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t815856169


吳三桂在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崇禎帝自縊,大明滅亡的時候,他也陷入了兩難之地,一邊是李自成,一邊是清軍。李自成多次向吳三桂招降,吳三桂一度有李自成投降的想法,可是又聽說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將給抓走了。

吳三桂為了保全陳圓圓和自己的家人,就假意向李自成投降,四月,李自成率六萬大軍前往山海關,吳三桂派人去迎接李自成,另外卻寫信讓多爾袞趕緊率清軍入關,而李自成到了山海關的時候,才發現吳三桂在騙他,但這個時候已經錯失良機。

就這樣,在一片石戰役中,李自成軍被吳三桂和多爾袞的清軍聯合打敗了,而吳三桂被封為王,之後成為清軍的爪牙,攻下各地,這個是被天下人所不恥的,因為吳三桂事實上背叛了大明。

而吳三桂起兵之後,開始的形勢很不錯,為什麼還是失敗呢?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第一,吳三桂聯合各地造反,其中包括福建的耿精忠,廣東的尚之信,四川的鄭蛟麒,廣西的孫延齡,陝西的王輔臣,一下子各地突然造反,康熙他們也是沒有做好準備,也是始料不及的,自然感覺一下子形勢大喜。

但是後來,康熙派圖海去攻打王輔臣,圖海先是斷糧,然後又用紅衣大炮攻打平涼城,再多次派人勸降王輔臣,跟王輔臣說,只要他投降,康熙就既往不咎,王輔臣幾經考慮之後,就投降了。

耿精忠方面,前面抵擋清軍,後面鄭經在搶地盤,他背腹受敵無力抵擋,只後只能降清,尚之信也投降了,其他幾地,也都是差不多這種情況,本來各路都是見勢反叛,只要康熙加以分化,也都紛紛投降了,這樣最後只剩下了吳三桂這一路了。

第二,吳三桂是叛明投清,又縊殺了永曆帝朱由榔(也叫桂王),而如今又打著“興明討虜”的口號,根本得不到天下百姓的支持,而且開始打下的地方,也都是因為形勢暫時臣服,並不是真心反叛清朝的,等吳三桂勢弱的時候,又紛紛倒向清軍了。

第三,雖然吳三桂控制了長江以南,但是長江下游的江浙,還有中原地區,這些還在清朝手裡,時間一久,吳三桂就支持不住了。

第四,吳三桂面對的是康熙大帝,這個可不是一般的對手,如果他碰到的是其他皇帝,可能還有點機會。

第五,吳三桂突然在康熙十七年八月病死。另外,吳三桂在形勢大好的時候,沒有及時打過長江去,而打算與清軍劃江而治,錯失良機。


歷史簡單說


三藩之亂從過程來看,反清聯軍在豬隊友互坑的前提下,還能堅持八年之久,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尤其是鄭經和尚之信,這兩位已經不是豬隊友了,而是攪屎棍。吳三桂跟這二位奇葩一起反清,能成功就是見了鬼了。



三藩之亂爆發的原因

順治皇帝在世時,對三藩非常器重,吳三桂等人受寵若驚,從未想過要起兵造反。然而康熙親政後,一改順治器重三藩的政策,決心削掉三藩,剪除這個巨大的潛在威脅。只是苦於沒有藉口,一直沒機會下手。

康熙十二年三月,剪滅三藩的機會來了。平南王尚可喜請求告老還鄉,並希望兒子尚之信能繼承爵位。康熙逮著這個大好機會,批准了尚可喜的退休請求,但拒絕讓尚之信繼承平南王爵位。並且康熙還督促尚可喜,讓其儘快遣散部眾。

雖然康熙沒有明說要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但他不讓尚之信襲爵,還要解散尚可喜的部眾,這實際上跟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也沒什麼區別了。

廣東的藩王眼看要被撤,遠在雲南和福建的吳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

同年七月,吳耿二人試探性的向康熙上了一道奏疏,主動請求撤藩。結果沒想到,康熙直接就同意了。並且康熙派還人赴雲南、廣東、福建三省,具體落實撤藩的事宜。到了九月,朝廷的欽差大臣到了雲南。

原本只想做做樣子,結果居然弄假成真。吳三桂等人全部傻眼了。

傻眼之後就是憤怒,畢竟自己的藩王爵位來之不易。當年為了給滿清打江山,流血流汗都不提了,關鍵是打江山的過程中,每個人的身上都背有血債,沒少殺漢人。尤其是吳三桂,他還殺了永曆皇,洗不白了。

現在康熙要撤藩,簡直就是卸磨殺驢,讓吳三桂很沒有面子。如果真讓康熙撤了,別人會怎麼笑話吳三桂?當了一輩子狗,最後讓主人給燉了?這要說出去,多丟人。

於是吳三桂也就下定決心,於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殺掉前來撤藩的雲南巡撫,並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髮易服,旗幟皆白,致書天下,舉兵反清,三藩之亂由此開始。



第一階段戰爭

吳三桂起兵後,迅速擴充部隊,他先拿下緊鄰雲南的貴州省,手握雲貴兩省。緊接著又計劃分兵,拿下湖南、四川二省,想以川湘兩省作為自己進一步北上的跳板。

面臨吳三桂如此迅速的動作,康熙否決了朝臣議和的建議,當即就做了四項部署:

第一、馳詔廣東、福建二省,停止撤銷平南和靖南二藩的工作,專心對付吳三桂。(當時兩藩還沒有反叛)

第二、委任廣西將軍孫延齡為撫蠻將軍,令其統兵固守廣西,側擊吳三桂。

第三、令西安將軍瓦爾喀率兵赴川,封鎖吳三桂入川的路線;

第四、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駐荊州、都統巴爾布駐常德、都統珠滿駐岳陽,封鎖吳三桂由湖南繼續向北的行動路線。力圖將吳三桂重新堵回雲南高原,徐圖消滅。

康熙的這四項部署,應該說還是合理的。但吳三桂畢竟是老將,當年吳三桂馳騁沙場的時候,康熙還沒有出生呢。康熙那點雕蟲小技,哪裡能難住吳三桂?


很快,吳三桂就親自率主力進攻湖南。僅僅才幾個月,吳三桂就將康熙部署的湖廣防線基本摧毀,將整個湖南納入囊中。

眼見吳三桂連連得勢,駐守廣西,負責側擊吳三桂的孫延齡立馬倒向吳三桂,他自稱安逆大將軍,攻陷梧州、平南、潯州、富川諸地。響應吳三桂。

福建的耿精忠也乘機公開造反,率部攻陷整個福建,在東南策應吳三桂。隨後,耿精忠邀約吳三桂,兩藩合兵進攻江西。一舉攻佔江西30多個州縣。

湖廣防線被摧毀,側擊雲南的廣西反叛,四川也被攻陷,最後福建也宣佈反叛。這等於康熙的四項平叛部署,全部失敗了。除此之外,陝西王輔臣,塞外的察哈爾蒙古也舉兵反清。此時的康熙,一臉懵逼。年紀輕輕的他,可算是知道了什麼叫薑還是老的辣。



吳三桂的失策

兩藩起兵,九省淪陷之後,清廷內部開始人心惶惶,就連康熙也有點進退失據,打算御駕親征挽回頹勢。所幸有議政內大臣及時諫止,才沒有讓康熙繼續犯錯。

可是,清軍的頹勢沒有任何緩解,儘管清軍東征西討,但反清聯軍四面開花,清軍的圍剿顧此失彼。

這個時候,新疆有準噶爾擁兵自重,東北有沙俄也虎視眈眈,各方勢力都盯著康熙,隨時準備入侵中原,分一杯羹。如果此時吳三桂敢跨過長江,不說拿下北京,即使是拿下河南,滿清的根基也會動搖。

可惜的是,吳三桂在拿下湖南後,他就暫停了繼續北進,轉而與清廷進行談判,希望能劃江而治。這一舉動等於放棄了戰爭的主動權,給康熙緩了一口氣。

因為,三藩都是各自為戰,康熙最怕諸藩對自己群起攻之,這會讓他顧此失彼,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對叛軍逐一消滅。但是吳三桂的這一停戰,就給了康熙喘息的機會,讓他能夠有充足的時間調整部署。

因此,康熙果斷回絕了吳三桂劃江而治的談判條件,並且還將吳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質的的長子吳應熊、長孫吳世霖一併處死。斷絕了吳三桂的念頭。



康熙的反擊

康熙敢這麼回絕吳三桂的求和,他也不是沒有底氣的。

首先,三藩雖然拿下了大半個江南地區,但江南最重要的江浙財賦重地,三藩居然沒有拿下來。康熙有這個聚寶盆,就有源源不斷的財力與三藩打消耗戰。

第二,康熙平叛的部隊,主要是綠營兵和駐外八旗兵,北京的駐京八旗,關外的留守八旗都沒有調動。康熙手上還有牌。

第三,反清聯軍多是烏合之眾,只要拖住吳三桂,集中力量消滅其他勢力,立馬就能打擊到三藩的士氣。並且,吳三桂希望劃江而治,這本身就打擊了聯軍的士氣,讓很多人對吳三桂的領導力產生了不信任。

於是就在這種思路下,康熙集中兵力拖住吳三桂,然後朝著王輔臣發動猛攻。當王輔臣被圍困在平涼城,且吳三桂援救失敗後,三藩之亂的有利形勢開始倒向清軍一方。

隨後,果不出康熙所料。清軍沒有進攻,聯軍自己就亂了。



內訌不斷

就在王輔臣被圍困的期間,盤踞在臺灣的鄭經拒絕了吳三桂讓他沿海路北上,偷襲東北或浙江的建議,而是自作主張進攻福建。當時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與清軍對峙,鄭經此時偷襲福建,毫無疑問的讓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

反清聯軍的這個內訌,讓康熙抓到了反攻的機會。他重新調整部署,調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貝子傅喇塔、浙江總督李之芳進攻耿精忠。

這個時候,若是鄭經還有一點理智,他就應該援助耿精忠,最起碼也應該停止進攻。畢竟他連耿精忠都打不贏,一個比耿精忠要強幾十倍的清廷,他打的贏?

可是鄭經偏偏就要打耿精忠,清軍在北面攻耿精忠,他就在南面夾擊,打的耿精忠腹背受敵。最後只得向清軍開城投降。

於是福建這一路反清人馬,就因為這種近乎於二逼的內訌,被清軍平定了。

耿精忠投降前夕,也不知道尚之信是在想些什麼。之前吳三桂督促他起兵,他以各種理由拒絕。當耿精忠兵敗如山倒時,他卻突然宣佈接受吳三桂招討大將軍的封號,舉廣東之兵反清了。然後更搞笑的是,宣佈反清的尚之信拒絕吳三桂讓他出兵的命令,繼續在一旁坐山觀虎鬥。

咋咋呼呼一陣後,尚之信居然又宣佈向清軍投降。康熙隨即降特旨,赦免其罪。於是三藩之亂僅僅才兩年多,耿精忠和尚之信兩路就都被平定了。

所以說,所謂的三藩之亂,其實只是吳三桂和耿精忠的兩藩之亂,尚之信根本就是個打醬油的。

清軍平定東南後,猛攻鄭經,收復了漳、泉等四州。鄭經費盡心思攻佔的地盤,在手裡還沒有捧熱乎,就被清軍又收回去了。



吳三桂的絕地反擊

東南被平定後,康熙以靖逆將軍張勇、陝西總兵孫思克、定西大將軍董額為主帥,三路大軍對王輔臣和四川的吳三桂軍發動最後一擊。王輔臣在平涼堅守了八個月後,宣佈投降,陝西和甘肅兩省被清軍平定。

隨著浙江、福建、陝西、甘肅全部被平,僅剩的一路就只有吳三桂了。不過由於吳三桂的防守嚴密,兵力雄厚,清軍幾次突擊都不成功。

但是,吳三桂的進攻也幾次被挫,無法擴張地盤。雙方這麼對峙,拖的時間越久對吳三桂越不利。

為了維繫人心、鼓勵士氣,吳三桂將大帥府由長沙轉移到衡陽,並於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在衡陽稱帝,國號大周,改衡州府為定天府,定為大周首都,並大封諸將。

稱帝之後,吳三桂決定反擊。

當年六月,吳三桂親點大將馬寶,令其率五萬大軍南下,攻打衡陽的門戶永興。馬寶率軍兩戰兩勝,大創清軍。擊斃了清軍都統宜里布和護軍統領哈克三,並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的援軍。

清軍受次大敗,被迫退回了廣東。

南線反攻大勝之後,吳三桂又親自部署了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以十萬大軍,突入兩廣,收復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區域,大挫清軍之信心。那個驍勇善戰的吳三桂,貌似又回來了。


三藩的滅亡

大周軍反攻廣西后不久,吳三桂突然於八月十七日病死在軍中。皇帝都死了,這個仗還怎麼打?

周軍大將在集體商量後,決定密不發喪,先退師衡陽,然後派人赴雲南,迎奉吳世璠繼承皇位。

同年十月,吳世璠迎喪回到雲南,正式繼大周皇帝位。

聽說吳三桂去世後,康熙都笑了。吳三桂是員悍將,康熙怕他。可吳世璠才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小毛孩子。大周在這個危機時刻,居然立幼主為帝,這要是不滅亡,怕是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

於是,康熙命令駐守在湖北、陝西的清軍大舉進攻。沒過多久,四川、湖南兩省即被清軍收復。而在清軍攻打兩省期間,吳世璠這個大周皇帝毫無作為,完全不知道應該怎麼應對。

康熙十九年,大周政權控制的領土除了雲貴之外,其餘全部都被清軍所攻佔。在其後一年半的時間,清軍先克貴州,再克雲南,三藩之亂遂全部平定。

三藩平定的人前夕,鄭經病死,而他所盤踞的臺灣島,也在兩年後被平定。南方的反清勢力至此也被清廷徹底蕩平。



總結:三藩之亂,總共八年,其中耿精忠堅持了兩年,尚之信堅持了幾個月,只有吳三桂集團堅持了八年。所以,我覺得三藩之亂其實都不應該叫三藩之亂,叫吳三桂之亂更恰當。另外兩家完全沒有存在感。

至於三藩之亂失敗的原因,主要是三點:一是吳三桂在北伐戰略的選擇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導致被清軍把戰爭拖入了對三藩極為不利的相持戰;二是吳三桂死後,吳周政權沒有得力的繼承人,速度被打崩盤;三是三藩的另外兩藩以及臺灣鄭氏,相互之間都互坑對方,典型的豬隊友,康熙完全可以給他們三家都發一朵鼓勵的小紅花。


Mer86


吳三桂在反清之前,手握西南半壁江山。加上和他聯合的其他“二藩”,可以說,整個南方都在他和他盟軍的控制之下。同時,吳三桂的兵力相當雄厚。追剿李自成的時候,清軍還參與,後來追剿張獻忠,以及追剿南明永曆政權,清朝都是放開手腳讓吳三桂“便宜從事”,為此,他招募了非常多的軍隊和人才。再一點,吳三桂的做法,實際上是在恢復漢人江山,把滿人攆出關外。

可以說,吳三桂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可為什麼,他最終卻失敗了呢?

(吳三桂)

我認為,吳三桂之所以失敗,有一成是因為他遇上了另外“二藩”這兩個“豬隊友”,這兩個“豬隊友”猶豫不定又半路倒戈。但起碼有九成是他自掘墳墓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殺明朝皇室,又說幫明朝皇室恢復江山。

吳三桂在放滿清入關以後,雖然滿清派軍隊幫助他“復仇”,把李自成趕盡殺絕。但是,當時滿清對他其實是很不放心的。在剿滅李自成後,立刻就把他派到關外去。表面是鎮守一方,其實是放在自己可控範圍內,看住他。

吳三桂為了獲得滿清的信任,提出參與打擊南明政權。滿清在把他的兒子放在京城裡當人質後,同意了他的請求。此後,吳三桂就不遺餘力地打擊各地抗清義士,殘殺明朝皇室。

後來他甚至一直追到緬甸,抓到南明永曆帝,把他絞死。

也正因為這些做法,吳三桂獲得滿清的信任,讓他“便宜從事”,他也因此做大。

但是,後來吳三桂在造反的時候,卻又打著明朝的旗號,和滿清對抗。擁立一個並不存在的“朱三太子”,想以“朱三太子”為旗幟,獲得天下百姓的支持。

天下百姓又不是傻子,先前你殘殺南明皇室,絞殺永曆帝,現在又說幫明朝恢復江山,誰信你的鬼話?

(永曆帝劇照)

二、放滿清入關,又說要把滿清攆出關去。

吳三桂放滿清進入中原,是有因為李自成的部下搶了他的小妾,是因為李自成殺了他的父親。但是,這個道理卻又是站不住腳的。

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個話,本身就有調侃的意思。就是說,其造反的理由很不正當。後來,李自成殺他的爹,也是因為他和滿清眉來眼去勾結,才讓李自成冒火了。否則,他那麼敏感的一個人物,李自成為什麼要自斷後路殺他的爹?

但不管怎麼說,你吳三桂作為一個明朝舊臣,作為一個漢人。李自成和你的矛盾,都是內部矛盾。怎麼著,你也不能勾結滿清對抗自己人。在當時的背景下,這是民族氣節,吳三桂肯定是不該這麼做的。

吳三桂把滿清放進關來,最後又造反。號召大家和他一起,把滿清攆出關去。要攆出關去,當初你放進來幹啥?

(李自成劇照)

三、復漢人江山,卻又自己稱帝。

吳三桂打的旗號是要恢復漢人江山的。

恢復漢人江山,並不是哪個漢人當了皇帝,都叫做恢復漢人江山。必須是明朝皇室的後人當皇帝,才叫做恢復漢人江山。否則的話,李自成當了皇帝,其實也就是恢復了漢人江山。你吳三桂為什麼又要推翻李自成呢?

既然李自成應該推翻,那就應該找明朝皇室恢復。結果是,吳三桂自己稱帝。古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現在是“吳三桂之心,路人皆知”。顯然,吳三桂是得不到支持的。

吳三桂既然得不到支持,他怎麼還能成功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人的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用在吳三桂身上更加貼切,明朝滅亡後,吳三桂為了李自成之間的私仇,他想借助清軍的勢力把李自成趕盡殺絕,於是大開城門讓清軍長驅直入。李自成被剿滅後,吳三桂讓自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其實我們從歷史上看,不管吳三桂打著什麼樣的旗號,他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一己私利。他為了打敗李自成,希望得到清軍的支持。反過來當他勢力漸強之後,又開始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反叛清朝,所以縱觀他的一生,實際上都是為了自己而已。

吳三桂兵敗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錯失良機又反覆無常,言而無信。再一個他遇到的對手是康熙大帝,那是怎樣的人物?是百年難遇的一個明帝,吳三桂的才能怎麼能和康熙相提並論?

吳三桂當初的勢力,幾乎佔據著中國一半的國土。他手下有53右佐,士兵12,000人,每年朝廷撥給他的餉銀就多達900多萬兩白銀,吳三桂還要自行徵稅,聚斂財富。

康熙親政後,大力改革,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了撤藩的決定。當時關於是否撤藩,有著不同的意見。以大學士索額圖為首的集團主張不能撤藩,以權臣明珠為首則持反對意見。

當時康熙年齡雖然小,但他從小就有興國大志。他反覆斟酌,認為還是應該撤藩,這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正式下達了撤藩的命令。

這時其他的兩藩平南王和靖南王也舉兵造反,因為吳三桂打的是反清復明的旗號,所以一時間得到了舉國上下強烈的響應。幾乎是連戰連捷,很快就佔領了湖南,眼看就要越過長江,踏過平原,直搗紫禁城。

此時吳三桂如果速戰速決沒有絲毫停留,那麼長驅直入中原幾乎是唾手可得的事情。然而老天可能安排好了一切,此時的吳三桂不知為何卻在湖南一帶一直觀望,就是不敢踏前一步,以至於貽誤了大好戰機。

就在吳三桂猶豫不決的時候,康熙早已做好了準備。派兵對湖南進行圍剿,阻斷了吳三桂前進的道路,又派兵駐紮四川,斷絕了他的後路,還把西部防守起來,形成對吳三桂團團圍攻之勢。

正所謂兵貴神速,時機一去不再來。在康熙的嚴密部署之下,吳三桂連連戰敗,成了強弩之弓,只能拼命掙扎。

到了此時,吳三桂還忘不了他的皇帝夢,居然在衡州修築了百餘間房舍,刷上了黃漆充當皇宮,匆忙稱帝,國號大周。

這下吳三桂之心人人皆知,他原來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瞬間崩塌,天下的漢人都唾棄他,將士也都對他失去了信心,此時的吳三桂是自掘墳墓。

此時康熙又做出了一個重要決策來打擊吳三桂,向吳軍散佈只懲處元兇,其他投降的人不加責問的說法。因此吳軍當中很多人都投降清軍,吳三桂大勢已去,他日夜擔憂惶恐不安,只做了5個月的皇帝便死去了。後來其殘餘部隊由其子吳世潘帶領退回雲南。

很快康熙便派兵對雲南叛軍進行最後一擊,康熙二十八年,經歷了八年的三藩之亂終於平息了。

吳三桂之敗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他言而無信,試問這樣的人老天又怎會眷顧他?他為了自己的家仇投降清朝,使得自己國破家亡。反過來他又對投靠的主子造反,說什麼反清復明,真是貽害蒼生,曾經多少漢人追隨他最後都家破人亡。所以吳三桂早已在自取滅亡的路上走了很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瀚海說史


首先吳三桂手握30萬精兵的說法是從哪裡來的?這個說法完全是胡說。

吳三桂造反時掌握的編制兵力,漢八旗10600,綠營21600,總兵力32200人,這是吳三桂自己能真正掌握的實力。吳三桂在雲南有蓄養私兵,但云南不是啥富裕發達人口眾多的地方,吳三桂又不能完全控制雲南,養個三四千私兵頂天了。完全歸吳三桂掌握的兵力,也就三萬多人。

尚可喜耿精忠兩藩,直屬兵力各為漢八旗3000綠營6000,各9000人,比吳三桂實力差得多,不過他們所在的廣東和福建比雲南要富裕發達的多,財源上更有優勢。但尚耿兩藩和吳三桂並無歷史淵源,三者身份上也是平等關係,一起起兵只是因被撤藩成為共同受害者。這個聯盟非常脆弱,尚耿也更不會認吳三桂為主。

(吳三桂)

吳三桂的造反,並不是處心積慮野心勃勃的精心謀劃,是被康熙皇帝輕率的卸磨殺驢行為逼反的,事先沒有進行政治和軍事準備,造反後也顯得缺乏合格的政治方略。

吳三桂在雲南,曾經親自用弓弦勒死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皇帝,這個行為本身就可以看出吳三桂根本沒有想過有朝一日造反的問題,可謂滿清忠實的老狗。吳三桂也以為,有明朝沐英家族的先例,自己家族在雲南保持一種特殊地位清廷還是會允許的。

吳三桂造反後,因為清廷卸磨殺驢的行為引起了諸多有一定獨立性的漢奸將領們寒心,紛紛起兵相應吳三桂,一時間聲勢浩大。但這些人和尚可喜耿精忠兩藩一樣,和吳三桂只是一種聯盟關係,而不是奉吳三桂為主。這就給了滿清朝廷非常大的分化瓦解的政治空間。

吳三桂輕率的稱帝行為更是敗筆,吳三桂和諸多盟友本就是聯盟關係,表面上奉明為主還能讓大家有點政治餘地,稱帝更容易毀壞聯盟的基礎,也更不利於吸引各地民眾文人歸附。在滿清的殘暴統治下,即使吳三桂本身臭名遠揚,但相比滿清,還是有一定政治號召力,稱帝則嚴重損毀政治號召力。

吳三桂本來就年老,等吳三桂一死,繼承帝位的吳世璠更無政治號召力,敗亡就不可避免了。


仁勇校尉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吳三桂這個人。吳三桂可以說是少年得志,由於是武將世家出身所以從小就練就了一身的武藝,吳三桂的父親是明朝錦州總兵吳襄。在崇禎皇帝登基的那一年(公元1627年),吳三桂通過武科取士,獲得了武舉人的稱號,並得到了崇禎皇帝的喜歡,年僅26歲就當上了寧遠團練總兵,這為他後來登上遼東總兵的高位奠定了基礎。



吳三桂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反覆小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從公義道德出發,吳三桂做事的出發點是個人利益。不過,吳三桂對崇禎還算忠誠,年輕時在遼東對清作戰很是勇敢,特別是在杏山戰鬥中,他拼命衝殺,血戰清軍,異常勇猛,最終讓清軍後撤。但是,吳三桂的心中還是一個人利益為主,在看到明朝已經日落西山時,便生出了降清的想法,並利用已經降清的舅舅祖大壽給皇太極寫信,皇太極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 吳三桂在動搖中,雖然沒有降清,但是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崇禎十七年,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


吳三桂降清後被封為平西將軍,力主對剛剛成立的南明發動進攻,並親率兵馬以為前鋒,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 攻下雲南後,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帥兵師出緬甸,擒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吳三桂以擒殺桂王之功,被清朝廷晉爵親王,掌管雲南和貴州,可以開藩設府,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得到照準後,在面對撤藩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了"興明討虜",起兵造反。由於吳三桂統治雲南十四年,力量雄厚,在反叛之初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並且得到了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王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的支持,使得四川、陝西等地也相繼反叛,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可以說,吳三桂在造反之初還是佔著天時地利人和的便利的,地處雲貴遠離朝廷中樞,打著興明討虜的大旗得到一部分心懷明朝人的支持,全國部曲眾多而且都是各地軍隊的一把手,因此迅速攻佔了四川、貴州、陝西、湖南等多地。其實,造反期間的吳三桂精兵並不多,僅有5萬人的部隊,其餘多是造反後搶抓的壯丁和一些附屬復明的普通人,這部分人的戰鬥力並不強。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帝,表露出了自己的個人野心,這也讓眾多一心復明的人看清了吳三桂的嘴臉,並與他離心離德,在加上兵力、財力嚴重不足,部隊戰鬥力急速下降,開始出現衰敗的跡象。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病死,隨後吳三桂的叛亂被清朝廷迅速剿滅。


懂知識的小胖子


因為吳三桂本來就不是想著要恢復漢人天下,他之所以反清,完全是因為玄燁的削藩政策損害了他的利益,因此不得已而造反。

或許吳三桂年輕的時候還曾有過理想和抱負,但可以肯定1673年造反的吳三桂是絕對沒有節操的。自從降了清,吳三桂就開始變得超級不要臉。在平定山西姜瓖反清一事中,吳三桂不但沒有幫助老同事,反而賣力的幫助清政府剿滅反清勢力。



在滅南明的時候,吳三桂也是衝鋒在第一線,和李定國多次鏖戰。在永曆帝逃到緬甸之後,吳三桂力排眾議,堅持要殺了永曆皇帝,並且親自用弓弦勒死了朱由榔,這一舉動,標誌著吳三桂已經和全天下的漢人決裂了。


此外,在起兵之後,雖然吳三桂一路高歌猛進,但是在嶽州,吳三桂卻停下止步不前,也沒有極力爭取陝西王輔臣對自己的絕對忠誠。這個愚蠢的舉動直接導致吳三桂錯失良機。於是1677年7月,王輔臣降清,耿精忠和尚可喜撤兵投降,鄭經在福建孤木難支,清軍綠營開始連戰連捷,吳三桂的失敗已經成了必然趨勢。

更要命的是,吳三桂此時暴露了無恥的面目,竟然稱帝改元,如此一來,可以說把天下漢人對吳三桂僅有的支持也給抹殺沒了,隨後吳三桂兵敗如山倒,反叛很快就被平定下去了。



除了不得人心和錯失良機,在雙方控制的資源上,吳三桂也是處於劣勢的。僅是火炮,清廷的就要更多更先進。而且此時的八旗,還不至於淪落到腐敗不堪的地步,綠營精兵更是有質有量。因此在兵員上,吳三桂也是不佔優勢。


另外,當時的大清已經基本趨於穩定,民心有所歸附,已經沒有二十年前的全國人民一起反清的社會背景了。大家都想過安生日子,你吳三桂造反幹嘛!


火器工坊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吳三桂一生有四大轉折點,這四大轉折點註定了他的一生。



轉折點一:山海關。吳三桂是明末的山海關總兵,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手握大明精銳關寧鐵騎,鎮守山海關,清軍不能前進一步。本來終吳三桂一生,要為大明帝國建功沙場,可人算不如天算,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此時的吳三桂處境非常尷尬,關內是闖賊李自成,關外是蠻族多爾袞。



形勢的突變,註定了他已經難以成為忠臣,除非他以死為大明殉節,可死了,山海關的軍隊怎麼辦?



此時,李自成集團迅速墮落腐化,大將劉宗敏強佔了吳三桂愛姬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靠多爾袞,與李自成在山海關決戰。此時的吳三桂,不管是什麼原因,他已經站在了漢族的對立面,當然他也沒有選擇。

轉折點二:緬甸。吳三桂投靠滿清後,很為滿清賣力。率領關寧鐵騎,從山海關開始,一路南下,勢如破竹。迅速擊潰了李自成,接著攻擊南明政權,進入雲南。此時的南明永曆帝逃往緬甸,可吳三桂窮追不捨,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吳三桂為表對大清的忠心,用弓弦勒死永曆帝。對於曾經的大明臣子,吳三桂這是弒君。

當時滿清剛入關,漢族大眾,特別的士子對明朝還是很有感情的,吳三桂此舉雖然得到了滿清的肯定,但卻失去了天下人心。為後來造反失敗埋下了伏筆。



轉折點三:雲南。康熙皇帝繼位之後,有感於三蕃的威脅。三蕃消耗了滿清很大一部分賦稅,而且還擁有一大批能征慣戰的軍隊。康熙皇帝決定開始撤蕃。康熙此舉,無疑撼動了吳三桂的根本利益,於是吳三桂聯合福建耿精忠,廣東尚可喜,臺灣鄭經,陝西王輔臣等勢力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清。此時吳三桂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捲了東南半壁。



但是吳三桂“反清復明”的口號顯然一點都沒有說服力,天下人都知道吳三桂叛明弒君在先,所以並沒有得到士大夫的支持。其次,清朝統治已經穩固,老百姓對明朝的感情只會越來越淡。

之所以叛軍能以最快的速度席捲東南半壁,完全是因為吳三桂的軍事才能,以及清朝內部的統治矛盾。

轉折點四:嶽州。這是戰略失誤。本來兵威正盛,吳三桂應當一鼓作氣北上中原,可吳三桂在嶽州突然停了下來。他總以為滿清八旗兵在中原天下無敵,一時沒有膽量繼續進兵,打算與滿清劃江而治。需知,造反這種事情本來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果斷,這是致命的。其次,在軍事上遭遇挫折之後,吳三桂選擇了稱帝,這使得他提出的“反清復明”口號更沒有說服力了。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吳三桂年紀大了,需要過把皇帝癮。



總之,古話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吳三桂的失敗是不得人心所致。


追風202592852


吳三桂以區區雲南一隅之地,竟能連戰連捷,將戰線推至長江一帶,已屬難得。至於推翻滿清、恢復漢人江山的重任,對於吳三桂的來說,則有些眼高手低、實力不濟了。

別的先不提,就拿吳三桂的起兵原因來講,便充滿了倉促發兵的偶然性。

當時,滿清朝廷內部有關保留還是裁撤三藩的爭論頗為激烈。吳三桂提請撤藩,本意是尋思著康熙不會冒刺激三藩叛亂的風險,駁回他做做樣子、帶有試探性的撤藩請求。

造反是風險很大、難度係數很高的事,吳三桂輕易不會下此決定。其實他的預期,是效仿明朝沐國公沐英及其子孫的先例,世世代代鎮守雲南,做一個獨霸一方的“土皇帝”。

哪成想年輕氣盛的康熙,竟然順勢同意了吳三桂撤藩的奏請,將他逼到了進退失據的尷尬境地。吳三桂受形勢所迫,只好走上了起兵造反的不歸路。

吳三桂的抉擇,當真是一步前途未卜的險棋。從古至今,由南向北進擊,併成功統一版圖、建立新王朝的,唯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但那是以東南膏腴之地支撐起的統一之戰。而吳三桂所處的雲貴一帶,從未走出過一個像樣的政權。

因而,吳三桂聯合耿精忠、尚可喜,以及孤懸海外的臺灣鄭成氏,能打出與清廷隔長江對峙的戰局,已經是個不小的“奇蹟”了。更何況他們之間,只是鬆散聯盟的關係,吳三桂勢力雖大,卻根本不能節制不了其餘二藩軍事力量。

再來換個角度,從天下士子、百姓的歸屬分析,吳三桂也是不佔優勢的。

我國在封建王朝時期,基層政治大體呈現“皇權不下縣”的格局,地方上真正說了算的,是由致仕還鄉的官員、地主、宗族長,以及讀書人組成的士紳集團。普通百姓基本沒有什麼獨立思考和影響一方的能力。

因而,所謂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說到底爭取的還是那幫士紳集團手裡的“選票”。然而,在士紳集團眼裡,吳三桂只不過是個起自於亂世、善於投機的梟雄式人物。

當年他引清兵入關,追擊李自成,尚且還能拿剿滅流寇,為崇禎報仇的“遮羞布”掩蓋一下。等到他直接與南明李定國等將領對陣戰場,甚至在1661年親手絞殺永曆皇帝朱由榔時,便是失盡了天底下大部分的漢人士子之心。

於是,吳三桂作為起兵理由的“反清復明”口號,明眼人看來就十分站不住腳了。除了他的親信部將,還有那些想借戰亂做一番豪賭的投機分子,又有誰會死心塌地跟從他造反打天下呢?

三藩之亂爆發時,清朝入關、改朝換代已近30年,滿洲八旗與漢族士紳已然達成了新的秩序。這套遊戲規則大致保全了他們的政治、經濟特權,再讓他們放棄眼前的既得利益,跟著吳三桂做風險極大,甚至要賠上身家性命的豪賭,是極為不現實的。

況且,經歷過明末幾十年動盪的底層老百姓,也十分期盼一個安穩太平的生活環境。在他們眼裡,無論漢人、滿人、姓吳的、姓愛新覺羅的,管他誰坐了江山,都是一樣的種地納糧。所以,吳三桂陡然間挑起的戰爭,對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沒有什麼號召力。


竹山清溪澗


吳三桂這個人在軍事方面非常出色,可是乾的事不怎麼樣,他引清軍入關,將李自成打敗,他等於是給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被削去兵權,無奈之下吳三桂選擇了造反,吳三桂反清的時候旗號還是反清復明,按理來說這種口號打出來,肯定會有無數人選擇追隨,畢竟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他們的人數和漢人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兒科。

吳三桂自身還手握重兵,為什麼最終沒有成功呢?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沒人追隨他,即便是他打出的口號是反清復明,看似是師出有名,實際上稍微有點腦子的都知道,吳三桂選擇謀反不是為了恢復漢人的天下,他是因為削藩,自己走投無路了,清朝的統治階級威脅到了他的利益,他迫不得已選擇造反。

普通百姓不響應他,一般來說這種造反很難成功,除非是他的武力強到清朝無法抗衡,憑藉武力一舉拿下清朝,可是吳三桂手中的兵和清朝的士兵是沒法比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清朝的前幾任皇帝都非常的能幹,將天下治理的非常好,百姓即便說沒有多擁戴,最起碼不會想著起兵造反。

日子過好了,沒有人會想著反的,吳三桂一開始造反的時候,勢如破竹看似非常強,實際上他一開始打的地方清朝都沒有什麼兵,一直到了長江以北遇到清朝重兵,吳三桂立馬就不行了,雙方在這僵持,吳三桂的兵線太長,僅僅糧食問題就把吳三桂拖的夠嗆。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吳三桂都絕無可能造反成功,而且他在民間的口碑是很差的,只能說吳三桂是個出色的軍事家,但他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