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與這句古詩最接近的現代解釋是什麼?

一葉秋風掃清塵

看我楊角風來給你回答一個特別的: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詩是啥意思呢?

這是唐朝詩人元稹寫的,是悼念亡妻韋叢的一首詩,這兩句話的意思很簡單:

就是說,我曾經都見過滄海了,而其他的水再也無法入我的法眼,也不可與滄海比肩。我曾經在巫山上見過雲,而其他地方的雲再也無法入我的法眼,也不能跟巫山比肩。

這詩人有點狂妄自大哦,不過後面的他可是啪啪的打臉……

其實在他跟韋叢結婚之前,他就有過一場戀愛,最後隨著他的離開而不了了之!

他的亡妻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去世的,但是他剛升官,妻子的安葬自己也沒有回去,這首詩也是寫好了以後讓別人唸的,一邊念著悼念妻子的詩,一面跟薛濤眉來眼去。

他跟才女薛濤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是唐元和四年三月,這時候的妻子還沒有去世哦,而且用的是:

他久聞蜀中詩人薛濤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後,特地約她在梓州相見。

這就搞笑了,早就打聽好了有這麼一個美女加才女,所以迫不及待的去接觸!

這樣一看,這個元稹寫的詩就有點諷刺了……

而且據考證,這首詩其實是薛濤寫給元稹的詩,後來被元稹盜用到悼念妻子身上了,這麼多年被人們誤讀。

當然古人的放蕩不羈是我們所學不來的,畢竟那時候還是可以一妻多妾嘛,也正常!

如果讓我給一個最接近現代的解釋,我想這個解釋可以有: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或者,見了這棵樹,再也不想那一片森林。

我這個回答寫到這裡的時候,愛人看了我一眼,說給我一個更好的現代解釋,我問是什麼?

任憑弱水三千,多取幾瓢又何妨?

本來人家的意思是:

“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樣就足夠了”。

這一改,意境全崩了,多喝幾瓢,喝死你完了……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此句詩的出處。此詩是唐朝著名詩人元稹悼念亡妻韋叢之作,全詩為:

《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當然此句詩也是化用《孟子 ·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之句。這句詩的意思是說:去看過波瀾壯闊滄海的人,就不想再去看其它地方的大海了;看過巫山那裡波詭雲譎的雲,就不想再看其它地方的雲了。

這後兩句是點題,不然我們還不知道詩人要表達的意思。看了後兩句就明白了:每天詩人隨意地從如花似玉的女人堆裡走過,懶得回頭與左顧右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詩人修道的清心寡慾,另一半是因為心裡有了你,已經裝不下別人。


當然這裡,詩人不是想說什麼滄海與巫山,詩人採用比興的手法,託物言情,把它們比作自己的亡妻,詩人用最好的物來比作亡妻,足見對妻子的感情至深,矢志不渝,眼裡只有亡妻,其她的女子誰都入不了他的法眼。不過,現在看來元稹這句詩遠比孟子那句出名。我想,主要是“唯有真情才會動人”,這首詩打動了多少痴男怨女,成為愛情千古絕唱,也成為詩人代表作品。

最後,要是用接近現代來解釋,我認為這句最為恰當: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此句也是我們的口頭禪,出自《紅樓夢》第九十一回,《縱淫心寶蟾工設計,佈疑陣寶玉妄談禪》。


窗外的白楊

想起愛情——人類中最高貴也最自我的感情之一,人們就會想起“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千古名言。從字面意義上看,滄海是最深最廣的水,巫山的雲是最美最動人的雲朵,看過了,再也無法從別處的水和雲中,感受到召喚和吸引,感受到刻骨與銘心。藉以,喻指經過一段情之後,再也沒有另外一段情,另外一個愛人比得上那一個。

這麼美妙的詩句來自於唐代與白居易齊名的詩人元稹(一說他的情人薛濤)。全詩是這樣的: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後兩句,取次花叢懶回顧,以花叢喻指天下美色,而詩人懶回顧,是因為:修道——完成自我的精神世界;也是因為——君。那個讓詩人感到彷彿滄海之水,與巫山之雲一樣曼麗的情愛與愛人。古詩的上乘之作是講究用典的,所謂無一句無來歷。“曾經滄海難為水”典出《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典出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

古人的含蓄與蘊藉,古詩的意境與張力,總有回味無窮,欲辨忘言之感。而,愛情,是所有人性最璀璨的部分,千古如一。寫到此情,也有現代的表達:


如文體大師沈從文先生寫到他夫人張兆和時:

我生平只看過一回滿月。但我也安慰自己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我應該為自己感到慶幸......

如《霸王別姬》歌詞

人世間有百媚千紅

我獨愛愛你那一種

巫山


如《紅樓夢》寫到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老照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這是唐代女詩人薛濤寫給元稹的詩,後來經元稹抄襲發表盜竊為自己作品,薛濤一直苦等元稹,四十歲在成都城外浣花溪賣一宅園,一邊修道一邊等他,這就是半緣修道半緣君的寫照。薛濤終身未嫁,等的卻是一個負心郎,元稹約定到任後就派人來接她,結果等到死也沒來。元稹是個花心蘿蔔,到處招嫖,死在仕途任上,從末修道向佛。而薛濤寫了大量有關巫山的詩,她拜的師傅在巫山,所以常去。亂猿啼處訪高堂,路入煙霞草木香。這是薛濤去巫山的詩句之一,而元稹一輩子沒去過巫山,怎麼寫得出,除去巫山不是雲?元稹為了盜名寫了離思四首加在一起,其它根本不在薛濤的一個檔次。千百年來都誤認為元稹所寫,虧了一代才女薛濤


wy流水浮舟

單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詩的釋義很好理解:經歷過“滄海”水的深廣,看過“巫山”雲的旖旎,其他地方的山河雲霞再難以入眼了。

由此可見,“滄海”和“巫山”是詩人心中最美好的存在,別處的水和雲與之相比都會黯然失色。

不難看出,這是一首情詩,大氣磅礴的詩句中暗含綿綿的情意,寓意深厚,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對曾經相愛之人的款款深情,強烈抒發了詩人對感情的忠貞不渝。

該詩被廣泛傳頌之後,一直高居愛情詩之榜首,曾經打動了無數痴男怨女,尤其是熱戀中的男女都喜歡用此詩來抒情達意。

如果作現代解釋的話,個人認為有句話與之相匹配是再合適不過的:


“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願意將就!”

這是顧漫的小說《何以笙簫默》中的一句經典臺詞。

一段年少時的校園戀情,在被迫分手之後,深情的男主何以琛一直堅守自己的心,站在原地默默等待了七年,如果沒有重逢,他還將繼續等下去。


這期間,他遇見了很多優秀的女孩,有一直暗戀他的青梅竹馬的“妹妹”何以玫,有職場白骨精的大學同學,還有上司的海歸侄女等等,但全部被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為自己的感情壘砌了銅牆鐵壁,任何人都無法走進。

無論世事如何改變,無論經歷多少滄桑,他對默笙的愛未曾改變分毫。

想當年在電視劇中看到這個橋段,被鍾漢良飾演的何以琛在說出這番話時臉上堅定的表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只覺得心中的軟肋被擊中,僅此一句,滿足了多少女人對愛情的無限遐想,今生得此愛人,夫復何求?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願意將就!”

一個古代,一個現代,不一樣的時代,不一樣的境遇,卻是同樣的深情,同樣的執著。

雖說男人是理性的,但說起情話來感性得連女性也自嘆不如。

若現實中多些這樣的男人,那麼出軌率、離婚率是不是要大幅下降啊?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常所謂文如其人,元稹這首詩,的確寫得深情似海,難以僭越,可以說是一讀難忘、再讀入心的神來之筆。能與之一較短長的,大概只有蘇軾的那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都知道元稹這首詩是悼念亡妻韋叢的,詩的意思不幽深不曲折,情在字裡,回味起來只覺得惆悵刻骨。然而元稹真的是個深情如許的人麼?未必。



生得一副好皮囊、也自諳才華深淺的他從一出道,就是利益當胸、極度現實的一個人。少時,初遇美顏盛世的遠房妹子崔雙文,他追得驚天動地,愛得死去活來,臨到了該上路求取功名時,他掂量了一下家道中落的崔姑娘那邊怕是拿不出多少嫁妝,幫不到他前程幾分,決然離去。



他明媒正娶了韋叢,有多愛呢?怕是沒有。韋叢是京兆尹韋夏卿的女兒,他不過是為了前途。韋叢作為從小接受良好家傳的大家閨秀,真心挑不出什麼毛病,一心從夫,毫無怨言。倒是元稹,起初俸祿不高,生活拮据,後來雖官至監察御史,也幾乎全靠老丈人處心積慮。他起先是滿心滿腦地還惦記著給過自己溫柔鄉的前女友,把那段並不是happy ending的過往加足戲份,無限美化,寫成了千古傳奇《

崔鶯鶯》,後來呢,因公出使成都時,又出軌了文學史上留名的才女加美女薛濤,你儂我儂地同居了三個月,這還是一段相差十歲轟轟烈烈的姐弟戀。



韋叢對此未置一詞,這個女人和他在一起七年,生了五子一女,二十七歲病故,據說正是死於產後大出血,算起來,年年歲歲盡在生兒育女。



元稹雖多情,但絕不至於無情,他固然在日後的長久時光裡,寫下了情深似海的詩句去悼念亡妻,千古傳誦,但在柴米油鹽的生活裡,寫下“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千古名句的,同樣也是他啊!

元稹後來當然也沒有娶薛濤,薛濤留在成都,咀嚼這段過往,鬱鬱而終。在和薛濤分手後沒多久,元稹又愛上過一個風姿卓絕的少婦劉採春。當然,愛是驚世駭俗地愛了,甚至也費盡心思納為妾氏,但最後採春還是落了個被拋棄跳河,香消玉殞的下場。

這位風一樣的男子終其一生,既多情又薄情,既深情又寡情,但也並沒有從心所願,仕途通達,春風得意。

那麼說到這裡,又要回到題目本身了。遍尋現代故事中,有哪一個故事可以作為這首詩的最好註解,我想來想去,想到的是“一見楊過誤終身”的郭襄。少時風陵渡,老來峨眉山,她才是用一生,詮釋了什麼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引用一首現代作者寫給郭襄的現代小詩,作為這句話的一個生動註解吧——

我走過山的時候山不說話,我路過海的時候海不說話;

我坐著的毛驢一步一步滴滴答答,我帶著的倚天喑啞。

大家說我因為愛著楊過大俠,找不到所以在峨嵋安家;

其實我只是喜歡峨嵋的霧,像十六歲那年綻放的煙花。


飲水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唐代.元稹.《離思》中的首句和頷句。意思是:經歷過大海的波浪壯闊,就不會被別處的水所吸引;陶醉過巫山雲蒸霞蔚的雲雨夢幻,別處的雲雨都暗然失色了。

最接近現代的解釋:痴迷在你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夢幻裡,就不會對其它女人感興趣了。沒有別的女人比得上你,沒有別的女人可以代替你。其它女人再美我也沒有心思去愛,因為心裡只有你。



李彬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的鶯鶯,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後,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顧”(《夢遊春七十韻》)。又有人說此詩是為悼念亡妻韋叢而作,韋叢出身高門,美麗賢慧,二十七歲早逝後,詩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懷·之三》)。兩句詩化用典故,取譬極高。前句典出《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後句典出宋玉《高唐賦序》“姜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還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雲浮文化

“見識過波濤洶湧的大海,這人世間還有什麼水能入我眼?看到過旖旎纏綿的巫山朝雲,這人世間還有什麼雲能入我心?”……首先要說下兩句之出處。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 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海句之源起也,此師其意;巫山句則化用了楚襄王巫山神女之典故。“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其故事大概如此: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夜夢有神女與之交合,醒而問宋。善於諷喻的大文學家宋玉也不好明言,只能信口胡謅了事。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有感》詩對此曾有評論:“非關宋玉有微辭,卻是襄王夢覺遲……”,並非宋玉愛隱含託諷,卻是襄王荒淫不醒之故也!😂再回到詩歌本身,此兩句詩有傳出於唐代女詩人薛濤寫與情人元稹之情書,後被元稹所盜用(剽竊);亦有指出自元稹悼念亡妻之《離思》,莫衷一是。考慮到元稹的人設,後世人多信薛濤句,何哉?元稹者,唐詩人之渣男也!其人急功近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攀附權貴,靠裙帶關係謀劃仕途。娶妻韋叢如是,韋亡故後複製三級跳;生性風流,流連青樓妓館,勾搭薛濤始亂而終棄,拈花惹草成常態!貌似情種,實為淫賊也!其實唐宋詩人中風流成性者大抵如此,韓愈、白居易、杜牧……最不堪的恐怕要數將大肚婢妾送人的蘇東坡了!所以今時今日之痴男怨女可不要盲目崇拜所謂的情痴情種,如郭沫若、徐志摩般嘴正身邪之人古今一同,豈可輕信也哉?


會當飲黃龍1

白話

見過巫山之雲,再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

見過滄海之水,再看別處的水就普通尋常了。

解讀一

鍾情於自己心儀之人,對別的再也不會動心。用來表達對愛情的忠誠,情有獨鍾、非你莫屬、用情專一,愛不另與。縱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解讀二

見過更廣闊的世界、經歷過大風大浪,閱歷豐富、見多識廣的人,往往視野開闊,心思深遠。這種人一般淡定沉穩,有觀點,有主見,不會輕易改變、隨波逐流。

解讀三

言指懷舊,停留在對過去美好事物的思念,而無法駐足欣賞眼前的風景。過去已成為心中篤定的美好,其它任何事物無法替代。

……

出處

詩句出自中唐詩人元稹的《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用典

“曾經滄海難為水”典出《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典出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

爭議

關於詩中“鍾情之人”,一說指被詩人拋棄的催雙文;一說指詩人亡妻韋叢。

靜水以為,之所以千古名句,多因為意蘊深廣、要旨深微,理解因人因境因時而變,並非唯一。每每讀來,靈光乍現。

過於牽強對應,反而有傷取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