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为什么502强力胶粘不住装它的容器?

强力胶粘不住装它的容器?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强力胶紧紧地粘住破碎的物体,奇怪的是强力胶却不会把盛放它们的容器给粘住,这是因为强力胶需要水汽才能发挥作用。

冷知识:为什么502强力胶粘不住装它的容器?

强力胶的基本成分为氰基丙烯酸酯单体,它需要和水汽或者某些含氢化合物才能产生聚合反应而凝结为固体,这样强力胶就发挥了黏合物体的作用。

使用强力胶时,在物体表面涂薄薄一层,就能起到很好的粘着效果,而涂得比较厚却不能很好地将物体粘住,就是因为涂较薄的胶水,可以充分地和空气中的水汽反应;而涂抹得过厚,会导致一部分胶水与水汽隔离而无法凝结。

飞行中的足球会拐弯?

2001年10月6日,欧洲区预赛英格兰对阵希腊,比赛进行到93分钟,英格兰眼看要以1比2落败。小贝在这个时候开出任意球,球行迹诡异,飞速旋转落入球门右上角。

英格兰凭借这最后一击得以直接进入世界杯决赛圈。守门员最明白:贝克汉姆的任意球相当难防,因为球在空中并不是直线运行,而是会转弯的——这其中当然是有科学道理的。

冷知识:为什么502强力胶粘不住装它的容器?

最显而易见的一种力当然是地球的吸引力,这是足球之所以下坠的基本力量。当然,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贝克汉姆的神奇脚法能让皮球产生急速自旋。他并不是拔脚踢中足球的中心,而是稍稍偏向一侧,同时用脚背摩擦足球,使球在空气中前进的同时还不断地旋转。

这时,一方面空气迎着球向后流动,另一方面,由于空气与球之间的摩擦,球周围的空气又会被带着一起旋转。这样,球一侧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而另一侧空气的流动速度减慢。

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由于足球两侧空气的流动速度不一样,它们对足球所产生的压强也不一样,于是,足球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被迫向空气流速大的一侧转弯了。这就是“马格纳斯效应”。

另外,当球速低于时速30公里后,气动阻力的强度便会因为球体表面气流的复杂变化而改变,球的运行轨迹会变得更加诡异,让人难以捉摸。

火箭靠什么在真空前进?

火箭能够把宇宙飞船送入绕地轨道,也可以把卫星和各种探测器送进宇宙空间。一说起火箭,我们就会联想到太空飞行。其实,在房间里飞的气球也可以成为火箭。

冷知识:为什么502强力胶粘不住装它的容器?

我们都做过这样的游戏:先向气球里吹气,再扎紧开口,然后松手 ,气球就一边撒气一边向着相反的方向冲出去。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如光滑的轨道上有一辆小车,小车的尾部装有一架机枪。机枪每射出一枚子弹,小车就向前移动一点。随着子弹一枚枚地射出,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可以想象得出,机枪每向后发射一枚子弹,小车就受到一次向前的推力,这个力就是子弹对小车的反作用力。这也是火箭前进的制动机制。

为了把宇宙飞船送入太空,火箭的发动机必须有强劲的动力,工程师设计发动机必须基于特定的原理。第一个详细描述这种特定原理的人是英国17世纪末的伟大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

牛顿定律主要描述万有引力和物体运动的定律,他的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内容比较具体地描述了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火箭是如何在太空里前进的。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运动中的物体的力取决于其质量和其加速度。所以,想要获得动力十足的火箭,就必须保证它每秒钟都喷射出很多高速运动的物质。

牛顿第三定律是说,两个物体之间只要存在力的作用,那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则必然成对出现,而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火箭的例子中,火箭对喷射物的作用力使喷射物被高速喷出,喷射物同时会给火箭一个相反的力,推动火箭向前运动。运载宇宙飞船的火箭将燃料燃烧生成的气体向后推出获得向前的动力。

其实,无论向后推出的是什么东西——可以是固体颗粒,液体,甚至是原子或是质子、中子、电子——都能够获得向前的动力。

有人可能会以为火箭是靠喷出的气体推动了周围环境中的气体才获得反冲力的,却没有料到其实是喷出的气体本身使火箭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事实上,由于太空中没有空气,火箭在向前运动时不必克服空气阻力,所以它比在有空气的环境里更容易前进。而且,火箭表面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摩擦为零,这就是说火箭在启动后不会有任何阻力使它减速。

另外,太空中的宇宙飞船不受重力作用,没有重量,所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推力也能够让飞船获得很大的速度。

汉字何时从竖着写变为横着写?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人的书写方式与现代人存在很大差异。现代人一般是从左到右,横着写;古人则是从右向左,竖着写。是什么导致了古人的这种书写习惯,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改变了这种习惯呢?

冷知识:为什么502强力胶粘不住装它的容器?

其实说来话长。自结绳记事以来,我们祖先的写作介质一直在发生变化。

从龟甲兽骨、青铜器皿、竹简丝帛再到现在通行的纸张。中国汉朝以前是没有纸的,主要用竹简来作为书写工具(丝帛较贵),但竹简偏于狭长,汉字又是方块字,毛笔比现代的钢笔、圆珠笔所占的书写范围要大很多。

古人为了书写方便,就采用竖写的方式,然后把一个个竹简穿起来,就是简书。

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竖写,所以这种习惯就被保留。直到清朝中后期,西学东渐,要求文字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改变过去从右向左竖写的书写习惯。清末刘世恩写的《音韵记号》就是一本“横行”排版的书。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学者如郭沫若、陈嘉庚先后向国家提出汉字“横行”的建议。受当时学术界影响,1955年1月1日元旦出版的《光明日报》率先采用汉字从左向右横行排版的方式;到1955年11月,全国17家中央级报纸已有13家采用横排方式,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至此全国统一

汉字“横行”不是人们求新求异的结果,而是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 首先,当时世界上的众多媒体和刊物都是采用横版的方式,要与世界接轨并赶上时代步伐;
  • 第二,汉字横排有利于阅读。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眼横着看的视域要比竖着看高。横着看方便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视觉疲劳;
  • 第三,便于各种数理化公式以及各种外国地名、人名书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