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名校8000人只錄取60人?優秀的孩子該接受怎樣的教育?

前段時間的新聞報道,某名校幼升小報名人數8000多人,經過AI網篩篩選出1500人參加機考筆試,其中120人通過筆試參加面試,最終只錄取60人,競爭激烈程度令人咋舌。

在名校光環之下,不少家長精心撰寫了孩子簡歷:

“繼承了復旦碩士老媽的語言能力,三個半月我開口說話,一歲熟練表達意願,旅途中還會主動和美國的遊客用英語聊美杜莎和居里……”

“擁有清華博士老爸強大的數學基因,中班時就能進行百以內的混合運算,也知道小數、分數和負數……”

“託班的時候就學會了時間管理,懂得核反應堆、鹼基配對以及RNA轉錄,和爸爸一起聽微積分學會了函數和極限,平時喜歡的遊戲是編程,會用Swift語言編寫代碼……”

某名校8000人只錄取60人?優秀的孩子該接受怎樣的教育?

這些“別人家的孩子”,一時間引發網友熱議。“牛孩簡歷”是否有誇大嫌疑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不難看出,“牛孩”的背後是一群焦慮的父母,一群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搶跑”的家長。

當我們羨慕“別人家孩子”的時候,我們羨慕的究竟是什麼?難道不是他們的父母會為他們的每一個微小進步而喝彩麼,難道不是老師和同學們提到他們時,眼中那閃爍的熱切的光芒麼。 就算孩子暫時還不優秀,難道他就不配獲得這些嗎?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能進入“名校”,紛紛將孩子送入各類培訓班“惡補”,而這種現象究竟是“領跑教育”還是“拔苗助長”呢?而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有時候不在於孩子的教育,而在於父母是什麼樣的人,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點。

曾被譽為“中國第一神童”的少年天才寧鉑,兩歲半可背誦30多首詩詞;三歲數數能數到100;4歲認識400多個漢字;5歲提前上學,在家翻閱了幾本醫書就會開藥方,看圍棋書就能與大人對弈,而且少有敗績,9歲時能夠吟詩作對,13歲與總理下圍棋……後來他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成員,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助教。

可是,他曾報考過3次研究生,卻都因太懼怕失敗而放棄了考試。成年之後拋妻棄子,五臺山出家,被學校領回,一年後又出家為僧,令人扼腕嘆息。寧鉑的成長經歷,無不與家庭和父母有很大關係。

某名校8000人只錄取60人?優秀的孩子該接受怎樣的教育?

被譽為中國第一“神童”的寧鉑

家長們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讓孩子提高學習成績上,甚至不惜為此壓制孩子的興趣和天性,不斷將起跑線前移。殊不知,如此一來,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快樂,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家長自己也疲於奔命。應試教育讓家長迷失了方向,家長的迷失更加劇了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威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已有科學家通過實驗論證,早期教育的“領跑”優勢並不會一直保持下去。這些孩子到十一二歲後,就會逐漸喪失這種優勢,而接受父母循序漸進教育以及興趣發散學習的孩子通常都趕了上來。

不少受訪專家指出,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漸漸地開始支配他們的學習效果。

那真正優秀的孩子,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呢?

鮑姆林德:樹立權威型教育風格

首先,我們要定義什麼是優秀的孩子。上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次大規模的調研,他們發現有一類孩子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

1、善於調控情緒

2、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3、善解人意,很少受到情緒困擾

5、愛運動,健康

6、善於交際

在近代的家庭教養理論中,影響最大的要數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的父母教養方式理論。鮑姆林德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教授,1960年代她提出了教育風格框架,至今仍在沿用。她使用兩個維度來描述教育風格:

某名校8000人只錄取60人?優秀的孩子該接受怎樣的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

  • 響應程度:滿足需要的程度,即父母給孩子支持、溫暖和接納程度。
  • 要求程度:堅持要求的程度,即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實施嚴格控制的程度。有些父母會制定規則,並且嚴格要求孩子執行;而另一些父母則本著順其自然的態度,對孩子不做要求。

她用了比較專業的詞彙:滿足需要(responsiveness)和堅持要求(demandingness)來代表愛和規矩。根據愛和規矩這兩個維度上的強弱結合,可以勾畫出四種父母教養方式。

高度規矩

缺乏規矩

高度滿足

權威型

溺愛型

缺乏滿足

專制型

忽略型

當孩子接受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時,他會變得高社會和道德成熟性,樂觀且積極,具有很強的自信和自律性,易達成高學術學業成就;

而專制型教育方式的特點則是嚴格但不民主,與權威型相比,會比較多地表現出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為;

放縱型的家長對孩子則表現出很多的愛與期待,但是很少對孩子提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表現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對於家長,他們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往往缺乏恆心和毅力;

而忽略型,由於家長長期以來的忽視,很容易出現適應障礙,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較差,且易出現攻擊性。

某名校8000人只錄取60人?優秀的孩子該接受怎樣的教育?

以上四種教育方式,只有第一種“權威型”父母提供的養育模式,最能滿足兒童身心發展的要求,在最大程度的幫孩子建立內心的安全感和人格的完整性。也就是“權威型”的父母,能最好地激發孩子的自身潛力,完成自我完善。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狂妄和脆弱;在粗暴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憤怒和自卑;在忽略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殘忍和冷漠;在規矩和愛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謙卑和自信。

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的家教奇蹟

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然而,很多人可能並不瞭解,作為一名普通的父親,他締造了“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的現代家教奇蹟。

某名校8000人只錄取60人?優秀的孩子該接受怎樣的教育?

梁啟超家族成員

長女,梁思順,詩詞研究專家

長子,梁思成,建築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三子,梁思忠,畢業於西點軍校,曾任第十九路軍炮兵上校

次女,梁思莊,圖書館學家

四子,梁思達,經濟學家

三女,梁思懿,社會活動家

么女,梁思寧,中國革命軍人

么子,梁思禮,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在《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中說:

假如有人問我:“你信仰的是什麼主義?”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有人問我:“你的人生觀拿什麼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

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也是按趣味主義去實施的。他絕不強制孩子按照他的想法來,而是用心觀察每個孩子的特點,掌握孩子的興趣,根據孩子的特性為其進行規劃與引導,並採用個性化的教育方法,讓他們人盡其才。也正是因此,他的9個孩子,能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每個孩子都應擁有獨立的人格,父母對於孩子來說終歸只是一個旁觀者,我們最多能做的,便是在孩子成長路上去引導他,讓孩子接觸到他們可能感興趣的東西,在新時代,有更廣的接觸面,更發散的思維,但是不要試圖去左右孩子的人生,選擇權交給孩子。

某名校8000人只錄取60人?優秀的孩子該接受怎樣的教育?

GEAR&PEAR創新教育課程

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樣子,而是幫助孩子把他的優點發揮到極致。如何才能發現孩子的特長和優點,瞭解自己孩子的優勢培養他成為一個能發揮自我才能的人?,其實90%的父母都不知道,而在齒輪梨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