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为什么在位不到一年,评价却非常高?

寂寞的小太阳

太子(世子)监国是古制,即在皇帝因事外出时,由储君镇根本之地,代理政务。此制秦汉已然,经历历朝发展,在明已臻成熟。明代太子监国并不罕见,在朱高炽之前有朱标、朱允炆监国,之后诸朝亦均有监国之制实行。


朱高炽

朱高炽的第一次具有监国性质的活动是靖难间他作为燕王世子居守北平(燕王未称帝,不能称监国,不过燕王已事实上与建文中央敌对,朱高炽在北平也与明军作战)。朱高炽是洪武二十八年被册立为燕王世子,靖难四年,姚广孝、郭资、顾成辅佐朱高炽居守北平。朱高炽在这次居守中展现出了高明的领导力,一方面面对势大的朝廷讨逆军队坚守住北平城,保住根本之地不失。另一方面巧妙调度,为燕王提供了靖难之役需要的大量物资,支援了前线的战斗。这次居守对朱高炽意义重大,既促成了靖难的成功,又使得北平系官员紧密的团结在了他的身边,为之后他在储位竞争中获取了优势。

朱棣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这一行为与祖制不合,按道理朱高炽为嫡长子,应在朱棣即位后即被册立,而朱棣却令其仍居守北平,直到次年才命其前来南京,册立为太子。这很难说没有朱棣私意更喜爱二子朱高煦。高煦随成祖戎马倥惚,武功颇盛,遂为朱棣所喜,而高炽因天生肥胖,身体不好,成祖害怕他因身体原因不能秉政,所以在册立问题上颇有犹豫。于是拖延到第二年才册立高炽为太子,且其高炽太子一直处境尴尬(成祖迟迟未令高煦就藩,汉王府也团结了一批靖难武臣)。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本来正常的太子监国对于朱高炽来说既是对他太子身份的肯定,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另一方面,监国的朱高炽如坐针毡,既怕无所作为,引得朝臣诟病,又怕处事专断,给汉王制造机会,挑起朱棣的猜忌。

汉王朱高煦

朱高炽为太子后一共监国六次,算是监国比较多的太子。主要是因为成祖多次北征漠北,出征在外,另外为迁都北京,朱棣也常巡狩北平,这些时候都是朱高炽留守南京。朱高炽的六次监国处事基本适当,引得了群臣之心。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

以上是我的回答,请老师及朋友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张廷玉:《明史》

《明实录》

柳旦超:《明朝监国制度探究》


季我努学社

朱高炽的在位时间是所有“仁宗”皇帝中最短的,只有十个月,但这并不妨碍到他成为一代英主。

《明史》对朱高炽的评价是:在位时间不足一年,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假使老天能让他多活几年,涵濡休养,德化兴盛,绝对可以与汉朝“文景”之治相媲美。

说起来,朱高炽的“仁”,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朱高炽的父亲是明成祖朱棣,母亲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徐达之女徐氏。

按理说,父亲是武功赫赫、能征惯战的剽悍帝王,母亲又是将门之女,朱高炽多少会遗传上一些尚武的因素。

朱高炽在儿童时代,除了接受正统的儒家学术教育外,也按父亲的要求练习武术和箭术,《明史》记:“稍长习射,发无不中”,箭术是很高明的。

但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对武学没什么兴趣,只专心致志于经籍和文学。

明太祖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统兵能力最出色的是燕王朱棣。

明太祖由此对燕王几个儿子的统兵能力特别感兴趣。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册为燕世子,明太祖让他和秦、晋、周等另外三个世子在某天清晨一起去检阅军队。


朱高炽回来得很迟。明太祖非常奇怪,问其原因。

朱高炽回答说,清晨太冷,我让士兵们吃完早饭后再检阅,所以回迟了。

明太祖是个饱经战火、无数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开国皇帝,对士兵很有感情,听到这句话,一下子就被感动到了。

真是个好孩子!明太祖对这个温和、沉静的少年好感陡生。

没过几天,明太祖有意要考察这个少年的处政能力,让他分阅奏章。

朱高炽慧眼独具,很快就从中挑选出了那些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来进行表述。明太祖听得频频听头。

明太祖有留意到,凡是奏章上的文字错误,朱高炽都有意回避不作奏述。就不客气地指出来,问:“这些地方明显有错误,你是不是疏忽了?”

朱高炽脸色平静,如实回答说:“没有疏忽,只是觉得小过失不足以惊动皇上。”

明太祖满意地笑了,又问:“尧、汤时,水、旱灾频繁,百姓依赖什么生存?”

朱高炽想也不想,回答说:“依靠圣人有抚恤百姓的政策。”


明太祖喜形于色地说:“这孩子有做圣人的潜质啊。”

朱高炽有做圣人的潜质、有善心,、懂得施行仁政的道理,但并不代表他毫无武略。

朱棣起兵靖难,朱高炽留守北京。

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一度领五十万大军杀到了北京城下。

形势危急,朱高炽并不慌乱,迅速组织起城内仅余一万多人的军队,以坚忍不拔之志阻挡住了李景隆的进攻,保住了北京城。


这场北京城保卫战对靖难局势的走向有决定性的意义,该战也是朱高炽在武略表现上最光辉的一笔。

朱棣即帝位后,有很多时间都花在北征上,朝中政务主要由朱高炽打理。朱高炽也不负圣望,把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

此外,朱高炽也借此机会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后来的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某个角度上说,朱高炽享位时间虽然不长,但当政时间却也不短。

而当朱高炽终于登上帝位,他便雷厉风行地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力图纠正永乐时期司法的弊病,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

朱高炽认为,很多被判死刑的人可能是捏造的罪名的受害者。由此,他命令内阁会同司法官员务必复查每一个判定有死刑的案件。他还颁布一份诏令,告诫司法当局,所有刑罚都要根据法律判决,且在宣判前要复查对犯人的指控。此外,又明确禁止对犯人滥用肉刑,并尽量避免株连犯人的亲属。

朱高炽对父亲耗费巨大的种种计划很不以为然,连接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的采办珠宝等等。


朱高炽还积极选用贤臣,削汰冗官,将可有可无的官员被解职,派监察御史到全国各地去调查官员的政绩,并为官僚机构的任命寻求合适的人选。

总之,朱高炽处处以仁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不断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山泽,供农民渔猎。

朱高炽的做法,让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陵中,献陵的修建是最俭朴的。

朱高炽临终前留遗诏称:“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这句话的大意是,我做皇帝也没几天,没给人民带来什么恩泽,不要为我的丧事加重人民的负担,请一切从俭。

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了朱高炽遗诏,也秉承朱高炽的遗志,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蒸蒸日上。

后世史学家因此评价明仁宗、宣宗父子说“明有仁宣,犹如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飒说

向敬之

朱高炽在位时间短,仅仅十月,但留给历史的政绩可圈可点。清朝官方所修的《明史》,给他评价甚高:“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后朝充分肯定他的政绩不逊色于汉代的文帝、景帝,着实不易。他开启了“仁宣之治”,为大明王朝的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登基第一天,就将因反对永乐帝第三次远征蒙古而被囚禁的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官复原职。夏元吉是大明王朝的第一理财高手。

二、两次恕免忠于建文帝被永乐帝处死齐泰、黄子澄等官员的家属,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更显其仁怀。

明仁宗朱高炽

三、改组内阁,起用先帝贬黜的能臣进行集体领导。内阁不再是咨询机构,大学士参加决策,实行集团领导。

四、任贤选能,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辅政,削汰冗官,推行普通官员70岁退休。

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要求大臣直言不讳,不必担心报复,不包庇贵族及皇族的枉法行为,如其激动时训斥或惩处少数官员,常常后悔并要求原谅。

六、一改永乐帝耗费巨大的种种计划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财政困境,连续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专享商品购买,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

七、减免赋税,改贷为赈,减轻农民负担。他专门颁发诏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承诺免除他们所欠的税,在所在地登记后,还免除两年赋税和劳役,为宣宗实施减税打下了基础。

八、他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他的许多政策措施,反映了儒家的王道。

九、改良科举制度,顾及南北合理取士。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八股取士的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被明、清两朝沿用。

十、取消宫刑,慎用株连,限制皇帝法外用刑。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最终裁定权,但朱高炽为限制自己法外用刑,给刑部下正式诏令“或朕过于嫉恶,法外用刑,法司执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以备有章可查。

十月短帝,在位建树不止十件。这样的皇帝,被后世尊为仁宗,实至名归,也是一种难得。


以礼观书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但其庙号是仁宗,足以见历史对其评价非常高。

生说以为,朱高炽的评价高有其个人作为燕王世子,太子,较为仁厚,在监国期间政绩较为出色有不小关系。同时,登上皇位后,朱高炽废除了朱棣留下的高压政策,缓和了君臣矛盾和社会矛盾。

因为他的性格较为仁厚,不同于祖父朱元璋,不同于父亲朱棣,也不同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意欲与他夺嫡的弟弟朱高煦,所以备受文官们青睐。

朱高炽虽然较为肥胖,且有腿瘸的毛病,其外在条件与弟弟相比相形见绌,不讨朱棣喜欢。但在靖难之役中守卫北京城这座后方大本营,作为太子,经常监国,政绩较为出色,也体现出他的能力和情商高。朱高炽在位时间虽然短,但实际当燕王世子和太子的时间却很长。

作为不讨父亲喜欢的嫡长子,能够在不利条件下得到大多数朝臣的支持,兢兢业业,最终熬到接班,没有能力是断断不行的。加上自己生了个被称为好圣孙的儿子朱瞻基,和儿子一起开创仁宣之治。

所以,虽然在位时间短,朱高炽却能得到很高的评价,也不足为奇了。


生说

因为朱棣常年北征,在南京监国的是朱高炽,代理皇帝摄行政事,文臣已享受太子执政风格,朱棣崩后,黄淮出狱,任明朝内阁制首任首辅,三杨皆萧规曹随,仁宣中兴成为事实。评价高是因为对永乐虐政进行改革,为后来文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victor35000

一个"仁″字的庙号和立明君朱瞻基上位,这两件事奠定了"仁宣之治″的格局,虽仅执政十个月,但评价很高。最著名的是废除宫庭后妃陪葬制度,另外就是对老爸朱棣搞的冤假错案予以评反,对方孝儒等"奸臣″后代予以关照,实行轻瑶薄赋休养生息的宽松惠民政策等。


脚踏一枝梅

那是因为朱棣的底子打的好。

首先,内政方面:留的辅政大臣都是有才干的。朱棣在的时候避免皇室内斗把二儿子安排妥当,所依附的党羽也一扫而空从而留了一个干净的王朝。

其次,战事方面:安南被打服了,虽有叛乱但张辅在肯定压的住。蒙古被打尿了自顾不暇争相向明朝靠拢力求报大腿打击对手。日本因为贸易关系也服服帖帖的清剿国内海盗。国内白莲教起义被扑灭唐赛儿生死不明。一句话国内外无战事四方小国来朝。

再说说不好的。朱高炽把收文官影响严重儒家思想入骨缺乏进取心,停了下西洋(下西洋赚钱但是钱都被皇家赚了沿海官吏利益受损眼红 但是朱棣太强势不敢闹),还准备把国都迁回南京。总结: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柔弱没有抗争精神极容易受文官摆布。


长犄角的大尾鱼

朱高炽一上台,首先赦免了前朝建文帝时期一些被定罪的官员家属,给他们留了一条活路,这是他实施仁政的第一步;第二就是颁布政法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劳役,鼓励农民从事农务劳作,很快,明朝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最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改变差不多都是在一年之内完成的,影响深远,不愧他仁宗的称号

朱高炽(仁宗)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明朝自此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史称的“仁宣之治”的开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