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眾所周知,宋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高峰。

在這座繪畫的山峰上,有一家人貢獻極大,那就是馬家。從北宋時期的馬賁,到南宋的馬麟,馬家一門五代共七人均擅長繪畫,並大多供奉宮廷。

這其中,馬麟的父親馬遠,名聲最大,是家族的巔峰,在繪畫上,他一改五代、北宋以來的全景式構圖,在取景上用小中見大、只畫一角或半邊景物來表現更為廣大的空間,開啟了全新的繪畫方式。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江亭望雁圖 馬遠

雖是如此,但古籍中關於馬遠生平的記錄並不算多,我們甚至連他確切的生卒年月都不清楚,史學家只能推斷他大約生活在 1140 至 1225 年間。

在這 85 年間,馬遠完成了許多經典作品,其中就包括那幅被大家熟知的《水圖》。

馬遠用十二種不同的方式,記錄了各種各樣的水的形式。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長江萬頃

這 12 段作品,專門畫水,除個別有極少巖岸外,其他沒有任何別的景色,完全是通過對水的不同姿態的描寫,表現出種種不同的意境。馬遠對水的觀察細緻入微,在那個時代所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令人驚歎。

馬遠這種對水的觀察後來還啟迪了日本當代藝術家杉本博司,他的《海景》系列的創作靈感也來自馬遠筆下的流水。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Black-Sea,1991 杉本博司

“我抓住每一個親睹這些傑作的機會,凝神細觀,馬遠、梁楷,玉澗,夏圭……這些偉大的藝術家讓我受益匪淺。儘管明白自己的作品在很多地方都無法與這些大師比肩,我依然以“溫故知新”作為座右銘來激勵自己:從古老事物中獲得關於新事物的啟迪。”

我們回到馬遠的《水圖》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水圖》除第一段因殘缺半幅而無圖名外,其餘的都有一個形象的四字題名。如“洞庭風細”、

“層波疊浪”、“寒塘清淺”;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圖名及書寫均出自南宋楊皇后之手,這種待遇在以往的朝代並不多見,但在馬遠這裡,卻並不少見。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華燈侍宴圖 馬遠

在一次皇帝舉辦的“宴會”上,馬遠與兒子馬麟應邀參加,當然主要任務是用畫筆記錄。事後馬遠完成了《華燈侍宴圖》,本來一片歡騰的宴會景象,卻被畫成了空山暮景。不過學識與審美極佳的楊皇后看懂了這幅畫,照舊題了詩。

細細看來,馬遠實際上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他以俯視的角度畫華燈初上時的酒宴情景,但他的興趣並不是放在殿內宴席與賓客的活動上, 他的獨特構思在於成功表現外部環境上。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華燈侍宴圖》局部

在馬遠的作品中,除了《水圖》,最具風格特徵的當屬《寒江獨釣圖》。

這幅畫全是留白,就在中間畫了一艘小小的船,一個漁夫坐在船頭釣魚。這些留白讓人聯想出一個廣闊無邊的江面,漁夫坐在船頭,小船被壓得微微翹起,泛起一點點水波,好像小船還在輕輕晃動,釣魚線伸向水面,消失在水下,順著這條線看過去,讓看畫的人也靜下心來等候魚上鉤。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寒江獨釣圖》

清涼一夏:馬遠筆下的《水圖》

《寒江獨釣圖》局部

馬遠因為放棄全景構圖、描繪一角之景而被稱為“馬一角”,筆法也從描摹物象轉為“抒情”意趣,這為元代的筆墨意趣埋下了伏筆。

有關馬遠的繪畫我們就說到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