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為什麼德國不繼續追擊?

星光視聽


所謂敦刻爾克德軍不乘勝追擊,應該是指希特勒下令裝甲部隊暫停48小時那檔子事,一般來說,這事的鍋都是希特勒和戈林胖子來背,國防軍的將軍元帥們個個把自己打扮的偉光正,於是什麼希特勒要放英軍一馬啦,希特勒要和英國講和啦就都冒出來了。問題實際情況呢?

隆美爾吹噓擊退5個師的反擊引發了老將們對側翼安全的擔憂

首先引發這個問題的,是5月21日英軍在阿拉斯發起反擊,給了隆美爾的第七裝甲師一個悶棍,雖然因為協調問題實際參戰的英軍不過旅級單位——兩個步兵營和兩個坦克團(英軍坦克團實際上是營級建制),一共兩千來號人和七十多輛坦克,雖然英軍最終被打退並損失了大半坦克,但是第7裝甲師也損失慘重,於是隆美爾驕傲的宣稱,他打退了敵軍五個師的進攻!隆美爾的牛皮成功的引發了以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為代表的老將們的"馬恩河恐懼",22日,法軍步兵和坦克部隊在康佈雷再次發起反擊,這進一步加深了老將們和希特勒對裝甲矛頭側翼的擔心,這個時候德軍內部關於是否要暫停裝甲部隊進攻等待步兵跟上的爭論,以龍德施泰特,第四集團軍司令克魯格為代表,包括裝甲集群司令克萊斯特在內都支持暫停進攻,而總參謀長哈爾德則支持古德里安為首的裝甲部隊軍師長們繼續進攻的意見。

暫停令並不是放英軍撤退,而是給了英國遠征軍和法國第一集團軍重組防禦,逐次抵抗並撤退到敦刻爾克的機會,看態勢圖就知道,實際上24-26日的戰線距離敦刻爾克還有一段距離,而德軍26日恢復進攻後要到28日才打到敦刻爾克城下。

顯然官司最後打到了希特勒那裡,24日希特勒訪問了龍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群司令部,顯然希特勒最終支持了龍德施泰特的意見,當天就發佈了禁止裝甲部隊進一步推進的命令,按照老將們的想法,裝甲部隊應該停下來鞏固側翼,等待步兵和炮兵跟上來再解決英法聯軍,這個時候戈林胖子又跳出來拉仇恨,聲稱空軍就可以解決包圍圈裡的敵人,戈林這是習慣性拍馬,不過也給自己弄了口大鍋。

龍德施泰特在促成暫停令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正是他最終說服希特勒同意暫停進攻


裝甲部隊暫停持續了大約48小時,26日希特勒接到報告說英軍正在利用敦刻爾克港口撤退,於是暫停進攻的命令立即被取消,但是此時為時已晚,敦刻爾克英法聯軍利用這48小時已經重整了防禦,尤其敦刻爾克港不再是前兩天防禦薄弱的狀態,德軍雖然經過休整也無力快速突破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的防線,只能眼睜睜看著一船一船的聯軍撤回英國,最終到6月4日發電機行動結束,20萬英國遠征軍和近14萬法,比,波蘭部隊撤到了英國,只有最後斷後大約3-4萬法軍最終被俘。



其實敦刻爾克暫停進攻的命令並非希特勒主動提出的,戈林也僅僅是事後拍馬,實際上法國戰役期間希特勒並不像後來莫斯科戰役之後那麼偏執,而是很能聽得進將軍元帥們的意見,顯然最後是龍德施泰特說服了希特勒(當然和其他納粹將帥一樣,龍德施泰特戰後死不認賬),當然,這也和希特勒自己同樣擔心側翼有關,而且顯然老將們和希特勒也希望為之後法國戰役第二階段保存裝甲部隊實力,當時誰都不知道法國人正在全力拼湊的魏剛防線如此不堪一擊,而且裝甲部隊長途奔襲數百公里之後,本身的機械狀態和補給情況也非常令人堪憂,加上敦刻爾克一帶河道縱橫沼澤密佈,被認為是不適合裝甲部隊進攻的地形所以希特勒最終採納了老將們的意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於戈林胖子,那純粹是個出來跳梁背鍋的小丑而已。



所謂希特勒放英軍一馬之類的說法則純屬扯淡,如果真要放英軍一馬,希特勒吃飽了撐得在26日發現英軍撤退跡象之後立即下令恢復進攻?希特勒和老將們純粹是低估了英國的運輸和組織能力而已(英國人自己也低估了,最初英國人認為能撤出6-7萬人就燒高香了),他們只是認為背靠海峽的英軍已經是甕中之鱉,遲早能吃掉。實際上暫停進攻的命令也並非是給了英軍撤退的時間(暫停令是24-26日,英軍26日才開始撤退),而是給了英法聯軍撤退到敦刻爾克重組防禦的時間。



順帶再說一句,所謂英軍賣隊友不讓法國人上船的說法也是不準確的,從26日撤退開始到29日之前法軍統帥部和包圍圈內的法國第一集團軍司令部都多次嚴令禁止法軍放棄國土撤往英國,擅自撤退者以逃兵論處!直到29日晚才撤銷撤退禁令,也就是說之前登船的法軍都是違令的逃兵,而29日當夜就有一批法軍登船撤退。所以說英軍在法軍司令部取消禁令之前拒絕逃兵登船也是很正常的做法。而撤退中最令人噁心的一幕是,6月4日最後一批接運尚在防線上成建制抵抗的法軍的英法混合船團抵達港口之後,從城裡突然湧出了數萬法國潰兵湧向碼頭,這些人是前幾天既不參加防禦戰,也不敢頂著轟炸去碼頭海灘等待統計撤退的逃兵,這批人佔滿了最後一批撤退的船位,導致防線上奮戰的部隊大多數撤退下來時已經無船可上只能束手待斃。實際上最後撤到英國的法軍,絕大多數也都被送回法國參加6月5日開始的第二階段作戰,而其中只有少數人有幸再度跟著英軍從瑟堡等港口再次撤出,絕大多數人最終沒有逃脫被俘的命運。


DDG的老船塢


二戰德軍在敦刻爾克為什麼放過英軍?最近幾十年裡討論的非常多,什麼觀點都有,但是我認為那不是希特勒戰略失誤,而是希特勒故意放了英軍一馬,原因嗎就是希特勒想和英國談和。

希特勒其實是個很英明的軍事家政治家,希特勒深知德國沒有兩線作戰的實力,而且也認識到了和蘇聯必有一戰,而要和蘇聯開戰就必須擺平英法,要不然德國就和一戰時一樣必將被英法俄國兩面夾擊,那就必然失敗。

希特勒為了避免再次被英法俄兩線夾擊,就先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而這也是斯大林的願望,因為當時蘇聯也很弱也不想打仗,而且斯大林也很想坐山觀虎鬥,這樣一來,蘇德兩國一拍即合。

在德國滅了法國橫掃西歐後,希特勒的想法是想與英國談和,因為和英國畢竟隔著英吉利海峽,而要想讓英國接受談和,那就必須給英國留點面子,那就是放過敦刻爾克的英國殘兵敗將,在當時德軍要滅了敦刻爾克的英軍那是易如反掌,可德國要真全殲英軍,那和英國談和的希望就一點都沒了,所以權衡利弊希特勒放了敦刻爾克的英軍,當然了英國拒不談和那有很多因素,但不是希特勒的錯。

在二戰後,英國大肆宣傳敦刻爾克的勝利,說什麼英軍憑自己的能力英勇突圍的,而且要沒有敦刻爾克的勝利就沒有日後的諾曼底登陸,我覺得沒有比這更不要臉的了,就舉例說,盟軍諾曼底登陸時出動了三百萬大軍,其中美軍是絕對主力,英軍其實就是跑堂的,就是英軍一兵不發,美軍一樣能在諾曼底登陸成功。

丘吉爾說過一句名言,勝利不是靠撤退打贏的,我覺得這句話形容敦刻爾克大撤退在適合不過。


天宇的文史情懷


德軍在距離敦刻爾克咫尺之遙但是停止追擊,一直以來有這幾種說法。

首先就是希特勒不想與英國撕破臉皮,然後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投入與蘇聯的戰爭之中。希特勒本身認為英國屬於和德國相近的國家,完全可以聯合起來,應該一起對付的是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其不想將英軍趕盡殺絕,以避免造成英國徹底站在德國的對立面。

其次另一個說法是,希特勒認為有空軍就足夠了。當時作戰中陸軍的裝甲部隊表現實在是太好了,而德國空軍最高指揮官戈林自然希望有所表現,當時英軍法軍等都被圍困在了敦刻爾克,於是其表示僅需空軍就可以消滅在敦刻爾克的英法比聯軍,有德國空軍的炸彈就足夠了。而希特勒也准許了其作戰計劃,但是德國空軍的空襲並沒有給其造成太大損失。

希特勒之所以讓部隊停止前進,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避免部隊損失過大。希特勒是有著下一步的戰爭計劃的,而如今已經背水一戰的敵人必將會拼死反抗,會給德軍造成不小的損失。畢竟被圍的是40萬敵軍,德軍進攻必將遭受慘痛的損失,尤其是很難快速恢復的裝甲兵,這可是後續作戰中德軍不可缺少的主力!因此,希特勒下令部隊停止行動,原地待命。


用戶5770541302


敦刻爾克撤退的時候,德軍是有能力徹底消滅位於敦刻爾克地區的英法等國聯軍,但是德軍在希特勒的嚴令之下只能放走英軍。

希特勒之所以命令德軍停止,主要是出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敦刻爾克地理特點

敦刻爾克地區沼澤遍佈,並不適合體型龐大的重量較重的坦克和裝甲車,所以即使德軍進攻敦刻爾克地區的英軍,取得勝利之後德軍也會受到巨大損失。

此時法國南部地區仍舊在抵抗,法國與德國之間的戰爭並沒有結束,德國不能冒險。

第二,德軍的實力受損

在前一階段的戰爭當中,德軍裝甲車和坦克受損嚴重,而且德軍經常是全速行駛,不顧一切地瘋狂進攻,機器的磨損嚴重,如果德軍進攻敦刻爾克地區的英軍,那麼英國本土的空軍將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衛英軍,德軍勢必遭受巨大損失。


第三,德軍內部爭權

德軍進攻法國過程中陸軍,尤其是裝甲部隊表現的太過耀眼,這讓空軍顏面掃地,英軍陷入敦刻爾克地區以後,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以為機會來了,他讓希特勒制止陸軍的攻勢,把任務交給空軍。

戈林作為希特勒的絕對親信,他也願意把機會留給戈林,所以答應了戈林的要求。

第四,外交考慮

儘管德國英國已經處於戰爭狀態,但是希特勒還不想把事情做絕,如果全殲英軍,那麼英國和德國恐怕再也不會回到談判桌,這對於未來問題的解決沒有任何好處。

綜合考慮,希特勒終於下令所有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等待修整結束之後轉向南下進攻法國南部地區,英國空軍與前來轟炸的德國空軍拼死作戰,成功掩護海軍撤走了30多萬聯軍。


視野新觀


看到什麼有的回答說是德國人因為政治原因放過了英國人了,這是顯然不正確的。之所以德軍沒有圍殲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是德國高層指揮上出現了錯誤。

1,德國進攻法國的成功程度是遠遠高過德軍高層的戰前預估的,所以德軍高層包括希特勒,都對英法聯軍是不是真的不堪一擊而感到懷疑。希特勒一直在懷疑這幾十萬英法聯軍在醞釀著什麼反擊。

2,德國進攻法國的機械化閃電戰是一種相對新的戰法,連德國人自己都不完全適應。所以當機械化部隊突襲在前,步兵大幅度落後時,希特勒開始擔心這些突前的機械化部隊的側翼是否安全。畢竟傳統的戰術中,機械化部隊一定要有足夠的步兵保護兩翼的。所以希特勒命令先頭部隊停止攻擊,是希望後續的步兵跟上。形成較為安全的陣型後再進行攻擊。所以在5月20日,古德里安命令部隊修整了2天。

3,德國人並沒有想到英國人能在一週內撤走30萬英法聯軍,所以一切戰略部署並沒有太多的考慮急迫性。

4,戈林自信已經獲得制空優勢的德國空軍可以消滅一切打算撤退的英國船隻。但是在這關鍵的一週裡有數天都是不利於空軍作戰的壞天氣。加上英國空軍的頑強抵抗,德國空軍遠遠沒有發揮出預想的實力。

5,希特勒給部隊下達了節約使用部隊,儘量保存裝甲部隊主力的命令。使得前線部隊都傾向於不冒險,於是發起進攻相對消極,都在期待德國空軍大量消耗敵軍後再進攻。

6,英法聯軍在5月22日發起過一次反攻,雖然這次反攻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但是德軍當時沒有及時把實際的戰場情況正確反饋給德軍高層。而這次反攻正好驗證了希特勒對德軍側翼的擔心以及他對英法聯軍在醞釀著什麼危險動作的懷疑。所以希特勒在5月24日下達了暫停攻擊的命令。正是這個關鍵命令給了英法聯軍寶貴的時間。這個錯誤的命令主要是基於德軍對英法聯軍反擊的錯誤預估上。


所以說,總結來看,德軍沒有急於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進行攻擊,主要是因為對戰局的瞭解不夠透徹,並沒有意識到當時的英法聯軍已經處於潰敗的態勢。以至於做出了過於保守小心的戰略而造成的。


Buskybozar


一部電影《敦刻爾克》,向世人展示了當年聯軍生死時速敦刻爾克撤退的驚心動魄。9天內將34萬士兵從法國海岸撤退到英國,堪稱奇蹟。希特勒為什麼下令停止進攻?這也是二戰史上一個謎團。難道是希特勒良心發現,手下留情?我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究其深層次原因:1、希特勒有更大的預謀,希特勒有理由認為,法國崩潰後,英國沒有道理獨自支撐,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策,希特勒相信英國會妥協,但希特勒錯誤估計英國人的堅韌品性。2、希特勒手下將領為元首是從,同時也有各種顧慮,比如,擔心裝甲部隊投入戰場會不會有巨大的風險,“困獸猶鬥”會不會遭受重創,在如,氣候原因,大霧,飛機前往攻擊效果不理想,甚至發生誤炸自己人的可怕事情等等,致使各級將領也並未積極應對和主張進攻。

3、希特勒對同為日耳曼人的英國人多少有些同情心。4、希特勒決策失誤,後來的事態和希特勒的言行都表明,希特勒想跟英國議和,在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覆權衡利弊、猶豫未決的時刻,聯軍爭取到了9天時間,最終40萬聯軍撤出約34萬人,其中英軍21.5萬人,法軍9萬人,比利時軍3.3萬人。

但是,令希特勒沒有料到的是有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英國人更不可能投降了。希特勒的算盤全不落空後氣急敗壞,他需要對德國有所交代,後來他對民眾發表演說,要以百倍的炸彈報復英國的轟炸,把英國城市“夷為平地”。正是敦刻爾克的勝利撤退,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保存的金子般的戰鬥種子,才會有後來的大反攻,最終攻克柏林。


餘生聽禪


關於這個問題,曾經有過大量的好論,許多觀點為:希特勒希望給英國留點面子,為何和談創造條件,這是一種非常廣泛的流行的說法,但是也受到了一些質疑,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並不僅僅想沒留點面子的問題。

當時情況來是,德軍的推進速度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德軍自己的預期,更沒想到作戰會這麼順利,其實主要的戰果依賴於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推進,但是德軍主力依然是步兵,所以造成一個問題,當時正在快速向敦刻爾克推進的主力為裝甲部隊,當時德軍坦克的損失已非常大,尤其是在缺少步兵的情況之下,單純依賴於坦克部隊去進攻擁有幾十萬英法軍隊守衛的敦刻爾克實際上不現實。

德軍對於能否快速地攻佔敦刻爾克地區,產生了很大的懷疑,除了認為這個塊骨頭不好啃之外,也在考慮後續作戰的問題,想把機械化部隊抽調出來進行休整,為下一階段的作戰進行準備。

希特勒實際只是命令先頭部隊停止攻擊,後續部隊實際依然正在趕來。取得實際情況是超過原先的預想,英法軍隊並沒有繼續堅守的打算,相反快速的進行了海上撤退,而且海上撤退的速度遠遠超出德軍的預期。原本意料之中的大規模交戰,實際上成了打掃戰場,英法軍隊丟棄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讓德軍發了大財。這根本就是意料之外,德軍不會想到,超過30萬英法聯軍會撤退,而不是留下來一戰。

總之,德軍沒有急於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進行攻擊,沒有意識到當時的英法聯軍已經處於潰敗的態勢,以為要進行一場大戰,反而給盟軍以機會。


麥田軍事觀察


法國小鎮,敦刻爾克,英法聯軍33萬大軍渡海而去,留下大批德軍在風中零亂,若有所思。

關於敦刻爾克英法聯軍何以順手撤到英倫半島,似已成了歷史懸案,歷史給出了許多答案,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似乎不能揭開歷史迷霧。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斯泰特擔心古德里安的裝甲軍推進速度太快,步兵跟不上有被英法聯軍包餃子之虞,所以命令古德里安停留追擊。

陸軍總參謀部的觀點與龍德斯泰特元帥的觀點一致,也擔憂古德里安裝甲軍孤軍突進的危險,也支持A集團軍群高層的決定。

況且,帝國元帥戈林,也曾向希特勒保證,僅憑德國空軍的轟炸,就能將英法聯軍殲滅在敦刻爾克海灘。

希特勒身邊的人,都支持讓A集團軍群古德里安的裝甲軍停止追擊,待在原第等後面的步兵跟上來,希特勒的意思,就按A集團軍群司令部的決定執行,其實,希特勒本人並未正式下達裝甲軍停止追擊的命令。

當時,希特勒私下確實有放英法聯軍一馬的意思,給丘吉爾一個面子,留待作為以後談判的籌碼,與英國媾合,以便德國騰出手來,集中精力攻打蘇聯。


據接近希特勒的人回憶,希特勒本人認為英國人和徳國人一樣,都是高貴的人種,所以有意和丘吉爾談判停止戰爭,就放走了英法聯軍。

所以古德里安的裝甲軍接到A集團軍司令部停止追擊的命令,感到不可思議,當時他的坦克離敦刻爾克小鎮僅10公里。

古德里安所部停止追擊,在原地待命2天后,才接到繼續進攻的命令,德軍再發起了攻擊,待攻到敦刻爾克海灘,僅留下了3萬餘名狙擊的法軍,33萬大軍已在丘吉爾政府“發電機計劃”中,乘坐各種船隻包括漁船、帆船等渡海而去。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錯誤估計英國人的鬥志,誤以為取得優勢後可以和英國言和,也對英國人強大的潛力很忌憚。對於單薄的側翼遭到聯軍打擊而崩潰的莫名恐懼,害怕馬恩河的故事重演;對於裝甲部隊閃電戰術的生疏,不敢勇敢的將戰略貫徹到底,並且高估判斷法軍後備力量的實力。低估了英國人的運輸能力。以為單單用空軍就可以壓迫聯軍投降。


當時德國對英法聯軍最大的優勢就是裝甲部隊,而敦刻爾克屬於沼澤地帶,使用裝甲部隊效果不好。空襲又由於敦刻爾克灘頭地區的沙質鬆軟而效果極差。單論步兵德國的優勢不明顯,聚集在灘頭地區的英法聯軍總數高達33.8萬人,靠步兵進行殲滅這些“哀兵”德國必然損失極大,得不償失。結論:德國如果想完全殲滅英法聯軍就得有付出相當代價的覺悟,而當時已經滿心幻想著在談判桌上跟英國人討價還價的希特勒顯然沒做好這個準備


金戈鐵馬


首先是因為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衝的太快,以至於脫離了火炮以及空軍的火力覆蓋的範圍,所以德國參謀部為了防止英法聯軍進行反攻古德里安部,命令古德里安不去進攻聯軍,第二就是因為當時裝甲部隊推進速度極快,在戰場上建立了巨大的優勢,收穫了巨大戰果。戈林見了之後不想讓陸軍獨攬戰功,就向希特勒建議用飛機對聯軍進行轟炸,這樣一來可以減少傷亡,由於希特勒當時很信任戈林,所以採取了戈林的建議,最終導致了敦刻爾克聯軍成功撤退到英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