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樹欲靜而風不止,父欲慈而親不待

看電影論觀點,關注電影紅花會!

《父子情》树欲静而风不止,父欲慈而亲不待

鐵任

輸12

文/鐵任

以往表現父子情的電影,通常是通過兩輩人的隔閡與碰撞,實現親情的和解,如果觸及到生死離別,更多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順向發展,王超導演的《父子情》卻逆流而上,圍繞一宗鄉村教師為救溺水的水生而命喪大河,聞訊趕來的企業家父親老餘沿著兒子的足跡,去重新認識兒子和自我,重頭審視父子之間的關係,並基於腳下這片陌生的鄉土,對生命產生全新的思考與叩問。

《父子情》树欲静而风不止,父欲慈而亲不待

古人說人生有三大悲劇,無非是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其中特別是第三個,白髮人送黑髮尤為可悲。《父子情》老餘當時的心情可想而,影片並沒有選擇用常規的方式來表達這份人間至痛,而是用徐緩而又深沉的鏡頭,跟隨老餘堅定的腳步,一步一步去尋找小余老師在村子裡的生活痕跡,把鄉村們口中的支言片語,屋頭院尾裡的點滴痕跡,河邊田間的一草一木,像拼圖一樣,漸漸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兒子形象。

這樣去戲劇化的寫實手法不刻意、不主觀,營造出與現實無差別的敘事氛圍,給觀眾帶來強烈的代入感。當老餘站在兒子曾經揮舞粉筆和教鞭的講臺,坐在校長家裡小木桌上吃著鹹肉喝著烈酒,在深夜推開屋門與欲語還休的老牛對視,與鄉親們一起幹農活,把雞湯分給學生們喝,這些情景碎片其實也是父子倆人的隔空對視,通過這平實卻又深情的畫面,一份血濃於水的父子情在銀幕上漸漸凝聚。

《父子情》树欲静而风不止,父欲慈而亲不待

王超導演紮根現實主義題材多年,在影像美學上幾乎達到了無招勝有招,重劍無鋒的境界,不僅招勝有招,幾處情感戲碼催人淚目,幾位非職業演員都是生活流的表演,真實細膩,看不到一分一毫的雕琢,特別是老餘,把一位父親的固執、傷痛與堅強詮釋得入木三分。另外影片在視聽語言方面也極盡現實主義的樸素與詩意之美,卻隨隨便隨一擺,就有詩意韻味蓬勃而出,往往一個鏡頭兩三分鐘只是跟著老餘在廚房炒西紅柿,或者和某個人在飯桌上有一句沒有一句的拉著家常,都能在無形之間讓人感受到很多情感和信息的奔流。

類似這樣的鏡頭太多,其中筆者印像最為深刻的幾場戲都和孩子有關,一處是老餘、小女孩、大姨三個人在田間插秧,田間水意豐盈,泥水黏濘,三個人各有心思,人生大不相同,充斥著生命的律運之美;另一處是一群孩子和餘老師一起在歌邊大聲讀著鮑勃迪倫的歌詞“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見天空 ,一個人要有多少隻耳朵,才能聽見人們的悲泣”,或許,這就是導演所要表達的意思,無論一方水土有多了貧瘠,總不會擋住孩子們對詩與遠方的方向,反過來說也一樣,儘管老餘能夠給兒子提供優渥的發展條件,但這些物質的資源無法讓內心得到依託,只有在這大河之上,他才能和孩子們以如此真實的聲,喊出“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風中飄揚。”

《父子情》树欲静而风不止,父欲慈而亲不待

這就是中國式的父子情,父子之前不可謂不情深,只是平日裡疏於表達,總以為來日方長,再見面卻已是陰陽兩望,《父子情》用這樣的故事提醒著每一個父親和兒子,一定要珍惜眼前的親情,早日消除掉父子之間的隔閡,莫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那一天才去唏噓淚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