1955年11月,全國17家中央級報紙已有13家採用橫排方式,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也改為橫排,至此全國統一

漢字“橫行”不是人們求新求異的結果,而是帶有一定的必然性:

  • 首先,當時世界上的眾多媒體和刊物都是採用橫版的方式,要與世界接軌並趕上時代步伐;
  • 第二,漢字橫排有利於閱讀。據科學研究表明:人眼橫著看的視域要比豎著看高。橫著看方便閱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視覺疲勞;
  • 第三,便於各種數理化公式以及各種外國地名、人名書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