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看待電影《敦刻爾克》遭到部分國內網友抵制?

卷北


這部電影是由諾蘭拍攝,本質上是一部反對戰爭,講述戰爭恐怖的電影,片中也在呼籲和平,宣揚了拒絕戰爭的一種觀念。

但是某些網友可能是看了《戰狼2》的影響,平時因為搬磚等生活壓力而壓抑的熱血在此時就按捺不住了,要對人家進行抵制,認為講述外國軍隊撤退的歷史不值得中國人去觀看。

但是要記住,看完以後讓人想去開展戰爭或者是令人想去打仗的電影,絕對不算是一部好的戰爭電影,你以為戰爭開始了你會是衝鋒在前的英雄,可惜你想錯了,你多半會是在第一階段就陣亡的炮灰,被冷槍打死的大兵,或者是因為戰爭波及而流離失所的難民,戰爭的傷害遠比人們想得要多。

電影終究只是一部經過藝術加工的拍攝而已,而有人因為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別國戰爭時期的撤退就去抵制這部電影,基礎教育與戰爭相關的知識普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END—

歡迎關注我們,每天一個電影背後的真實故事。

今日推薦:《模仿遊戲》中,演員康伯巴奇與圖靈本人的家族在現實中有著血親關係。不過那要追溯到14世紀,他們相互之間是第17代表親。兩個人都是薩摩賽特伯爵約翰·博夫特的親戚,不過分別是父系和母系的親戚。

真故電影,為你呈現更多電影背後的真實。


蒼衣社


敦刻爾克,就是一部無恥的洗白片!

二戰爆發前,英國,法國跟波蘭是盟友,商量好了只要德國敢進攻波蘭,英法就跟德國開戰。

但是當德國真的進攻波蘭時,英法雖然按約定對得宣戰,但實際並沒有做什麼。

等波蘭亡國了,才出兵。

等德國休整軍隊,開始進攻英法聯軍了,然後就把他們包圍在敦刻爾克。

當時法國人的想法是我們有40萬人,搏一把還是有希望的。

但是英國人不想拼命了,反正不是自己家,趕緊跑吧,我們有英吉利海峽呢。

於是,在沒有法國人同意的情況下,英國人跑上海灘等著船隊接自己回國。

而法國人拿生命給英國人殿後。

他們一直撐到英軍跑光,沒船接他們了 ,最後只能繳械投降,17天后,法國宣佈投降。

而電影中完全沒有提及頑強抵抗的法國人。

之後英國人又坑了美國人,和中國遠征軍。

諾蘭作為一個英國導演,完全是在給英國洗白,這種文化輸出,就是給年輕人洗腦!


環球電影庫


我不說電影只說戰爭

戰爭中不管是哪幾個國家組成聯軍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那就是勝利在望的時候大家一定會你爭我奪 戰事膠著的時候首先想著保全自身 潰敗的時候拋棄隊友

沒錯我說的就是英軍 當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 那真的是生怕搶少了吃虧 後來英法聯軍對抗德國一敗塗地 英軍高層果斷拋棄隊友度過英吉利海峽回到本土 不要和我說什麼保存力量 保存力量不能以拋棄隊友為前提

在緬甸中英聯軍和日軍戰事膠著 英軍在未通知中方的情況下撤出戰鬥 不要問我哪一次 每一次 不然遠征軍不會那麼慘 也不要說什麼退守印度 賣隊友就是賣隊友

現在賣隊友的事情拍成電影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還有一幫人對這樣的電影奉若神片 價值觀都是錯的說什麼藝術性 這些人看到國產電視劇中一個部隊拋棄另一個部隊就會罵撤退的人 說他們怕死 殊不知這兩支部隊都屬於中國國防力量 都歸屬一個組織指揮

而英軍都是賣的隊友都是其他國家的人 有不同的指揮官 這種把賣隊友說的這麼高尚的電影有什麼好捧的

還有 二戰勝利英國更多屬於打醬油 二戰的對位主要是 中國對日本 美國對日本 美國對德國 蘇聯對德國 埃塞俄比亞對意大利 英國對意大利 法國對德國

對意大利打那麼積極沒什麼好炫耀的 英國二戰的戰績都是吹出來的 所以敦刻爾克大撤退沒什麼好值得誇獎炫耀的 這部電影就更是了


哎喲我來去


我是真想不明白愛國青年抵制墩刻的同時為什麼對同期上映的銀魂就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呢?不就是因為你們喜歡那部漫畫嗎。你們說英國逃跑坑遠征軍,但真正殺害遠征軍是日本狗呢。愛國青年開著日本車,坐著日本車,看著日本動畫片的同時抵制墩刻,高喊歷史不容忘記,但為什麼選擇性地遺忘掉日本侵略國家屠殺百姓的歷史。國家既然引進進來證明可以看的影片你們要抵制,中央掃黃打非那麼多年,狼友們還不是看日本動作片看得嗷嗷叫。有位網友評論說看多啦A夢沒問題,看墩刻就有問題,因為他要尊重歷史。那為什麼韓國部署薩德我們就要全民抵制不去韓國旅遊,那看多啦夢真的沒問題嗎?國家引入合資生產汽車進口車打高關稅,引進外國影片不就是讓國產車和國產電影能夠吸收別人的長處不停進步。整天在那裡抵制外國片,抵制好萊塢抵制日本車的國家還要不要發展。沒有鄧老高瞻遠矚的改革開放哪有現老百姓在的幸福生活和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


馮嵐曦


大部分人對於網傳安利的遠征軍故事其實是一無所知的,在這之前一片好評。突然一篇遠征軍的網文把光大人民的愛國主義心情激起,開始紛紛抵制,稱之為愛國。客觀來講,老外拍老外心中的英雄壯舉,這本身是沒毛病的,其實事情已經過去幾十年,他們並不會對這段歷史產生愧疚,甚至於他們對我們的這場抵制根本毫無所動,覺得無足輕重。努力吧,名族富強並非朝夕,不要去期待他們的任何反映和抱歉,不會有的,也沒有用。


大錘哥M


咱就不說內涵,再把翻篇的歷史也去掉,只說中國電影在國外市場遭遇區別對待,我們就有理由去抵制這些外國的電影,尊重是相互的,不尊重中國電影,就是不尊重中國人民,既然如此,我們就要讓鬼佬知道後果,要掙咱們的錢,首先要尊重中國電影,尊重中國人民,否則,從哪來,就滾回哪!


阿勝140300584


今天,部分網友抵制《敦刻爾克》的理由極其可笑。

凡是西方《敦刻爾克》就是不好的,不支持吳京的《戰狼2》就是不愛國嗎?喜歡不喜歡是個人選擇,這無可厚非。但是,非要把個人選擇與愛不愛國綁架,這是道德綁架。很可恥的行為。崇洋媚外?呵呵。喜歡《戰狼》或者喜歡《敦刻爾克》明明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八十年代有一股批判傳統和全盤西化的文化熱,今天小粉紅盛行,大眾似乎認為傳統的東西都是好的。大眾的判斷力去哪了?很多問題是先有好不好,合適不合適,之後才有中西方之別吧!閉關鎖國的時候,很多人也是這麼想的吧!

二三十年前說實話的人估計被扣帽子思想保守,今天說實話的人就是被扣帽子不愛國。做事,看問題價值觀與立場先行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價值觀與立場太強烈導致看不清真相或者不願意相信真相。

義和團也愛國,但是跟今天打砸搶燒的人有什麼區別呢?看電影不是說能證明你的愛國之心。《敦刻爾克》這樣的歷史電影,告訴我們的是敬畏生命,尊重歷史。抵制能證明什麼呢?

自負與自卑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自卑,一種是全面的崩塌似的否認自己,一種是竭盡全力把自己那點東西都擋在外面,跟現在很多人的個性表現一樣。魯迅先生在《看鏡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話:“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一到衰弊陵夷之際,神經可就衰弱過敏了,每遇外國東西,便覺得彷彿來俘我一樣,推拒,惶恐,退縮,逃避,抖成一團,又必想一篇道理來掩飾,而國粹遂成為孱王和孱奴的寶貝。”

最搞笑的是西方白左的人覺得電影缺少黑人士兵,女權主義者覺得缺乏對於女性的描述。所有人都不尊重藝術,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加入電影意淫……誒。


半卷


票房不高,就怪抵制。什麼時候網友抵制這麼厲害了愣是把神劇抵制沒人看。國人不愛看就一幫人說什麼都是抵制搞得。暑假小鮮肉電影那麼多捧上天了,你們怎麼沒去看,這麼多人說好。抵制的是普通觀眾,捧的事那些磚家,你們越是吹越沒人看。這年頭磚家推薦的捧的有幾個成功的,相互捧而已。網上說日系汽車不安全,不要買你聽了沒,豐田在國內火成什麼樣。好看別人再怎麼說不好也去看不好看就算請再多的名人,再多的水軍也沒有。撲街的那幾個神作還在這呢


碎語風


善於玩轉多線邏輯與時空的導演諾蘭,其新作《敦刻爾克》被外媒評價為“最具諾蘭印記的作品”,這部基於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卻在內地上映時遭到了一大部分網友的抵制。

客觀與主觀原因的交錯,使得抵制聲和一貫的好口碑同臺亮相,形成了現代文化傳播史上一個極其富有諷刺意味的事件,不僅僅照射出抵制者的邏輯羞赧與知識貧瘠亦或是偏見,也讓更多人正視了電影與文化觀、民族自豪感和客觀真實存在之間的微妙關係,同時也客觀上造成了該片票房輸於同類型片《血戰鋼鋸嶺》。網友在歷史知識匱乏的前提下,抵制的核心在於不喜歡其所敘述的歷史事件本身。是網友對歷史本身的失望,並不是對導演和影片架構的失望。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原因一:民族戰爭認知的陌生:戰爭主使者曾在兩年後背信棄義造成中國遠征軍的重大傷亡

這部電影被部分人抵制的原因是沒有刻畫為二戰付出重大犧牲的中國人,反而以超有文化深度的方式謳歌了英軍將領亞歷山大。亞歷山大作為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這一軍事奇蹟的指揮官,被英國人民視為英雄。但同樣是這個人,在1942年,他曾經從參與率領中美英部隊從緬甸撤入印度的行動,在行動中導致大量中國進緬遠征軍的慘重傷亡。一些網友將其概括為“兇手殺了你全家,無知的你卻在津津有味看他撤離戰場時的謀略”,進一步延伸為“為遠征軍2萬屈死冤魂鳴不平”,並將抵制的行為本身定義為“有義務告訴世人歷史的真相”。

哈羅德·亞歷山大

遠征軍這段歷史與糾纏為抵制之聲的傳播培育了良好的發育土壤。有觀眾認為電影中英軍的許多表現太過懦弱,《敦刻爾克》因為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電影之外英軍是否背棄法軍的爭論,指揮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英軍將領坑害中國遠征軍的非議等也伴隨影片上映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進而衍生出不含邏輯的強烈移情作用,加上根深蒂固的中國抗戰文化記憶,導致敦刻爾克這一歷史事件得不到部分網友的理解,貼上“撤退”、“背信棄義”、“苟且偷生”等等的負面標籤,迅速引起負面傳播。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歷史軍事這種嚴肅的話題在傳播中,著實比單純的娛樂影評更有效。


原因二:自帶槽點的文化人公眾號推文,引發年度文化界吐槽的最強音

以上觀點被網友以多種血氣方剛的言論詮釋過後,更是引來著名“文化人”周小平和民歌手妻子王芳的微信公眾號長文怒懟。被稱為年度奇文的《抵制敦刻爾克,是一個民族的自覺與自重》一度將話題炒上當日熱搜。王芳認為電影《敦刻爾克》“是嚴重的歷史虛無主義,在粉飾英軍的同時,更是埋葬和無視甚至是抹黑了中國人的英勇抵抗。”她號召國人抵制《敦刻爾克》:“抵制這樣的電影,並不是因為它是一部外國片,我們抵制它,是因為它的歷史虛無主義,是因為它的無恥,是因為它對中國抗戰先烈犧牲的踐踏和蔑視。”

很快自媒體名人六神磊磊發文反擊文中觀點,深揪行文漏洞,將其定義為“今年網上最蠢的一篇文章”,引來網絡中口誅筆伐的宣戰,以及周小平的反擊救火,無形中迎合了網友的看戲心態,推進了部分網友的抵制心理。

原因三:非典型戰爭片,情緒宣洩不過癮

實際觀影結束,也理解抵制的另一個維度的原因:作為商業化戰爭片沒有好萊塢的typical印記,沒有血肉模糊、打打殺殺的戰爭現場,沒有運籌帷幄抑或矛盾鮮明的領軍人物充當好萊塢式英雄,沒有大刀闊斧的緊走進程、沒有敵人沒有轉折、沒有預想中的上帝式超能力在最後一分鐘進行營救......一切看起來和入場之前的好萊塢印象不吻合。戰爭的緊張、激烈情緒沒有能找到合適的途徑盡情宣洩,感性層面上表達與釋放不暢快。

理性層面上,影片在海、陸、空三條時間線索產生錯位,包括壓縮、拉伸和交疊造成觀影理解力上的難度。同時,電影《敦刻爾克》有多位分量相當的主人公,在三條主線中各自發展自己的故事,對歐洲面孔較為連忙的國內觀眾看起來稍微費力。這一些都為影片佈下了燒腦但又得不到情感宣洩的不平衡觀感,背離了觀眾對於好萊塢類型片的一貫認知,形成不知所云、疲憊感滿滿的不良印象。更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不滿點在於“不煽、不虐、不蘇、不燃”

原因四:古典式表達手法,超越了東方的審美和理解力

利用鐘錶滴答聲特製的音樂貫穿影片,被網友譽為“最寂寞的電影音樂”,全程無高潮,音樂與節奏雜亂;多視角闡述簡單故事被認為“將5分鐘的故事莫名奇妙講了2小時”;每個角色都有血性和人性的抗爭、主角形象不是明確的是非黑白;大面積IMAX拍攝手法使得畫面信息多且雜,大景別的熒幕表現較為古典,卻衝擊了審美力造就了疲憊感。臺詞較少,內涵信息量大引發理解難度;人物塑造做點到即止的昇華等等。基調較為沉重、線錯龐雜的表達方式,沒有可以討好觀眾,與簡易直白、節奏急緩得當的戰爭敘事相比,較為陌生,觀眾審美處理也較為複雜。

微博名人“局座張召忠”認為:“從這部電影我看到了中西電影文化的差異: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不是一個虛擬的故事;是大敵當前丟盔卸甲般倉皇出逃,這種題材很少有人願意拍攝。諾蘭視角獨特,他看到了有一種勝利叫撤退,如果沒有敦刻爾克 40 萬人大撤退,就不可能有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原因五: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和娛樂消費之間的衝突

在一切追求高速符號化的現代,是非黑白分明成為國內很多人追求的簡單劃一。在一部分網友的印象裡,二戰戰況是法國人——投降,英國人——逃跑,德國人——坦克,閃電戰,這乾癟的,被簡單定性的符號。

網絡輿情出現了以下的邏輯鏈條:1、影片輕視了法國人的弱勢地位,法國人就應該抵制它,影片歷史事件的主人公有愧於友軍中國遠征軍,中國人就應該聯手抵制他;2、同類型國產影片《戰狼2》國內大火,在國外卻是遭遇寒冬,影院給的排片極低甚至沒有。猜測是國外影院單純不安排場次;“外國抵制中國《戰狼2》,我們也應該抵制《敦刻爾克》”。高漲的民族情感為抵制之聲披上了看起來鏗鏘有力的外衣。

同時,去影院觀看戰爭片在觀眾的預期中是一種刺激的娛樂消費,而第一次刷片之後的觀感和導演對於觀眾的反饋之間產生落差,娛樂消費的快感無從獲得,從而產生不值得花錢消費的評論。

抵制的部分網友普遍具備莫名其妙的邏輯,不喜歡敦刻爾克這個故事,就往上面硬扯歷史。真要實事求是談歷史,說不通了,又返回來抨擊這個故事本身。其實,更多的網友認為,沒有必要帶著鄙視逃跑者的心理,來諷刺或者diss一部電影。

通過了解身邊的抵制人群,可以發現一個隱藏在他們闡述背後的邏輯:好萊塢大片就該是簡單故事+濃厚炫技,但你要和我玩深度理解力甚至政治認同政我就不想和你玩了,害怕看到自己可憐的價值觀被娛樂消費的白熾燈照的瘦骨嶙峋。


我們審片


敦刻爾克“發電機行動”給英國帶回了338000盟軍將士,為盟軍反攻積蓄力量,諾蘭導演的新片電影本身是精彩的,但是隻是為英軍的背信棄義一塊精美遮羞布。

但是英軍此次行動的總指揮“逃跑元帥”:哈羅德·亞歷山大(Harold Alexander)

對友軍(法軍)實施了有條不紊的隱瞞欺騙(兩年後再次重演,被黑的是中國遠征軍),致使4萬在敦刻爾克的外圍防線英勇抵抗最後一刻的法軍將士最終被俘,英軍僅被俘4千人。

而約21萬英軍將士悄悄的、放棄狙擊德軍防線,紳士的、有秩序的在海灘登上返回英國的船隻。

在法軍反應過來,分批撤退到海灘試圖登船時,撤退總指揮命令英軍士兵用刺刀威脅他們退後,至少出現過多次英軍向試圖登船的法國士兵開槍的事件。甚至當一位法國將軍和他的副官試圖擠上一艘英國輪船時,也受到英國士兵的“粗魯對待”。英國人還設置了路障來攔截撤退下來法軍,以便讓英國人儘快、儘早的登船離開。法國總理雷諾也發出了嚴厲的警告:“22萬英國士兵當中已經有15萬撤離了,而20萬法國士兵中只有1.5萬人被送走。“已經筋疲力竭的法國人憤怒了,破壞了英國人設置的路障,更有甚者都準備用大炮轟擊英國船隊。被優先撤退的無一例外都是英國士兵,法軍士兵往往被拒載。據史料記載,從5月25號行動開始,到當月30號,撤往英國的十二萬軍隊中,僅僅只有六千名法軍。

在受到了美國等國的壓力和批評,丘吉爾下令“要撤退更多的法軍,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將對我們和盟國的關係產生無法彌補的損害。”撤退總指揮不得不調整策略,此後從6月1日到4日,有約9.8萬名法軍,被撤往英國,而其中有5萬名法軍將士是法國自行組織本國軍艦運輸的。與這樣專門坑隊友的“盟軍”的戰役,有什麼榮譽可言?

成功組織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英國元帥哈羅德·亞歷山大,兩年後又組織了一次大撤退——緬甸抗日聯軍大撤退。 這次狠狠的黑了一把中國,哈羅德·亞歷山大和史迪威的所謂的“曼德勒會戰”計劃誆騙中國遠征軍,命令其調集精銳部隊扼守緬甸西路的喬克巴。

而英軍見日本猛烈的進攻,自己則倉皇逃跑到安全地帶,竟然將海量軍用輜重等物資(此同敦刻爾克大撤退,海量海量軍用輜重等物資留給德軍)留給了日軍。而在中國遠征軍卻還矇在鼓裡,期待著英軍反攻,可是人家已經撤退到了安全地帶,當中國遠征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時,已經為時已晚。

可憐我10萬中國遠征軍精英,慷慨赴死營救“盟友”英緬軍第一師,最終卻被英國人欺騙成為炮灰,孤軍突圍穿越著名“野人山”等熱帶叢林,最終僅有約4萬人返回安全地帶。

還記得《戰狼2》被英國媒體噴“狹隘民族主義”,現在這部為英軍背信棄義遮羞的《敦刻爾克》還值得大家支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