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撤退時德軍為何不乘勝追擊?

EricLew46534906

一部電影《敦刻爾克》,向世人展示了當年聯軍生死時速敦刻爾克撤退的驚心動魄。9天內將34萬士兵從法國海岸撤退到英國,堪稱奇蹟。希特勒為什麼下令停止進攻?這也是二戰史上一個謎團。難道是希特勒良心發現,手下留情?我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究其深層次原因:1、希特勒有更大的預謀,希特勒有理由認為,法國崩潰後,英國沒有道理獨自支撐,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策,希特勒相信英國會妥協,但希特勒錯誤估計英國人的堅韌品性。2、希特勒手下將領為元首是從,同時也有各種顧慮,比如,擔心裝甲部隊投入戰場會不會有巨大的風險,“困獸猶鬥”會不會遭受重創,在如,氣候原因,大霧,飛機前往攻擊效果不理想,甚至發生誤炸自己人的可怕事情等等,致使各級將領也並未積極應對和主張進攻。

3、希特勒對同為日耳曼人的英國人多少有些同情心。4、希特勒決策失誤,後來的事態和希特勒的言行都表明,希特勒想跟英國議和,在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覆權衡利弊、猶豫未決的時刻,聯軍爭取到了9天時間,最終40萬聯軍撤出約34萬人,其中英軍21.5萬人,法軍9萬人,比利時軍3.3萬人。

但是,令希特勒沒有料到的是有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英國人更不可能投降了。希特勒的算盤全不落空後氣急敗壞,他需要對德國有所交代,後來他對民眾發表演說,要以百倍的炸彈報復英國的轟炸,把英國城市“夷為平地”。正是敦刻爾克的勝利撤退,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保存的金子般的戰鬥種子,才會有後來的大反攻,最終攻克柏林。


餘生聽禪

所謂敦刻爾克德軍不乘勝追擊,應該是指希特勒下令裝甲部隊暫停48小時那檔子事,一般來說,這事的鍋都是希特勒和戈林胖子來背,國防軍的將軍元帥們個個把自己打扮的偉光正,於是什麼希特勒要放英軍一馬啦,希特勒要和英國講和啦就都冒出來了。問題實際情況呢?

隆美爾吹噓擊退5個師的反擊引發了老將們對側翼安全的擔憂

首先引發這個問題的,是5月21日英軍在阿拉斯發起反擊,給了隆美爾的第七裝甲師一個悶棍,雖然因為協調問題實際參戰的英軍不過旅級單位——兩個步兵營和兩個坦克團(英軍坦克團實際上是營級建制),一共兩千來號人和七十多輛坦克,雖然英軍最終被打退並損失了大半坦克,但是第7裝甲師也損失慘重,於是隆美爾驕傲的宣稱,他打退了敵軍五個師的進攻!隆美爾的牛皮成功的引發了以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為代表的老將們的"馬恩河恐懼",22日,法軍步兵和坦克部隊在康佈雷再次發起反擊,這進一步加深了老將們和希特勒對裝甲矛頭側翼的擔心,這個時候德軍內部關於是否要暫停裝甲部隊進攻等待步兵跟上的爭論,以龍德施泰特,第四集團軍司令克魯格為代表,包括裝甲集群司令克萊斯特在內都支持暫停進攻,而總參謀長哈爾德則支持古德里安為首的裝甲部隊軍師長們繼續進攻的意見。

暫停令並不是放英軍撤退,而是給了英國遠征軍和法國第一集團軍重組防禦,逐次抵抗並撤退到敦刻爾克的機會,看態勢圖就知道,實際上24-26日的戰線距離敦刻爾克還有一段距離,而德軍26日恢復進攻後要到28日才打到敦刻爾克城下。

顯然官司最後打到了希特勒那裡,24日希特勒訪問了龍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群司令部,顯然希特勒最終支持了龍德施泰特的意見,當天就發佈了禁止裝甲部隊進一步推進的命令,按照老將們的想法,裝甲部隊應該停下來鞏固側翼,等待步兵和炮兵跟上來再解決英法聯軍,這個時候戈林胖子又跳出來拉仇恨,聲稱空軍就可以解決包圍圈裡的敵人,戈林這是習慣性拍馬,不過也給自己弄了口大鍋。

龍德施泰特在促成暫停令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正是他最終說服希特勒同意暫停進攻


裝甲部隊暫停持續了大約48小時,26日希特勒接到報告說英軍正在利用敦刻爾克港口撤退,於是暫停進攻的命令立即被取消,但是此時為時已晚,敦刻爾克英法聯軍利用這48小時已經重整了防禦,尤其敦刻爾克港不再是前兩天防禦薄弱的狀態,德軍雖然經過休整也無力快速突破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的防線,只能眼睜睜看著一船一船的聯軍撤回英國,最終到6月4日發電機行動結束,20萬英國遠征軍和近14萬法,比,波蘭部隊撤到了英國,只有最後斷後大約3-4萬法軍最終被俘。



其實敦刻爾克暫停進攻的命令並非希特勒主動提出的,戈林也僅僅是事後拍馬,實際上法國戰役期間希特勒並不像後來莫斯科戰役之後那麼偏執,而是很能聽得進將軍元帥們的意見,顯然最後是龍德施泰特說服了希特勒(當然和其他納粹將帥一樣,龍德施泰特戰後死不認賬),當然,這也和希特勒自己同樣擔心側翼有關,而且顯然老將們和希特勒也希望為之後法國戰役第二階段保存裝甲部隊實力,當時誰都不知道法國人正在全力拼湊的魏剛防線如此不堪一擊,而且裝甲部隊長途奔襲數百公里之後,本身的機械狀態和補給情況也非常令人堪憂,加上敦刻爾克一帶河道縱橫沼澤密佈,被認為是不適合裝甲部隊進攻的地形所以希特勒最終採納了老將們的意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於戈林胖子,那純粹是個出來跳梁背鍋的小丑而已。



所謂希特勒放英軍一馬之類的說法則純屬扯淡,如果真要放英軍一馬,希特勒吃飽了撐得在26日發現英軍撤退跡象之後立即下令恢復進攻?希特勒和老將們純粹是低估了英國的運輸和組織能力而已(英國人自己也低估了,最初英國人認為能撤出6-7萬人就燒高香了),他們只是認為背靠海峽的英軍已經是甕中之鱉,遲早能吃掉。實際上暫停進攻的命令也並非是給了英軍撤退的時間(暫停令是24-26日,英軍26日才開始撤退),而是給了英法聯軍撤退到敦刻爾克重組防禦的時間。



順帶再說一句,所謂英軍賣隊友不讓法國人上船的說法也是不準確的,從26日撤退開始到29日之前法軍統帥部和包圍圈內的法國第一集團軍司令部都多次嚴令禁止法軍放棄國土撤往英國,擅自撤退者以逃兵論處!直到29日晚才撤銷撤退禁令,也就是說之前登船的法軍都是違令的逃兵,而29日當夜就有一批法軍登船撤退。所以說英軍在法軍司令部取消禁令之前拒絕逃兵登船也是很正常的做法。而撤退中最令人噁心的一幕是,6月4日最後一批接運尚在防線上成建制抵抗的法軍的英法混合船團抵達港口之後,從城裡突然湧出了數萬法國潰兵湧向碼頭,這些人是前幾天既不參加防禦戰,也不敢頂著轟炸去碼頭海灘等待統計撤退的逃兵,這批人佔滿了最後一批撤退的船位,導致防線上奮戰的部隊大多數撤退下來時已經無船可上只能束手待斃。實際上最後撤到英國的法軍,絕大多數也都被送回法國參加6月5日開始的第二階段作戰,而其中只有少數人有幸再度跟著英軍從瑟堡等港口再次撤出,絕大多數人最終沒有逃脫被俘的命運。


DDG的老船塢

敦刻爾克大撤退主要由英軍參與,另外還包括少量的法國、荷蘭等國家的軍隊,一共有30多萬人,這些人日後也成為盟軍反攻歐洲的主力部隊。



德軍為什麼不乘勝消滅這三十萬大軍?

憑藉當時德軍的實力,完全有能力徹底消滅處於絕境之中的盟軍,停止向這支軍隊繼續進攻的命令直接來自於希特勒本人,作為德國元首,希特勒考慮的更多一些,他的理由基於以下幾點。


第一,圍師必闕,窮寇莫追。

由於德軍戰略戰術得當,在整個入侵西歐期間,裝甲部隊都沒有遭受到重大損失,但是由於長途跋涉和作戰的原因,坦克,裝甲車的磨損十分嚴重,急需修理。

此前德軍損失小,一方面是戰術安排合理,另一方面也是一直追著盟軍跑,盟軍很難做出像樣的抵抗。

盟軍在敦刻爾克已經無路可退,如果德軍貿然發起進攻,那麼盟軍一定會拼死抵抗,德軍的損失可想而知。

第二,敦刻爾克地區多沼澤。

敦刻爾克地區沼澤遍佈,幾十噸重的裝甲車、坦克很容易陷入泥沼當中無法自拔,從而成為盟軍的靶子。

裝甲部隊是德軍的利器,希特勒尤其珍惜這隻軍隊,而此時法國還沒有投降,仍然在法國南部組織軍隊進行抵抗,如果把裝甲部隊損失在敦刻爾克,接下來的戰役,德軍將會相當被動。

以後無論是進攻英國,還是進攻蘇聯,裝甲部隊都不可或缺,所以希特勒輕易不會冒險。


第三,德軍內部爭權。

進攻法國戰役當中,陸軍表現優異,搶走了所有的風頭,而德國從普魯士流傳下來的傳統當中,軍官團的勢力和影響力都十分強大,但是軍隊在希特勒上臺過程中始終處於中立態度,頗讓希特勒不滿。

空軍元帥戈林是希特勒死黨,於是趁此時向希特勒進言,不需要浪費裝甲部隊,僅靠空軍轟炸,完全可以消滅這支軍隊。

處於平衡空軍與陸軍勢力、影響力的角度,希特勒把任務交給戈林的空軍。


第四,為與英國和解做準備。

此時歐洲大陸,尤其是西歐,明擺著已經沒人能夠阻擋德軍的進攻,完成對西歐的佔領之後,希特勒的想法是向東方進軍,攻打蘇聯,而後進攻中東和印度,所以不想把精力浪費在英國身上。

如果把30多萬英國遠征軍趕盡殺絕,只會讓英國人對抗到底,為了不至於徹底斷絕和解的可能,希特勒手下留情。

德軍不進攻盟軍的後果。

英國為了撤走遠征軍,開始了“發電機”行動,陸續撤走30多萬人,負責接應的英國海軍在皇家空軍的掩護下,損失輕微。而戈林指揮的空軍也並沒有造成太大損失,德國海軍實力太弱,根本沒有造成太大影響。


英國軍隊匆匆撤走,留下了大批武器裝備,雖然離開的英軍幾乎手無寸鐵,但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在未來的反攻歐洲過程中,給德軍造成巨大殺傷。

希特勒的決定被認為是一大敗筆。

德軍經過短暫的修整之後,繼續向還在抵抗的法軍發起進攻,不久之後,法國投降,西歐戰事暫時告一段落。


綠色落日

錯誤估計英國人的鬥志,誤以為取得優勢後可以和英國言和,也對英國人強大的潛力很忌憚。對於單薄的側翼遭到聯軍打擊而崩潰的莫名恐懼,害怕馬恩河的故事重演;對於裝甲部隊閃電戰術的生疏,不敢勇敢的將戰略貫徹到底,並且高估判斷法軍後備力量的實力。低估了英國人的運輸能力。以為單單用空軍就可以壓迫聯軍投降。


當時德國對英法聯軍最大的優勢就是裝甲部隊,而敦刻爾克屬於沼澤地帶,使用裝甲部隊效果不好。空襲又由於敦刻爾克灘頭地區的沙質鬆軟而效果極差。單論步兵德國的優勢不明顯,聚集在灘頭地區的英法聯軍總數高達33.8萬人,靠步兵進行殲滅這些“哀兵”德國必然損失極大,得不償失。結論:德國如果想完全殲滅英法聯軍就得有付出相當代價的覺悟,而當時已經滿心幻想著在談判桌上跟英國人討價還價的希特勒顯然沒做好這個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