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生活不僅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親情

這部電影沒有趕上父親節公映其實是比較可惜的。《父子情》是曾拍攝過《安陽嬰兒》、《江城夏日》的中國第六代導演王超的最新作品,描述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卻有著難言的情感和獨樹一幟的風格。

《父子情》生活不僅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親情

王超這名導演風格鮮明,或者說風格簡單。看過《安陽嬰兒》的朋友都知道,簡單的鏡頭語言和獨闢蹊徑的視角,構成了王超作品非常靜謐且隨性的風格,就像一位詩人一樣,我覺得王超如果不當導演的話,一定會成為一位詩人的。而關於這部《父子情》,大概這部可以解構拉片的電影實際上根本不需要一篇純正的影評,可解構的地方太多了。索性就像這部電影的風格一樣,如隨性的詩人那樣,想到什麼說到什麼。如此風格化的作品,很多地方都值得細細品味。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一個來自大都市北京的商人,來到一個貧困而邊遠的江村,尋找他兒子的屍體。父子倆有著隔閡,兒子躲避父親,來到鄉間教書,父親多年未能放下心結,沒想到還沒機會和解,就已經陰陽相隔。故事主線就是父親在江村中,走訪兒子生前的學校,朋友和生活氣息,就是這樣簡單。但簡單的故事中信息量卻很大,因為在電影的主線故事中,有著隱藏線索,表面上勾勒出一段親情悲語,實際上映射的是整個現實。

《父子情》生活不僅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親情

父親在不斷的走訪中發現,他的兒子死於一次沉船事故,起因是為了救一名落水的學生。這名學生是孤兒,只能跟著親戚住,父親打算將她接到城裡,卻被收養她的親戚拒絕,原因很簡單,孩子要在村裡幫家裡幹活。這樣一個故事從頭到尾情感都很剋制,除了父親發現兒子屍體那一刻的歇斯底里之外,電影的風格平緩,卻有著無法言說的悲憫。影片到了最後,當父親得知兒子真正的死因之後,就是一記重拳,擊打在心中。

這是一部作者電影,風格自成一派,其中能看到塔可夫斯基的影子,但魔幻現實主義這種東西,在每個人的筆下都會幻化出不同的風格。在《父子情》中,死去的兒子“出現”了幾次,其中大部分是通過打破時間隔離,在同一地點呼應父親的足跡,從而令觀眾加深對父子情感的理解。只有結尾以超現實的手法,讓兒子與父親“見面”。這樣的手法,有點類似塔科夫斯基的《鏡子》中那種現實交錯、塵土質感、穿越如鏡子碎片那樣的風格,其實跟本片這樣的敘事很像,但風格大相徑庭。

《父子情》生活不僅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親情

王超在這部電影裡,大量片段化的情節堆砌,以及時空之間的交錯和疏離,鏡頭對周邊場景和活動事物的定格,有別於其他長鏡頭,就像電影中,父親的一句臺詞:“我其實不瞭解他(兒子)”。在這部電影中,父親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時代的變遷、留守老人和兒童、地域色彩等一點一滳滲透在影片每一個樸素的畫面裡,其背後悲愴的人物命運卻被王超以極其溫存的詩意風格完成。

這恐怕是對質樸親情的最簡單也是最為獨特的渲染方式。

《父子情》生活不僅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