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時刻》Darkest Hour (2017)
文/白來先生
圖/來自網絡
正如《至暗時刻 Darkest Hour》的名字所言,電影的主色調是黑色,從影片口誅筆伐的議會演講開場,到結尾處的議會演講,黑色壓抑的色調貫穿始終。二戰,荷蘭、比利時淪陷,法蘭西也岌岌可危,這是歐洲大陸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影片多次出現這樣的場景:黑暗瀰漫的中心點,是身處微弱光亮中的丘吉爾。
不嚴肅的話,影片可以當作政治題材宮鬥劇來觀看,在這個主題方向,韓國電影有著不錯的輸出,比如崔植珉主演的《特別市民》,半紀錄片性質的《我叫盧武鉉》,揭露官場潛規則的《王者》等。
在本片中,丘吉爾所處的最黑暗時刻,不僅有外患,更嚴峻的還有內憂,作為Leader,一個牛筆的屬性是以合乎時宜的手段力排眾異,我們前一陣子不就出了一個事情嘛,坊間議論紛紛,說的也是相類似的事。
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放四海而皆準,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無論是新世界還是舊世界,有Policy的地方總會分Right和Left。
片子中的丘吉爾最後能擊敗Far Right Wing保守分子Halifax靠的也是深入基層,和百姓打成一片,走發動人民群眾鬥爭的路線。
如果電影中的描述是真實的,丘吉爾主要時間和精力忙著搞定Halifax,仍然抽空指揮代號“發電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諾蘭拍出《敦刻爾克》這樣的極簡主義&反結構電影,配樂先鋒,畫面復古),為英倫和歐洲保留了香火。
可以見得,老同志思想有云:“堡壘總是容易從內部擊破”,“攘外必先安內”,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正確的。
舉例如英國上下議院、美國國會眾議院,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必然會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一旦時間拖得長久,等到黃花菜都涼了,也就只能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淚眼矇矓。
我印象裡記得,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曾今對清朝制度有過高度評價,說皇帝一人說了算是效率最好的方式,當然前提是明君。當然的當然,歷史也證明這是不可能的。
最後要感嘆一下新任奧斯卡最佳男演員:Gary Oldman。
他曾經飾演過《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惡警察 Stanfied,這個角色在我心目中絕對能排到最具魅力的十大反面角色。
如今Oldman演得大胖子丘吉爾也是活靈活現,真的是人如其名了,literally!第90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不是撿的!
你看這兩張照片,嗟乎!曾今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AND,我的這篇影評主要說的和電影無關,但是海報宣傳語是有關係的。
“Never,Never,Never!”
希望你能看明白我說的是什麼意思。
白來評分
劇本(20 points):17
包括故事、鏡頭、對白、剪輯等
畫面(10 points):9
包括色調、曝光等
表演(20 points):16
配樂(10 points):7
優秀的配樂可以事半功倍
後調(10 points):6
包括觀後回味、感觸、重複性觀看的意願等
市場價值(10 points):7
包括大眾的接受程度、需求度等
總分(80 points):17+9+16+7+6+7= 62
/ 互動留言 /
如果你也看過這部電影,歡迎打出你自己的分數!我會Post在留言區
閱讀更多 白來影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