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井鄉:二友“孃家人”

在德江縣桶井鄉二友村,你經常會看到一個體態微胖、面色紅潤、穿運動鞋、挎雷鋒包的女幹部穿梭在村組公路、田間土坎、羊腸小道和村民的房前屋後。村民們看見她,一聲聲“張同志”,透著親切和熱情….好像她就是村裡嫁出去,又經常回家串門的姑娘,讓人多了幾分熟悉和溫暖。她,就是桶井鄉農業科技站站長,二友村駐村幹部張琴英。

鄉村路上“鐵腳板”

桶井乡:二友“娘家人”

今年40出頭的張琴英,如今可算得是桶井鄉的“老革命”。2002年,張琴英從農校畢業後,和所有年輕人一樣,懷惴著夢想,來到桶井鄉農技站工作。作為鄉鎮工作的一部分,她還兼任二友村包村幹部,一干就是15年。

二友村離鄉政府五公里,田土地面積467.5畝,森林面積2182.24畝,轄古墳田、三房寨、簸箕巖、上龍井、下龍井五個村民組,全村總人口151戶478人。該村山高坡陡,土地貧瘠,乾旱少雨,百姓貧窮,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

那些年,二友村不通公路,通訊信號時斷時續。村民們進出村子全靠雙腳在陡峭的山間小路上艱難前行,農資、物品、山貨、特產搬進運出,更是“如牛負重”,苦不堪言。面對如此艱難的工作環境,好心的同事都勸張琴英和領導反映一下換個村工作,但生性倔強的她沒有被二友村的高巖陡坡和羊腸小道嚇倒。為了徹底弄清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村裡的基本情況,她從第一天開始就暗下決心:一定要用自己的雙腳丈量完二友的每一寸土地,把群眾的冷暖辛酸裝在自己的心裡。從此,不管是天晴下雨還是酷暑嚴冬,村民們都會看到一個剛毅挺拔的身影穿梭在二友村的每一個角落。累了,她就和村民們席地而坐拉拉家常,渴了,就掬一抔山泉豪飲,餓了,她就從包裡掏出自帶的乾糧啃上幾口,其中的艱難險阻難以言表。

桶井乡:二友“娘家人”

2004年4月的一天,她揹著剛9個月大的孩子從穩坪趕到村裡安排烤煙生產任務,當走到簸箕巖組附近時,忽然暴雨傾盆,地溼路滑,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嚇得背上的孩子哇哇大哭,母子倆都變成了“泥猴”。幸好被家住附近的村民張玉英看見,才把她一把拉進屋。就這樣風裡來雨裡去,幾年下來,張黔英硬是憑自己的雙腳行走數千公里,走遍了二友村的旮旯角角,牢牢地把村裡的基本情況裝在了心裡,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都被她不畏艱辛、吃苦耐勞的精神所感動,暗地裡稱她為“鐵腳板”。

群眾心裡“貼心人”

桶井乡:二友“娘家人”

有了這十多年的“鐵腳板”功夫,張琴英工作起來思路清晰,底氣十足。村民們期盼什麼,哪家有幾口人,哪家有幾個孩子讀書,哪家家庭負擔重,哪家有老人需要照顧,哪家缺資金,缺技術,哪家住房東倒西歪年久失修需要修補,哪家因旱因災家庭生活困難,哪家有病人長期需要醫治,甚至哪家有幾頭豬、幾頭牛、幾隻羊她都瞭然於胸,倒背如流。正因如此,遇到村裡需要解決什麼具體困難時,她都能根據不同情況和村裡的幹部一起妥善解決,15年來沒有一個群眾和她紅過臉、黑過心、吵過架。

2013年3月,為了解決二友村村民出行難問題,鄉人民政府決定修通二友村通村公路。為了爭取這一惠民項目儘快實施,張琴英和村組幹部一起不辭辛勞,家家戶戶做工作,積極協調土地使用和各類矛盾糾紛。村民安明榮家的牛圈被佔被拆,由於補償等方面原因,死活不同意公路過境。張琴英瞭解到這一情況後,連續三天深入其家中,擺事實,講道理,最後得到了安明榮的理解和支持。2014年7月,二友通村公路順利完工,終於解決了村民們千百年來出行難問題。古墳田組村民譙辰權家的房屋因家庭困難,無錢維修,危如累卵。張琴英看在眼裡,急在心裡。2013年的農曆冬月,她協調解決部分維修資金,又從自家腰包裡掏出一部分,請村民曹永操用馬駝來沙子、水泥和水泥磚等建材,將破爛的木房改成了安全可靠的磚木結構房。諸如此類的惠民之舉,在張琴英15年的包村工作中不勝枚舉,感動著、溫暖著無數村民的心,被村民們當作是心裡的“貼心人”。

脫貧攻堅“排頭兵”

桶井乡:二友“娘家人”

2014年,決勝脫貧攻堅,在2020年把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脫貧攻堅戰在全省極貧鄉——桶井拉開序幕。四年來,為使二友村村民跟上時代步伐,張琴英始終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工作。她充分利用自己環境熟、民情清、民俗通、地貌熟的優勢,立足二友村實際,努力尋找二友村擺脫貧困的突破口。

通過反覆思考和總結,張琴英認為,二友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土地貧瘠,乾旱少雨,水資源稀缺,生態環境脆弱,一方水土已養不起一方人,擺脫貧困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們搬出大山,到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好的地方去生產生活。她把這些想法和建議向領導彙報後,得到了領導們的高度重視。各級領導經過充分調研後,採納了她的建議,把二友村確定為整體搬遷村。

桶井乡:二友“娘家人”

2017年9月,縣委、縣人民政府為加強全縣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攻堅領導工作,從縣直機關二友村選派了一名第一書記和下派支書。在下派支書帶領下,村支兩委幹部齊心協力,克難攻堅,共同為完成二友村的整體搬遷努力工作。她積極參與搬遷方案的制定和落實,不斷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和和建議。為了讓村民們接受搬遷就能脫貧致富的現實,多少個日子裡,張琴英一馬當先,頂著酷暑嚴寒,走村串寨,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耐心地向村民們講解為什麼要搬,搬出去有什麼好處的道理。漸漸地,村民們被她耐心所感動,對黨和國家的富民政策達成了共識,紛紛要求搬出大山,挪出窮窩,斬斷窮根。整體搬遷前,二友村共有151戶478人。幾年來,在村支兩委幹部和張琴英的共同努力下,二友村整體搬遷工作成效顯著:至2018年5月,二友村已經搬遷和即將搬遷的有簸箕巖組搬遷21戶93人,古墳田組搬遷26戶112人,三房寨組搬遷12戶51人,上龍井組搬遷8戶38人,下龍井組搬遷12戶59人。全村五個村民組共計搬遷79戶353人,搬遷率達73.84%。完成了搬遷全村70%以上的既定目標。這些搬遷目標的完成,凝聚著張琴英同志的大量心血。由於她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突出貢獻,她連續四年被鄉人民政府評定為“優秀”或“標兵”,受到表彰。被全鄉幹部群眾譽為脫貧攻堅“排頭兵”。

桶井乡:二友“娘家人”

張琴英同志是一名普通的鄉鎮幹部。在十五年的包村生涯中,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心繫群眾,心繫脫貧。她無私的奉獻和辛勤的工作,早已化作一江春水,潤溼著二友村村民的心田。她用大愛無疆詮釋了一名國家幹部的責任與擔當,她用一生的熱情傾注對貧困山區人民的摯愛,她用全部精力小心呵護著二友村的一草一木和每一寸土地。她就像二友村嫁出去的姑娘一樣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難怪二友的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孃家人”。

當前,脫貧攻堅之戰在桶井鄉如火如荼,激戰正酣。面對脫貧攻堅中的凸顯出的重重矛盾和各種困難,她總是能及時地、恰如其分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然後與村支兩委人員立馬研究解決。在她的心目中,沒有什麼問題比脫貧攻堅這一“第一民生”工程更重要。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麗畫卷正在她眼前徐徐展開……

桶井乡:二友“娘家人”桶井乡:二友“娘家人”
桶井乡:二友“娘家人”桶井乡:二友“娘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