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如此強大卻造的那麼少,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根據已知的消息,我國殲-20戰機每年的產量只有十幾架,雖然是穩步就班的生產著,但大家一定會很困惑,對於一個大國來說,一年只能造十幾架四代機這正常嗎?有很多軍迷認為,之所以產量跟不上,是因為我國空軍以前欠的帳太多了需要惡補,殲20受到大量三代機訂單的影響,產能自然上不去。

殲-20如此強大卻造的那麼少,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殲-11B、殲-16、殲-10B/C和殲-15依然有大量的缺口,少說也得幾百架。生產的廠房和工人是有數的,大量的訂單確實會對殲-20的產量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絕不會是殲-20產量少的直接原因。目前曝光的畫面,殲-20多采用4機編隊,網上有很多人PS成多機編隊,也表達了網友們對殲-20數量的期盼。其實不僅是殲-20,就連美國的F-22戰機,最快的時候一年也不過才生產了24架。F-22和殲-20一樣,都是使用的脈動生產線,這比過去的生產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縱然如此,為何四代機的產量還是如此低呢?特備是俄羅斯的蘇57,一年甚至只能生產個位數。

殲-20如此強大卻造的那麼少,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這主要是四代機本身技術的複雜性造成的。戰機體積小,重量輕,相比軍艦等大塊頭來說,改動的空間十分有限,所有的改動都必須圍繞著設備小型化。而且目前航空技術處於井噴期,今天你研發的高新技術,說不定很快就會落伍,對於航空大國來說,真正看重的是技術的革新和壓制,而不是數量堆疊。

殲-20如此強大卻造的那麼少,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當年F22剛出道時,就大量生產了近200架,然而不到幾年,殲-20、蘇57之類就橫空出世了,而當時生產的F22就面臨落後,美國不得不重啟F22生產線對F22進行升級。有了這次教訓,中美俄三國都不再刻意追求列裝的數量,而是採用了我國一貫的小步快跑邊生產邊改進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