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吳三桂,李自成單挑多爾袞,誰厲害?

京東李達康

有網友問:如果沒有吳三桂,李自成單挑多爾袞,誰厲害? 其實,這個問題也非常簡單。滅亡在關外和清軍入關的哪一個明軍部隊,不是對農民軍百戰百勝?對清軍都一戰全滅。

隨著崇禎八年,祖家軍的將領祖寬、祖大樂帶以降夷家丁為主的關寧軍部隊入關剿滅農民軍,祖家軍的善戰之名即在關內傳開。他們對農民軍完全是百戰百勝。經常上演,幾千人打敗幾萬人的戰例。

崇禎八年(1635年),祖寬,祖大樂以三千關寧軍鎮壓農民軍,盧象升說:“援剿之兵,惟祖大樂、祖寬所統遼丁為最勁,殺賊亦最多。”祖寬在崇禎8年,以3000騎兵,幾乎把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全部殺光,因而得到了右都督的職位。

祖寬率領3000關寧軍入關,打得數萬農民軍屁股尿流,一瀉千里,農民軍數次邊跑邊覺得不對勁兒,不就那麼幾千人麼,為什麼我們數萬要跑,氣不過了組織反攻。結果是大敗,繼續跑,連頭都不敢回了.

再說盧象升的天雄軍,在張獻忠和李自成嘴裡,盧象升就是盧閻王。在1635年,洛陽大戰,盧象升1萬多天雄軍和3千關寧軍大破30萬農民軍,震撼天下。天雄軍,虐農民軍基本是打得他們在地上摩擦。

但是歷史的另外一面就是無論祖寬,還是盧象升對清軍,都是一戰全滅。而且,在1644年,清軍陣營當中,擁有大量關寧軍精銳,祖寬只是祖家為主的關寧軍當中的一個家僕建功。其他,祖大壽,祖大樂,祖澤潤,祖澤洪,祖可法等等都是投降了清軍的。

更何況,當時整個中國唯一的重型野戰炮兵,也是唯一葡萄牙人訓練的炮兵部隊,孔有德部隊也在清軍當中。

山海關戰役就不說了,山海關戰役,八旗軍一個衝鋒,李自成十萬精銳,就損失大半。山海關戰役以後,清軍八旗軍,關寧軍三四萬人,追著李自成打,九戰九勝。一直把李自成趕到湖北,結果李自成被2個山民拿鐵鏟殺死。

其實當年祖寬打敗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主力是降夷家丁,也就是蒙古弓騎。而多爾袞手上的蒙古弓騎,從科爾沁,察哈爾一直到喀喇沁,人數比祖寬多幾十倍。

李自成無論步兵,騎兵,炮兵,還是鳥槍兵都與多爾袞相差很多。靠什麼可以打敗多爾袞?從李自成到李自成死後,李自成系統部隊對清軍無論八旗,還是綠營,都沒有一次勝利,就很說明問題了。


深度軍事

1644年四月,清攝政王多爾袞與明朝寧遠總兵吳三桂,在山海關一帶和李自成農民軍進行了一場戰役。

這在歷史上稱為“山海關之戰”或者“山海關一片石”之戰,也就是說:吳三桂和多爾袞兩人合力打李自成。眾所周知結果是李自成敗了。

現在問題是:李自成和多爾袞一對一單挑,結果會怎樣呢?


(秉燭讀春秋)亮出答案是:如果沒有吳三桂插手,李自成一定會贏。

首先看看李自成和多爾袞的軍隊數量對比。

大順軍出征山海關的兵馬數各書記載相距甚大:《明史》流賊列傳稱率兵二十萬;《吳三桂紀略》記“發兵十萬,號三十萬”;《甲申傳信錄》說十餘萬。《清實錄》中認為李自成軍有“二十餘萬”。折中來看,李自成的軍隊大約十五萬左右吧。

多爾袞所帶的清兵“蒙古人居多焉”。顧誠《南明史》稱清軍大約七、八萬。如此看來,李自成在軍隊數量上佔有絕對的優勢。

退一步說,假如李自成在山海關沒能擋住多爾袞的後金軍,假設多爾袞進了關內,李自成和多爾袞單挑結果又如何呢?

李自成的勢力範圍是今天陝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和北京的大部分地區,對西安、開封、北京等大城市的控制是非常牢固的。


這些平原地方雖然飽經戰亂,但仍然是人口和財富比較集中的地區,上述地區是李自成多年活動的地方,李自成一直是在“本土”做戰。

再來看看大清的勢力範圍。多爾袞的軍隊牢固的控制了山海關以東及以北地區,和東蒙古、朝鮮相互協助,大清入關以後,多爾袞的軍隊屬於“境外作戰”。在地理位置和環境熟悉上,多爾袞的軍隊絕對佔不到上風。

拋開軍隊等一切外在的東西,單李自成和多爾袞兩人單挑,多爾袞也不是李自成的對手。

自1629年參加流民起義隊伍,四十歲的李自成已經有十五年戰鬥歷程,受到過各種形式的挫折,積累了從低谷反彈的大喜大悲的經驗。積累了從十幾個人的小隊伍到幾十萬人會戰的全方位戰鬥經驗。在他的控制區域和隊伍中,李自成的威信是無可置疑的。

接下來看看多爾袞的情況吧。


1643年8月,皇太極駕崩,福臨(順治)即位,多爾袞攝政。時年三十一歲的多爾袞戰鬥時間不低於李自成,但多爾袞缺少全局經驗,雖然他確為一名傑出將領。儘管他很快控制了政局,但多爾袞終其一生,始終全力戒備八旗的反對。

綜上所述,無論從地理位置和個人魅力,以及軍隊數量來看,李自成毫不遜色多爾袞。

.


秉燭讀春秋

說白了,如果山海關大戰之時沒有吳三桂,李自成和多爾袞誰勝誰敗!

如果山海關由李自成控制,則清軍很可能不會走山海關,而是和前幾次迂道入關一樣,繞過山海關從遼寧朝陽走承德入北京。

如果多爾袞主力率先到達山海關,奪取山海關的控制,那麼以當時李自成的氣勢,必然強攻山海關,這個勝負就難說了。

首先是,山海關大戰之時,雙方的人數存在一定爭議,李自成號稱百萬,真實的情況一說二十萬,一說十萬,還有一說六萬,而清軍人數估計在八萬左右。

李自成和多爾袞軍隊數量的多寡是決定李自成與多爾袞大戰的重要因素,如果李自成軍低於十萬,估計只有被吊打的份。

按照稍微主流一點李自成十多萬,清軍八萬,拋開山海關因素縱橫來侃一會大山

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不一定就是一場速戰速決的山海關大戰,類似松錦大戰,才應該是正確的戰鬥形勢,清軍有良好的物資供應,而李自成則捉襟見肘,一旦清順相遇,李自成除非全勝,一鼓作氣打敗清軍,否則就會陷入對峙。

清軍後方無憂,基本可以完成長達兩到三年的對峙,從清軍入關從瀋陽往北京運糧的情況來看,資源很充足;

反觀李自成,雖然佔有大片領土,瘟疫方面的事情就不說了,明朝降軍如果不從背後搞點事情,那就不是合格的明軍,所以,後方不穩一直都是李自成需要面對的問題,也就是說,李自成的成功之路只能勝,不能不勝,即使是打個平手,李自成都將萬劫不復。

李自成不可能成功的原因及結果

究其原因,首先,李自成的政權首先是建立時間太短,凝聚力不夠;其次,大順政權缺少一套且是可行的施政綱領,即使有推翻明朝的願景,卻沒有再建立一個時代的能力;再次,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對立使大順政權不可能得到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最後,李自成的部隊相對於能征善戰的八旗,只能說你連明朝正規軍都打不過,又怎麼和清軍去打。

只不過如果這樣的情況下,清軍入關的進程和統一全國的進程會延緩,但是入主中原肯定是可以完成的事情。搞不好,中國出現長達幾百年南北朝,南北宋的南北對峙局面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史論縱橫一直有一個這樣的觀點,即使清朝的統治縱有百般不是,清朝還是有諸多優點的,比如,八旗雖然是特權階級,但是很大一定程度上承擔了老百姓的兵役,不會出現大量的抓壯丁事件。

尤其是,在西方船艦利炮到來之時,我們還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而不是四分五裂的存在。


史論縱橫

這個問題問的好。縱觀滿清奪取天下,幾乎可以用運氣逆天來形容,如撿漏一般,成就了以幾十萬的小部族奪取天下的奇蹟。滿清奪取天下過程中,最成功的,就是善於運用漢奸部隊。如果沒有了吳三桂,李自成和多爾袞誰會贏呢?


單純的軍事對比:李自成進入北京時,號稱上百萬大軍,但多以流民為主,他的精銳部隊,大約有20萬左右。而滿清,由於始終處於戰爭狀態,且本族人口較少,雖然全民皆兵,滿清八旗人數從未過10萬。當然,此時滿清也有所謂的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但清朝的總兵力也不過十幾萬。

由於此時的八旗貴族,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認可入關佔領中原。因此,多爾袞不可能傾巢而出,只會率領部分八旗兵與李自成交戰。多爾袞所率領部隊約七八萬人。

李自成的部隊人數優勢大於多爾袞。李自成的部隊都是在戰鬥中成長起來的,雖然進入北京後墮落,但由於時間太短,戰鬥力依然存在。

在軍事才華方面,李自成、多爾袞都是十幾年的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兩人都不是才華橫溢的天才軍事將領,因此軍事才華差不多。面對多爾袞,李自成以兵力優勢可擊敗多爾袞。


同時,由於滿清八旗本族人口稀少,補充十分不易,面對慘烈、傷亡巨大的戰鬥,滿清打不起,也不敢打。因此,當吳三桂與多爾袞的戰爭進入白熾化,傷亡變大以後,多爾袞很可能會退出戰鬥。最終結果,李自成擊敗或擊退多爾袞。


鳶飛九天2018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李自成的家底和實力。首先,李自成本人在農民軍中算得上粗通文武,胸有大志的人,並且李本人自律能力極高,有為達目的百折不撓的精神。然後就是李自成的大順軍雖然號稱百萬,其實可以用的還是自己的老部隊,具體到1644年大致有這樣幾部分:一、李、劉率領的東征軍主力,一說六萬,一說十萬,一說三十萬,一說五十萬甚至一百萬。結合大順軍實情,東征主力應該不超過十萬,進入北京的,差不多也是十萬人左右,這是跟隨李自成參加山海關戰役的主力部隊,其中李自成本人的御營戰鬥力最為強悍!全為騎兵組成,至少不弱於八旗精銳!其次,李過部也算紀律嚴明,戰力頗高,戰鬥力應該略高於吳三桂軍,大順軍其餘各部戰鬥力應該都不弱,從一片石戰鬥大順軍力壓關寧軍可以佐證。二、東征偏師劉芳亮部,人數也有很多說法,大概在五萬到十萬之間,戰鬥力可以從李自成退出北京後匯合劉部,以劉部為主力在真定、固關等組織一系列反擊都被擊敗可以看出劉部戰鬥力比李自成本部差距不小,但在大敗之下能對清軍、吳軍反擊,戰鬥力比一般大順軍要高,略低於吳軍。三、袁宗第部,號右營,人數五萬上下,李自成進攻北京時袁部主要駐防荊襄一帶防備左良玉二十萬大軍,李退出北京,在河北、山西連連失利時,急調袁部北上增援,在懷慶發動反擊大破清軍,可以看出袁部是李的戰略預備隊,戰鬥力與李本部基本持平。再然後就是駐防各地的大順軍舊部,比如高一功、黨守素、郝搖旗等各部,大概十多萬人,這些部隊對上清軍還不算一觸即潰,算堪堪能用,並且以後南明抗清主力也是這些人的部隊。所以,總的說來大順軍能戰之兵大概在三十萬人上下,且分散在各地,是大順軍主要戰鬥力,至於投降大順軍的明軍歌其他依附部隊,順風戰吶喊助威還可以,一旦硬仗惡仗,基本就指望不上。回到大順軍著三十多萬人的主力中來,能與正處在巔峰的八旗精銳硬碰硬過招的也基本只有李自成本部、劉芳亮部、袁宗第部,大概二十多萬人,戰鬥力可能相當於十萬左右的八旗軍。假設當初李自成重視滿洲,把三十萬嫡系主力全部帶上,十多萬八旗軍加三四萬關寧軍還真搞不定李自成,要是帶上劉芳亮、袁宗第的部隊,他可能會撤退得從容點。但是歷史沒有假設,李自成本人不失為草莽英雄,有其過人之處,大順軍也為抗擊清軍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不管如何,當時的李自成輸了是歷史的選擇和必然,大順軍直接面對八旗軍,如果不充分準備調集足夠兵力、物資等,大順軍是打不過八旗軍的。


逆火22M

當然是多爾袞。

第一:首先從雙方的目的力量對比上來看,李自成方面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長遠的規劃,他的成功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就像一夜暴富的土豪一樣,根基不足,部隊大都是餓的沒飯吃的流民,你能指望這些人有多大的戰鬥力。所以李自成部隊的第一目的,就是混飯吃,打到哪裡吃到哪裡,燒殺搶掠,須知,李自成進北京後,第一任務竟不是安撫民心,而是放任手下搶錢搶女人,失了民心,又沒有有劉邦一樣的志向,一樣的約法三章,進了北京城後,縱情享樂,哪有當初起義時的決心和勇氣。

而多爾袞等滿清部隊,自窮山惡水崛起,八旗子弟,驍勇善戰,打的大明節節敗退,他們的目的也很明確,入主中原,而且他們懂的拉攏明朝官員為用,而李自成殺的殺,搶的搶。殊不知,明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皇權不下鄉,拉攏了他們就相當於擁有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第二:雙方的出身及輔助力量。

眾所周知,李自成出身農民,眼界侷限,能臣謀士太少,既沒有張良蕭何,也沒有朱元璋的劉伯溫,軍隊組織混亂不堪,政權建設也是一樣,感覺像個土匪窩。事實上,李自成的部隊可以說是雜牌軍了,有農民,有投降的明軍,沒有經過訓練整合,沒有打過多少次大仗,部隊基本上是見風而起。

而多爾袞可以說是出身軍人世家了,進過祖輩的建設,不僅自身的戰力是一等一的,政治結構也是非常嚴密的,而且多爾袞的才能也是值得肯定的。


青史幾人空

我覺得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明確。這三個人分別代表了什麼力量,吳三桂代表的是明朝,多爾袞代表的是外族入侵的清朝,李自成代表的是與明朝作對的起義軍,從表面上看,這三股力量誰都不容和誰,都是敵對的勢力,若單從個人實力上說,吳三桂的力量是相對弱一些,李自成攻破北京,逼死崇禎皇帝之後,他的矛頭直接指向的是吳三桂,而不是多爾袞,因為在李自成看來,吳三桂代表的是明朝的勢力,只有把吳三桂滅了,才算是真正滅亡了明朝。李自成的這個做法,恰恰被多爾袞抓到了時機,他來了個坐山觀虎鬥,在吳三桂即將戰敗的時候,拉攏吳三桂降清,一起打敗了李自成,可以說,是吳三桂和多爾袞聯手打敗的李自成,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沒有吳三桂,多爾袞直接面對李自成,會怎麼樣?

我個人覺得,李自成雖然兵力較多,但畢竟是農民起義軍,缺乏統一的指揮和政治思想,他們在攻破北京城以後,都想自己自己享樂,缺乏更多的遠見,所以,此時李成的軍隊雖然人數較多,但戰鬥力已經不行。而此時的多爾袞士氣正盛,但是人馬相對較少,面對李自成也不敢輕舉妄動,可見,李自成和多爾袞各有強勢,也各有弱點,如果沒有吳三桂插手,李自成和多爾袞決戰,在短時間內,是難以分出勝負的,但如果兩軍僵持久了,根據李自成軍隊後來的表現,他們肯定無心戀戰,都想貪圖享樂,由此推理,多爾袞的勝算要略大一些,但即便是多爾袞打敗李自成,恐怕也是很艱難的。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


驕然

如果沒有吳三桂的話,

清軍還是會直撲山海關,李自成在佈置上有一個奇怪的舉措,山海關只派了唐通帶了七千人防守,如果李自成派一大將帶萬把人和唐通共同守山海關,吳三桂往回跑奪取山海關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了,李自成對清軍助戰吳三桂也一無所知,不是說沒吳三桂嗎,不提他了

但從上面兩點史實可見,沒有吳三桂,清軍還是會奪取山海關,山海關丟了,大順想起來這事,再去打山海關,打則是速敗,不打山海關,日子也難過,

清軍如果打順了,按歷史的路線重新打一次,清軍打的不順,就聯明滅順,明與順有殺父殺君之仇,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

歷史還是差不多


書劍漂零

韃子蒙元本意是屠光所有漢人將農耕田地變成牧場,遼國契丹族已被屠戮殆盡,不僅屠殺生者死者墳墓也基本連根全部摧毀,所以歷史從此再無契丹族存在。對漢人也基本如法炮製施行滅絕政策,漢人數量優勢再次顯現出來,因人口太多一時半會成批屠殺也很難殺完(不想契丹、竭族等一個民族衝突或戰爭就可滅絕),而且也不乏漢奸蒙古人也從漢奸處得知農耕的漢人有繳稅的功能並不是只有牧羊牧馬才能積累財富,也因此蒙古人不再刻意滅絕漢人,漢族躲過滅絕的命運。但蒙統治後對漢人施行全面民族壓迫與迫害,將漢民列為第四等人即最末等人,沒有任何社會地位可言,廢除科舉制度,祖祖輩輩不能改變為卑(例如祖輩是養牛的子女也只能養牛不能改行)。韃虜蟎清入主關內後也基本和蒙元對漢民壓迫與迫害的政策類似,漢民的人口數量領他們恐懼,基本能殺就殺,能屠就屠能減少一個漢民就減少一個數量(漢民人口基數大再次顯現優勢就是不易被滅絕)。對漢民的屠殺迫害及對漢文化的迫害簡直是伐南山之竹罄竹難書、決東海之堤流二南惡難盡,無奈蟎蟲數量實在太少(一百萬),統治天下還是依賴漢人(漢奸),才有後開重開科舉、曾鍋番漢奸蟎狗仰蟎人鼻息加官進爵,現在(改漢族)後又勢力抬頭,控制京都高校資源多年,控制媒體、演藝界、教育、軍政、司法,現在大肆迫害漢官員及一般漢民,割裂漢民族團結,清出主要城市,重新將漢變成“滿洲國”。


中正和潤

戰爭如同賭博,要看運氣和賭注籌碼,戰事難料,但更重要的是實力與打仗方針,所謂排兵佈陣靈活自如,以柔克剛,以少成多。當然戰爭也飽含很多未知數和突發事件!

也不能說單純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就贏定!仍然有兩個因素要考慮,一個是明朝仍然有殘剩勢力,另外就是李自成內部是否團結一致對付多爾袞。倘若能排除這兩種因素,李自成便可高枕無憂與多爾袞抗衡,自然有九成把握。

因為李自成起義征戰多年,積累經驗也豐富,地形也熟透,多爾袞遠道而來,自然前怕狼後怕虎,李自成若能多關設埋伏,山海關可能便是多爾袞葬身之處,不管你清兵多厲害,又不是三頭六臂,只巧妙安排,以逸代勞,其實清兵很膽小,吳三桂帶他們進來,他們還心裡忐忑不安,以為其中有詐。

其實沒有吳三桂,清兵是斷然不敢進關,有人帶路他們小生怕怕充滿疑猜,這樣怎麼能戰勝李自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