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文/劉曉博

一場中美之間的“撕逼”,看來已經很難避免。

受這個“巨大不確定性”的影響,不僅人民幣匯率出現了異動(貶值),股市也出現了閃崩:

上證指數自5月22日以來,最大跌幅已經接近12%;

創業板指數下跌了將近20%;

恆生指數這一輪的跌幅略小,也達到了7.7%。

詭異的是:雖然港股跌幅明顯小於滬深股市,但在香港上市的“內房股”,走勢明顯偏弱。而滬深的房地產股,反而在大盤暴跌的時候,有點躍躍欲試的感覺,時常飄紅。

先看一下香港的“內房股”。其中碧桂園的走勢是這樣的(以下股票截屏均截止到今天下午2點左右):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中國恆大的走勢是這樣的: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龍湖地產的走勢是這樣的: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華潤置地的走勢是這樣的: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融創中國的走勢是這樣的: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萬科H股的走勢是這樣的: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再看一下我們的“大A股”,先從萬科A股看起,是不是明顯比H股堅挺?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保利地產的走勢是這樣的: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招商蛇口的走勢是這樣的: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綠地控股的走勢是這樣的: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至於金地、華夏幸福,也都在A股閃崩的時候,出現了走強的跡象。

大家都在內地房地產市場這個“鍋”裡吃飯,為什麼會出現“港股向左,A股向右”的背離走勢?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1、A股裡的房地產股明顯強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家相信:中國經濟越困難,樓市越好過。

原因很簡單:中國的經濟轉型之路,仍然很漫長;中國城鎮化仍然在火熱進行中,全面見頂至少還需要10年。即便是城鎮化率達到70%,中國還會出現“二次城市化”的現象,這在美國、日本都已經出現了。所謂“二次城市化”,就是在城市化率見頂之後,中小城市的人口進一步向中心城市匯聚。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口密度越高,公共服務質量越高,越容易誕生新業態。很多去東北的人都驚奇地發現,東北很多城市互聯網服務非常滯後,網上叫車比較困難。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人口流失,密度達不到,則新業態無法出現。

中美撕逼,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影響最大,反而對傳統產業、房地產行業影響比較小。央行已經連續降準,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提出要再次“定向降準”,並提出要保證流動性的“合理充裕”,這種新提法,意味著貨幣政策出現了新的調整。

6月20日審計署公佈的,對幾家大銀行的審計也顯示,“小微”、“三農”的優惠利率貸款,往往會違規流入房地產,即便是國有大行,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市場預期,房地產行業會在未來“撕逼”中再次“或明或暗”地受益。

下面表格是過去一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可以看出:總的增速不斷下滑,其中“國有控股”(包括國企、政府、事業單位的投資)下滑更為猛烈: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為什麼“國企+政府”投資下滑這麼快?原因無非是:

第一,去產能、去槓桿,國企受影響比較大;

第二,規範地方負債,一些“偷偷摸摸進行”的政府投資無法搞了;

第三,大基建越來越慎重,比如中央叫停了很多經濟落後城市的地鐵、輕軌、高速等項目。

此外,環保要求提升,也會影響到國有投資增速。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如果只是“國企+地方政府”投資下滑,民間投資頂上去,則反而是好事。問題是,民間投資的確出現了反彈,但仍然無法扭轉整體投資增速下滑的態勢。

2018年1到5月的投資增速為6.1%,已經明顯低於目前經濟增速。這意味著,經濟下行壓力將增大。我的預計是,未來國家會增加發達地區的基建投資,儘量落實“有效益的大基建”,以創造就業崗位,承接中美撕逼中下崗的工人,拉動經濟發展。

當然,這個時候,樓市一定不能熄火。所以,房地產股活躍,是有道理的。

2、既然如此,為什麼港股裡的“內房股”很疲弱?

這裡面就涉及“人民幣資產”和“美元資產”的問題了。港股以港幣計價,港幣綁定美元,算是“準美元資產”。美元進入快速加息週期,港幣必須緊跟。而人民幣不可能緊跟(經濟週期不同),加上雙方博弈,所以顯著貶值有可能出現。事實上,過去2個多月,人民幣已經貶值了3%。

地產股大裂變:香港向左,滬深向右!

上圖:近期人民幣對美元顯著貶值。上圖顯示的是1人民幣等於多少美元。

人民幣貶值,意味著“內房股”的業績增長,會被人民幣貶值抵消。因為內房股收的錢是人民幣,報表和股價是“準美元(港幣)。”

另外,對於非“港股通”資金來說(也就是香港的資金),它們是來去自由的,可以買內房股,也可以買內地業務比較少的公司股票,甚至轉而投資美股。這樣,就讓內房股呈現出疲弱的走勢。

總之:最近市場最大的特徵是,此前高估的“獨角獸概念股”紛紛落馬,而房地產股則受益於貨幣政策的微調,似乎蘊藏著新的機會。

寫這篇文章,不是告訴大家買地產股。股市風險大,不建議普通人在當前情況下貿然介入。但股市對房地產股的看法,對於我們理解樓市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