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搭建“学术沙龙”大平台 全院师生有效沟通齐受益

研究院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目标是进一步提高本院的国际化程度。据了解,研究院目前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并签订了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协议,双方资源共享,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前沿课题研究。此外,研究院还与美国伯克利分校、德国马普化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等海内外一流高校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士及名誉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刘绍臣介绍,研究院每周四下午开展一次研究生课程教育和纯英文模式的全院学术报告会(以下简称报告会),以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师生及各团队间的沟通与交流。

师生交流的纽带,团队沟通的桥梁

首届报告会一等奖获得者王馨陆介绍,报告会以轻松的学术沙龙形式展开,学生的报告分为对文献的综述性汇报及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初步汇报,老师的报告则是老师对以前做过或目前正在做的内容和研究方向的汇报。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报告会,在讨论中加强了之间的联系。

刘绍臣说,报告会本身理论构想较久,其初衷是希望提供一个让全体师生大范围互相了解的机会,而不只是小团队间的交流。“我个人带着四名硕士生和一名博士生,每周二固定聚两个小时交流想法,不一定非常学术性,有时候会把从前做的东西补充改进,对不定性的问题进行延伸与拓展,这就是报告会的雏形。”但学生囿于自己的一番小天地。仅和自己的团队交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成功使全体师生有效沟通的桥梁性会议,于是报告会诞生了。”

刘绍臣提到,报告会与一般的研讨会不同,“高校的研讨会在研究所每星期请外人讲解科学前沿,而我们的报告会是自己的老师讲,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学生也讲,二十分钟报告,前十五分钟学生讲,后五分钟是自由提问与讨论环节,这样就达到了一个大家都能踊跃交流的效果。”

“做研究与年轻人的配合切磋是必不可少的”

刘绍臣表示自己参加过多次学术会议,一般没有什么新输入。但听着年轻人的报告,他感受到的是努力挖掘新角度和新内涵的热情,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刺激。“正所谓心机震撼之后,灵机逼急而通,而智慧生焉,一个老教授要想把团队带好、把研究做好,与年轻人配合与切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想法总是有限,而学生独特的头脑风暴无疑会给教授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研究灵感。”

王馨陆认为,研究生一年或半年做的研究可能分散成各个点,报告会可以通过一到两周时间准备把这些点拼凑到一起,围绕集中的点来做一个学术整合与总结,使各部分有所联系,梳理更加系统化。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搭建“学术沙龙”大平台 全院师生有效沟通齐受益

(硕士生做汇报演讲)

环境与气候研究院研究生会代表王瑞文表示,报告会是一场非常好的学术交流会,鼓励大家进行思想的高度碰撞,“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不够,关键是需要一个平台把巨人的思想向大家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听别人说和自己做是两码事,真正能表达清楚自己的学术观点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报告会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学术表达能力,训练缜密的学术思维逻辑。”

“未来要尽量与国外高校研究院的报告会接轨”

“在研究院的起步阶段,报告会暂时按照当前的模式进行,等以后招生足够了,研究院的各方面也上轨道了,报告会就要办得更加正式,甚至可以像录制电视节目一样,将一些精彩的报告拍下来供大家观看学习,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尽量与国外高校研究院的报告会要求接轨,从内容全英、报告质量与报告时间等方面严格把关,这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一种训练。”刘绍臣这样规划报告会的发展方向。

就研究院目前的发展而言,刘绍臣评价道:“速度快,而且相当顺利,短短两年不断有较好的研究成果发表,但不足之处在于某些团队缺乏吸纳年轻的观念,希望师资素质能够进一步完善,并且努力摒弃一劳永逸的平头主义观念。”

王馨陆表示,作为一个成立不到两年的研究院,博硕传承培养出现断层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拓荒者”,做出来的东西是否合理正确,需要花很多时间检验与校正;尽管如此,研究院师资雄厚,几乎云集华南地区本专业方向的学术力量,因此自己也有信心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走下去。“也许我们做的东西别人曾经做过,但要想在其中挖掘新的东西,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去做过之后才能发现,而不能说你预想的是这个样子,总之短期的工作计划先做好。”王馨陆说。

王瑞文认为新兴的研究院充满生气和无限潜力,但缺乏前辈意见,没有前人的经验教训,且博士生与硕士生交流密切但不够。“三年时间要想使能力和成果最大化,一腔热血之余还需要外界的指引,且学术沟通很重要,报告会能够使我们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重复与走歪路,提高研究效率。”他说。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搭建“学术沙龙”大平台 全院师生有效沟通齐受益

(龚道程(左一)、王馨陆与王瑞文(右一)合影)

博士生代表龚道程对硕士生建议:一是工具很重要,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掌握必要的科研工具(如阅读文献的工具、实验器材等);二是有意识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写文章做实验前想清楚架构,报告会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优势也就体现出来了,因此尽可能不缺席每期的报告会。他还建议本科生同类专业或感兴趣者可以到报告会现场旁听。“

(文/新闻社 洪伟聪 窦漪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