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洋海軍沒有選擇從威海衛突圍?

海軍貓

好問題!為什麼北洋海軍沒有選擇從威海衛突圍呢?

 

北洋海軍籌建於1875年,成軍於1888年。當年“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艦隊,經甲午海戰後殘存的北洋艦隊最終被日軍在威海衛圍殲。在整個甲午海戰中最令人不解的是,北洋水師既然可以放棄防衛更加嚴密的旅順要塞,為什麼北洋海軍沒有選擇從威海衛突圍?這其中的原因有許多,但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制定了非常愚蠢的陸海聯守協議。

雖然名義上是海軍,但是和清王朝的傳統軍隊一樣,北洋海軍也有自己明確的海陸相守的防地,那就是旅順和威海二處。正因為如此,1894年11月21日旅順失守之後,22日清廷就以救援不力,對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處以革職。此後,無論是清政府中央,還是北洋大臣李鴻章,都一再向丁汝昌強調,必須配合陸軍守衛威海。而駐守威海的清軍陸軍,擔心如果海軍離去,會使日軍軍艦可以輕鬆地侵入威海灣,乾脆和北洋海軍簽訂了生死狀:陸軍逃,海軍擊;海軍逃,陸軍擊。即,如果陸軍有動搖退卻跡象,可任由海軍炮轟,而海軍軍艦如果敢離開威海灣,則威海陸軍把守的炮臺將炮擊北洋海軍的軍艦。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從職守所繫,還是從陸海兩軍的協同約定來說,在沒有更高層明確命令的情況下,北洋海軍都已不可能離開威海衛。

二是,清朝政府高層的指揮無能。

李鴻章為了保存殘存的北洋艦隊,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主動尋戰。李鴻章屢次要求主動出擊,丁汝昌均沒有執行,並要求艦隊不得離開威海一步,致使北洋艦隊困守威海衛,錯失良機。

三是,退守威海衛的殘存北洋艦隊反擊混亂。

北洋艦隊消極防禦、屢屢受挫。1895年1月25日,日軍陸軍兵分兩路進攻威海衛,聯合艦隊則將全部兵力集結於威海衛水域,以支援陸軍。威海衛守軍駐有16個營,1萬餘人,築有3個炮臺群及海軍專守的日島炮臺。30日,日軍向威海衛南幫炮臺群發起總攻,北洋艦隊用艦炮支援守軍擊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日軍又同時炮擊劉公島炮臺群和南幫炮臺群,守軍予以還擊。由於南幫炮臺群防守薄弱,海陸炮臺皆於當天失守。31日中午,天氣突變,風雪大作,氣溫急劇下降,日本聯合艦隊被迫停止進攻,撤進榮成灣避風。這本是北洋艦隊最後一次有利戰機,但又被丁汝昌錯失,他把艦隊的生存寄希望於陸上援軍的解圍。僅隔一天,威海衛城和北幫炮臺群就落入敵手,北洋艦隊陷入了孤軍無援的境地。

最終,北洋海軍覆沒,鑄成了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戰敗結局。兩個月後,李鴻章奉命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懷疑探索者

甲午海戰之後,北洋艦隊元氣大傷。上層戰略戰術失誤,艦隊困守孤島最終覆滅

北洋海軍沒有選擇從威海衛突圍,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經過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大海戰,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士氣低落,元氣大傷,喪失了黃海的制海權。。

第二,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主動尋戰。

第三,北洋艦隊戰術運用不當,過於相信岸炮與艦炮相互配合的效果。

最終,束縛手腳,困守孤島,被聯合艦隊封鎖之後,想突圍也突圍不出去了。

當年“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艦隊

1895年1月,日軍制定計劃,決定在威海衛圍殲甲午海戰後殘存的北洋艦隊,以確保運兵安全。1月19日,日本聯合艦隊的40多艘艦艇傾巢出動,護送滿載陸軍的19艘運兵船從大連駛往榮成灣。21日登陸,並未受到清軍阻擊。至23日,已有2.5萬日軍登陸。這時,北洋艦隊還有戰艦9艘、炮艇6艘、魚雷艇10餘艘,只要主動捕捉戰機,其實還是能有所作為的。但是,丁汝昌屢次要求主動出擊,李鴻章均不允許,並要求艦隊不得離開威海一步,致使北洋艦隊困守威海衛,錯失良機

  1月25日,日軍陸軍兵分兩路進攻威海衛,聯合艦隊則將全部兵力集結於威海衛水域,以支援陸軍。威海衛守軍駐有16個營,1萬餘人,築有3個炮臺群及海軍專守的日島炮臺。30日,日軍向威海衛南幫炮臺群發起總攻,北洋艦隊用艦炮支援守軍擊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日軍又同時炮擊劉公島炮臺群和南幫炮臺群,守軍予以還擊。由於南幫炮臺群防守薄弱,海陸炮臺皆於當天失守。

   壯觀的清軍劉公島海軍基地,是當時全亞洲最現代化的軍港

31日中午,天氣突變,風雪大作,氣溫急劇下降,日本聯合艦隊被迫停止進攻,撤進榮成灣避風。這本是北洋艦隊最後一次有利戰機,但又被丁汝昌錯失,他把艦隊的生存寄希望於陸上援軍的解圍。僅隔一天,威海衛城和北幫炮臺群就落入敵手,北洋艦隊陷入了孤軍無援的境地。

  日軍要想攻佔劉公島,必先攻下“定遠”、“鎮遠”兩艘鉅艦。2月5日清晨,日軍的9號魚雷艇突破防禦衝進港裡,用魚雷擊中了“定遠”艦。“定遠”艦受傷後,在附近淺灘擱淺。天亮後,日軍艦隊分別進攻海灣的東口和西口,均被守軍擊退,“來遠”、“威遠”、“寶筏”等艦艇先後中雷沉沒。

  在北洋艦隊消極防禦、屢屢受挫的情況下,日本海軍於2月7日發起總攻。日軍糾集了23艘艦艇,一路攻擊劉公島,另一路與佔領的南海岸炮臺夾擊日島。北洋艦隊將士頑強抵抗,先後擊中敵艦4艘。日軍集中艦炮猛轟日島炮臺,造成彈藥庫被炸,大炮被毀,清兵奉命撤回劉公島。

  在中日海軍激戰之際,北洋海軍的“左隊一”號魚雷艇管帶王平率領10艘魚雷艇、2艘汽船衝出西口突圍。日軍發現後,派出第一遊擊隊的快艇追趕。結果,這13艘魚雷艇和汽船有的觸礁,有的被擊沉,全部被殲,只有王平等少數人僥倖逃生。

   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

由於連日苦戰,北洋官兵疲憊不堪,加上傷亡劇增,糧食彈藥得不到補充,部分人員發生動搖,各艦水兵跪求丁汝昌放其生路。丁汝昌答應道:“若十七日(公曆11日)救兵不至,屆時自有生路。”在艦上的洋人也勸丁汝昌投降,被丁嚴詞拒絕。第二天,日聯合艦隊再次發動攻擊。丁汝昌率“靖遠”、“平遠”等艦駛至日島附近,以炮火還擊,以示戰死報國的決心。正當他在“靖遠”督戰時,被日軍佔據的炮臺發炮擊中,“靖遠”艦船頭下沉。丁汝昌和“靖遠”艦管帶決心與艦共沉,但被水兵擁上汽艇轉移到劉公島上。當夜,丁汝昌下令將已受傷的“定遠”艦自爆。“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在艦毀後悲憤自盡。

日軍佔領的齊整有序的清朝海軍威海衛基地全景

  2月10日,日軍繼續實施海陸夾擊,但北洋艦隊已無力抵抗,少數敗類在外國僱員和營務處提調牛昶炳等人的煽動下鬧事,要求丁汝昌率部投降。丁汝昌已無法控制局面,他召集洋員和水陸軍官商議辦法,眾人默默相對,無計可施。丁汝昌見大勢已去,便下令同時沉船,但眾人怕沉船會激怒日軍,竟無人從命。11日9時,日軍海陸夾攻劉公島,守軍仍奮力抵抗,先後擊傷“天龍”等多艘敵艦,擊斃“天龍”副艦長以下官兵多名。但是,北洋海軍彈藥將盡,又得到山東巡撫李秉衡已逃往萊州的消息,援兵希望已絕。丁汝昌主張率艦突圍,諸將不應,幾次令人去炸“鎮遠”艦也無人動手。丁汝昌遂自盡報國,北洋護軍統領張文宣、“鎮遠”艦代理管帶楊用霖也隨之殉節。

  2月14日,牛昶炳等人向日軍交出了官兵名冊,並簽訂了降約11條。至次,清政府花費鉅額白銀,苦心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2月17日,大雪紛飛,寒風凜冽,被卸去艦炮的“康濟”號訓練艦載著丁汝昌、劉步蟾、林泰曾、楊用霖、戴宗騫、沈壽昌、黃祖蓮等人的靈柩及海陸官兵和洋員千餘人,悽然離開已經陷落的威海衛港,駛向煙臺。一路上,悲切的嗚咽聲和汽笛的哀鳴聲迴盪在滄茫的海面之上。

日軍官兵在鎮遠艦的主炮塔下合影

  北洋海軍的覆沒,最終鑄成了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戰敗結局。兩個月後,李鴻章奉命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文明臨沭


北洋海軍沒有選擇從威海衛突圍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援軍。在被困威海衛期間,北洋海軍12艘魚雷艇叛逃,被日軍盡數殲滅,致使北洋海軍戰鬥力削弱,士氣更加低落,軍心渙散。而就在北洋海軍內部發生叛亂的當天,日軍抓住戰機,擊沉了北洋海軍的來遠號、威遠號,重創了定遠號,使得北洋海軍戰鬥力大幅下降,失去突圍能力,只得等待援軍。 一心捐軀赴國難,奈何朝堂心不齊。苦苦等待救援的北洋海軍註定要失望了。



儘管從煙臺到威海距離並不遠,但在北洋海軍被困威海衛的那段時間裡,清朝的援軍始終未到,一直坐觀威海衛淪陷和北洋水師失敗。就像丁汝昌說的那樣:10天了,從煙臺到威海,就是爬也爬到了。 援軍之所以見死不救,一方面是由於解救北洋海軍的成功率不是很大,也必然會帶來巨大傷亡。當時日軍有軍艦20餘艘,在威海衛附近形成合圍之勢,威海衛被孤立起來,而北洋海軍可出海作戰的軍艦隻有3艘,單靠自身力量幾乎不可能突圍。

另一方面,李鴻章和李炳衡私人恩怨,也成為了阻止援軍出動的重要原因,最後導致盼望援軍的北洋海軍望眼欲穿,陷入絕望。致使後來清政府下令突圍時,丁汝昌召集各將領準備實施突圍,但大家早已心灰意冷,加之實力懸殊,丁汝昌見大勢已去,下令同時沉船,但竟無人從命。在之後短暫的突圍中,北洋海軍彈藥將盡,加上等待援軍的希望已絕,軍心大亂、將士不聽命令,丁汝昌感覺到無力乏天,含恨服毒自殺,北洋海軍也無心無力再戰,不得不投降,當年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阿爾法軍事

有關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為你解答。

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困守威海而沒有突圍的原因,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四點:

一、前期,職責所在;

二、後期,無能為力;

三、無處可去

四、無人願去

下面就這四點分別解答。

一、前期,職責所在

(甲午戰爭時代清軍繪製的威海佈防態勢圖。海灣中的島嶼就是劉公島。而圖中左下方的半圓形海灣,就是日軍合圍劉公島時的聯合艦隊根據地)

北洋海軍籌建於1875年,成軍於1888年。雖然名義上是海軍,但是和清王朝的傳統軍隊一樣,北洋海軍也有自己明確的海陸相守的防地,那就是旅順和威海二處。

正因為如此,1894年11月21日旅順失守之後,22日清廷就以救援不力,對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處以革職。

此後,無論是清政府中央,還是北洋大臣李鴻章,都一再向丁汝昌強調,必須配合陸軍守衛威海。而駐守威海的清軍陸軍,擔心如果海軍離去,會使日軍軍艦可以輕鬆地侵入威海灣,乾脆和北洋海軍簽訂了生死狀:陸軍逃,海軍擊;海軍逃,陸軍擊。即,如果陸軍有動搖退卻跡象,可任由海軍炮轟,而海軍軍艦如果敢離開威海灣,則威海陸軍把守的炮臺將炮擊北洋海軍的軍艦。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從職守所繫,還是從陸海兩軍的協同約定來說,在沒有更高層明確命令的情況下,北洋海軍都已不可能離開威海衛。

二、後期,無能為力

1895年1月30日,日本山東作戰軍攻陷威海南岸炮臺群,2月2日佔領威海北岸炮臺群和威海衛城,與海上的聯合艦隊對威海灣形成海陸合圍之勢。陷入重圍的北洋海軍,依託劉公島展開防戰,多次擊退日本聯合艦隊從海上發起的強攻。

(清政府、李鴻章做出讓北洋海軍從威海突圍的決心時,北洋海軍事實上已經失去了海上作戰能力)

2月7日,清政府做出決策,要求北洋海軍放棄劉公島,實施突圍。同一天北洋大臣李鴻章據此命令北洋海軍設法突圍到吳淞,並要求,必須確保2艘鐵甲艦萬無一失。

不過由於當時威海陸地被日軍佔領,劉公島已無法得到外界的電報,這兩份密令先是傳達到煙臺,再由煙臺東海關道劉含芳設法派出信使,在幾天後(2月9日或10日)才送到劉公島上。

(北洋海軍得到突圍命令時,能夠出海作戰的軍艦隻有“平遠”“濟遠”“廣丙”三艘。而如果突圍,將要面對日軍“吉野”“秋津洲”等數十艘軍艦以及魚雷艇。)

雖然得到了突圍的批准,但是這時的北洋海軍事實上已經不具備突圍的實力。此時,北洋海軍僅僅只剩下“平遠”“濟遠”“廣丙”3艘作戰軍艦,其中“平遠”還嚴重缺乏主炮炮彈,以這3艘軍艦根本無法衝破日本聯合艦隊數十艘軍艦和魚雷艇在威海至成山頭海域間佈置的多道封鎖線。

而且,李鴻章之所以要求北洋海軍突圍,真正的用意是想確保住兩艘鐵甲艦。而此時,“定遠”艦因為中魚雷受損,已經在2月9日自行炸燬;“鎮遠”艦則因為之前進威海灣時受損,根本不具備長程航行的能力,事實上是一艘也保不住。

保不住鐵甲艦,縱使突圍到上海,也不算是完成了使命,這一點顯然是毋庸置疑的。

三、無處可去

除了上述兩點外。我們後人作為事後諸葛亮來分析,還會看到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北洋海軍事實上根本無處可去。

當時成山頭以北的幾處港口中,大連灣、旅順已被日軍佔領,天津、牛莊封凍,僅剩下威海以西的煙臺可去,然而煙臺是開放通商港,北洋海軍軍艦到此很可能被其他各國抗議阻攔。而且,煙臺港灣開闊,僅有東、西兩座炮臺,海灣上沒有防禦攔阻工事,一旦日本軍艦追及,連進行港灣保衛戰的條件都不具備。

在成山頭以南,當時可去的港口包括膠州灣、吳淞、馬尾、廣州、瓊州、臺灣基隆。這些港口中,膠州灣雖然距離較近,但是缺乏港灣防禦設施,其他幾處則多是通商口岸,存在和煙臺一樣的問題,而且距離過遠。更為致命的則是,要前往這些港口,必須繞過成山頭,但是當時從威海灣向東(成山頭)方向,已經是日本聯合艦隊密佈。

(劉公島失守後,停泊在劉公島附近的部分日本軍艦。威海保衛戰時,日本海軍可以說是傾巢出動,將全國全部的作戰艦隻都集中到了威海方向)

當時日本聯合艦隊在威海灣外,共集結了本隊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游擊隊軍艦,總計作戰軍艦多達20餘艘。又因為威海陸地失守,日本海軍得以在威海灣入口外東側的陰山口設立臨時根據地,死死看住了北洋海軍,而且日本海軍在威海通往成山頭之間的雞鳴島也佈置有艦艇,在成山頭以南的榮成灣也設有警戒艦艇。以北洋海軍殘餘的3艘出海作戰軍艦,要向東突破這層層攔阻,可能性微乎其微。

四、無人願去

儘管清政府和李鴻章下達的突圍命令送到劉公島時已經太晚,北洋海軍已經失去了突圍的可能性。但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仍然據此在2月11日召集各將,準備實施突圍,但是據說“沒有一人表示贊成”,丁汝昌於是在當天晚上服毒自盡。

總體而言,在退守威海衛,尤其是被日本海陸軍合圍後,北洋海軍事實上已經失去了突圍作戰的可能性。


海研會

說起來很悲哀,北洋海軍沒有從威海衛突圍,首先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軍事問題。為什麼呢,首先要從旅順口的失陷說起。

眾所周知,北洋海軍有兩個基地,旅順口和威海衛。不過按照制度,基地的防守是由陸軍負責的。但是旅順口被日軍佔領後,海軍提督丁汝昌被革職,帝黨磨刀霍霍,還要捉拿丁汝昌進京問罪。根據盛軍統領衛汝貴死於莫須有罪名的前車之鑑,這次進京是必死無疑的。好在丁汝昌人緣好,威海衛的陸軍、海軍將領包括洋員們都一起為他求情鳴冤,帝黨才不得不放他一馬,讓他戴罪立功。所以,威海衛不能再丟了,再丟,丁汝昌的腦袋是保不住的。這是其一。

看前面的回覆,很多朋友都知道,北洋海軍只要存在,即使退往上海,對日軍也是一個威懾,讓其不敢放膽在直隸登陸,攻打北京。但是可惜的是,主持戰爭的帝黨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把旅順口和威海衛看成陸戰中類似於函谷關、虎牢關那樣的要隘,認為必須守住這兩處才能保衛北京,所以容不得威海衛再失,這是其二。

第三點說來有點可笑,應該說是第一點的後遺症。旅順口失陷後,守軍將領中,失去部隊的五位將領,豫系的姜、程是帝黨爭取的對象,沒有被問罪,淮系的衛、黃、趙,則全部問罪。守衛劉公島的淮軍總兵張文宣心有慼慼,他明白,劉公島失守的話,他除了死,沒有別的選擇,於是他和同病相憐的丁汝昌約定,海軍必須和陸軍休慼與共,陸軍逃跑,海軍擊之,海軍逃跑,陸軍擊之。這是其三。

威海衛和旅順口相比,在地理上有優勢,即使陸地失守,海軍仍可以依託劉公島堅持抵抗。而且威海衛後面是廣闊的山東腹地,清軍增援方便,不像旅順口那樣狹窄。丁汝昌認為,只要陸海一心,島艦相依,守住劉公島還是有把握的。實際上,如果不是威海衛守將戴宗騫是個自大的書生,處處和丁汝昌唱反調,後來的威海衛保衛戰的確不會那樣艱難。實際上,日軍對於依託劉公島的北洋海軍確實感到棘手,如果不是利用戴宗騫不肯自毀的大炮,不是利用戴宗騫不肯移交海軍的水雷控制系統,日軍想要在十幾天內拿下劉公島是很困難的。這是其四。

威海被日軍包圍前,北洋海軍不敢走。被包圍後,北洋海軍就走不了了。航速緩慢,傷艦眾多,突圍不過就是死路一條,倒是依託劉公島抵抗還有一線生機,這是其五。

如果有其他意見的,歡迎回復與我探討。


海軍史研究會員

實際上指責北洋海軍不從威海衛突圍是實實在在的無知。

海軍艦隊在無法奪取制海權的時候依託要塞防守也是一個選擇,比如說一戰、二戰的德國海軍。一戰的時候舍爾把公海艦隊收縮在基爾港,英國海軍也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從海上攻破基爾港,消滅公海艦隊;而二戰時候一個在北歐各處專場的提爾比茨也是讓英國頗為忌憚,最後用高腳櫃才炸翻了提爾比茨。

而北洋海軍裝備落後於日本,再加上大東溝海戰時又被重創,自然無力爭奪制海權,因此退守要塞避戰保船是唯一的選擇,畢竟那時候的戰艦都比較忌憚要塞炮臺的大口徑岸防炮。而威海衛被攻破,也不是從海上被攻破,而是從陸上被攻破,實際原因不是海軍不行,而是陸軍不給力。山東巡撫李秉恆屬於清流派,他把戰鬥力低河防部隊派去支援威海衛,只能一觸即潰,再者威海衛缺乏向陸地方向防禦的炮臺,再加上制海權易手以及敵強我弱,前進是死後退也是死。

最終丁汝昌只能犧牲個人名節簽字投降,保全下屬的生命,而之前北洋海軍英勇奮戰也為他們爭取到了榮譽投降的機會。


北洋海軍陸戰隊

在整個甲午海戰中最令人不解的是,北洋水師既然可以放棄防衛更加嚴密的旅順要塞,為什麼不放棄威海衛退到上海,福建修養生息,反而要在威海衛中消極面對日本的進攻呢?放棄旅順港並不是北洋海軍的主意,堅守威海衛也不是北洋海軍的主意。

丁汝昌在旅順要被日軍威脅時,就請命配合陸軍一起在旅順執行防衛作戰,但是被李鴻章駁回,從現在的我們看,李鴻章的駁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清朝當時的主力淮軍在朝鮮和遼寧境內早已消耗殆盡,防衛旅順口的都是新組建的新兵。必然堅持不了不久,而戰爭的結果也和李鴻章的憂慮是一樣的,亞洲第一要塞旅順口僅僅半天就被日軍攻佔。假如北洋海軍在旅順口內的話,被日軍其餘艦艇堵住出口,想突圍都突圍不了。

而李鴻章認為,退往威海衛即使日本發動攻擊,附近也有很多清朝的精銳部隊可以進行支援。並且威海衛對面的劉公島也能停泊鉅艦,即使被包圍,寬闊的海域也會方便突圍。那肯定有人問了,為什麼最後北洋海軍都未突圍?很大的原因在於近在咫尺的清朝援軍整場戰爭都在坐觀威海衛的陷落和北洋水師的失敗。還有一個突發事件就是在2月3日中北洋海軍的12艘魚雷艇嘗試叛逃,雖然很多都被日軍擊毀,但是還是有一些人跑到了陸地上。為了掩飾逃兵的身份,突圍的魚雷艇艇員都宣稱威海衛已經陷落,自己是衝出來的,所以後續的援軍也沒有到達。而且日本在同日發動的魚雷艇襲擊中擊沉了北洋海軍來遠號,威遠號,重創了定遠號。使得北洋海軍已經沒有突圍的能力最後只能向日本海軍投降。李鴻章和李炳衡的私人衝突可謂是極大的導致了山東的部隊不救助威海衛,最後導致盼望援軍的北洋海軍望眼欲穿而死,就像丁汝昌說的話:十天了,從煙臺到威海就是爬都爬到了。北洋海軍實際上還不如直接跑到上海和南洋水師匯合以保存實力給和談增加砝碼。


浩漢防務論壇

旅順失守後,北洋海軍僅存威海衛基地。早在威海衛戰役方案制定時,李鴻章(北洋海軍實際上的總司令)要求北洋海軍丁汝昌與駐守在威海的綏鞏軍統領戴宗騫相互配合、固守待援,甚至在公文電報中罕見的流露出了個人情緒,希望諸將能給自己爭一口氣,必要的時候高級將領該成仁就成仁。另外指示,定、鎮二遠不得出大洋浪戰,不得有失。這是戰役的制訂階段,這個時候北洋海軍還是有能力離開的。然而丁汝昌已是戴罪之身,加上他本人一貫的忠厚,他對於即將進行的威海衛戰役的作戰方案完全是按照老上司的要求去制定的。威海衛戰役打響後,在日本聯合艦隊與第二軍輪翻強攻之下,本來就早已元氣大傷的北洋艦隊只有招架之功已無還手之力。至聯合艦隊改變戰術,變白天大艦隊強攻為夜間雷艇偷襲之後,來遠、定遠相繼沉沒、擱淺,再加上之前就已經觸礁進水的鎮遠艦,北洋海軍再想逃出生天已然成了不可能!然而丁大人苦苦盼望的援軍仍然沒有來……


閥哥

因為突不出去,突出去了也無處可去。我們已經知道,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航速全面落後於日本艦隊,幾艘航速勉強和日本聯合艦隊持平的新銳高速巡洋艦也在海戰中損失殆盡。在日軍已經完全封鎖威海衛的情況下,固守在港內尚且還有岸基火炮的保護,一旦離開港口,這些已經在黃海海戰中被打殘了的軍艦隻能是任人宰割了。

封鎖港口,是近代海軍的重要戰術之一。在蒸汽機出現以前,艦隊出港並編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考慮到風向、人員和船隻類型等多種情況。封鎖港口就使得敵人的艦隊無法出港,具體來說就是使敵人無法形成編隊,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被封鎖一方強行衝卡,則無異於葫蘆娃救爺爺——一個一個送了。但是,被封鎖一方由於有岸基火炮的保護,封鎖方也不敢貿然進攻。事實上,困守在威海衛港內的北洋艦隊的最後陷落正是始於四周的陸地炮臺守軍的潰敗。

在威海衛保衛戰中,也有北洋軍艦嘗試了突圍,綜合史料分析,我們更願意稱這種行為為逃跑。史料記載,北洋艦隊的“鎮東”等蚊子船和“左一”等魚雷艇趁著夜幕掩護突破了日軍包圍,但是遭到日軍追擊的他們大都被擊毀,少數衝灘擱淺逃離。無論哪一種做法都不適合港內的鐵甲艦,因此北洋海軍沒有選擇從威海衛突圍。


強武堂

北洋水師,在賣國求榮的李鴻章率領下,從來就是主和投降派,連最基本的作戰預案都沒有準備,日本打起來時,就是一群傻B沒頭的蒼蠅,整個水師找不到主帥……這樣的軍隊,就是再給它8萬億兩銀子,還是戰敗……此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啊……李鴻章這個死鬼,居然到了現在會有人給他洗白?這簡直就是天理不容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