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名校8000人只录取60人?优秀的孩子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前段时间的新闻报道,某名校幼升小报名人数8000多人,经过AI网筛筛选出1500人参加机考笔试,其中120人通过笔试参加面试,最终只录取60人,竞争激烈程度令人咋舌。

在名校光环之下,不少家长精心撰写了孩子简历:

“继承了复旦硕士老妈的语言能力,三个半月我开口说话,一岁熟练表达意愿,旅途中还会主动和美国的游客用英语聊美杜莎和居里……”

“拥有清华博士老爸强大的数学基因,中班时就能进行百以内的混合运算,也知道小数、分数和负数……”

“托班的时候就学会了时间管理,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和爸爸一起听微积分学会了函数和极限,平时喜欢的游戏是编程,会用Swift语言编写代码……”

某名校8000人只录取60人?优秀的孩子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一时间引发网友热议。“牛孩简历”是否有夸大嫌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难看出,“牛孩”的背后是一群焦虑的父母,一群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抢跑”的家长。

当我们羡慕“别人家孩子”的时候,我们羡慕的究竟是什么?难道不是他们的父母会为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而喝彩么,难道不是老师和同学们提到他们时,眼中那闪烁的热切的光芒么。 就算孩子暂时还不优秀,难道他就不配获得这些吗?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进入“名校”,纷纷将孩子送入各类培训班“恶补”,而这种现象究竟是“领跑教育”还是“拔苗助长”呢?而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有时候不在于孩子的教育,而在于父母是什么样的人,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曾被誉为“中国第一神童”的少年天才宁铂,两岁半可背诵30多首诗词;三岁数数能数到100;4岁认识400多个汉字;5岁提前上学,在家翻阅了几本医书就会开药方,看围棋书就能与大人对弈,而且少有败绩,9岁时能够吟诗作对,13岁与总理下围棋……后来他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成员,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助教。

可是,他曾报考过3次研究生,却都因太惧怕失败而放弃了考试。成年之后抛妻弃子,五台山出家,被学校领回,一年后又出家为僧,令人扼腕叹息。宁铂的成长经历,无不与家庭和父母有很大关系。

某名校8000人只录取60人?优秀的孩子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被誉为中国第一“神童”的宁铂

家长们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上,甚至不惜为此压制孩子的兴趣和天性,不断将起跑线前移。殊不知,如此一来,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快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家长自己也疲于奔命。应试教育让家长迷失了方向,家长的迷失更加剧了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威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已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论证,早期教育的“领跑”优势并不会一直保持下去。这些孩子到十一二岁后,就会逐渐丧失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育以及兴趣发散学习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不少受访专家指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渐渐地开始支配他们的学习效果。

那真正优秀的孩子,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呢?

鲍姆林德:树立权威型教育风格

首先,我们要定义什么是优秀的孩子。上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大规模的调研,他们发现有一类孩子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

1、善于调控情绪

2、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3、善解人意,很少受到情绪困扰

5、爱运动,健康

6、善于交际

在近代的家庭教养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的父母教养方式理论。鲍姆林德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1960年代她提出了教育风格框架,至今仍在沿用。她使用两个维度来描述教育风格:

某名校8000人只录取60人?优秀的孩子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

  • 响应程度:满足需要的程度,即父母给孩子支持、温暖和接纳程度。
  • 要求程度:坚持要求的程度,即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有些父母会制定规则,并且严格要求孩子执行;而另一些父母则本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孩子不做要求。

她用了比较专业的词汇:满足需要(responsiveness)和坚持要求(demandingness)来代表爱和规矩。根据爱和规矩这两个维度上的强弱结合,可以勾画出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高度规矩

缺乏规矩

高度满足

权威型

溺爱型

缺乏满足

专制型

忽略型

当孩子接受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时,他会变得高社会和道德成熟性,乐观且积极,具有很强的自信和自律性,易达成高学术学业成就;

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与权威型相比,会比较多地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

放纵型的家长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对于家长,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

而忽略型,由于家长长期以来的忽视,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且易出现攻击性。

某名校8000人只录取60人?优秀的孩子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以上四种教育方式,只有第一种“权威型”父母提供的养育模式,最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要求,在最大程度的帮孩子建立内心的安全感和人格的完整性。也就是“权威型”的父母,能最好地激发孩子的自身潜力,完成自我完善。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狂妄和脆弱;在粗暴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愤怒和自卑;在忽略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残忍和冷漠;在规矩和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一家三院士,满门皆才俊——梁启超的家教奇迹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作为一名普通的父亲,他缔造了“一家三院士,满门皆才俊”的现代家教奇迹。

某名校8000人只录取60人?优秀的孩子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梁启超家族成员

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子,梁思忠,毕业于西点军校,曾任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

次女,梁思庄,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社会活动家

幺女,梁思宁,中国革命军人

幺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说: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

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也是按趣味主义去实施的。他绝不强制孩子按照他的想法来,而是用心观察每个孩子的特点,掌握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特性为其进行规划与引导,并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让他们人尽其才。也正是因此,他的9个孩子,能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每个孩子都应拥有独立的人格,父母对于孩子来说终归只是一个旁观者,我们最多能做的,便是在孩子成长路上去引导他,让孩子接触到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东西,在新时代,有更广的接触面,更发散的思维,但是不要试图去左右孩子的人生,选择权交给孩子。

某名校8000人只录取60人?优秀的孩子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GEAR&PEAR创新教育课程

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把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如何才能发现孩子的特长和优点,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培养他成为一个能发挥自我才能的人?,其实90%的父母都不知道,而在齿轮梨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