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忽高忽低:是嗜鉻細胞瘤嗎?還是情緒性高血壓?

經常碰到這樣的高血壓病例,在我們高血壓病房管理中約佔1/4:突發血壓激升,可達180/110mmHg,甚至更高。並伴心悸、心跳明顯加速,頭痛,微微出汗,肢體顫動,口唇發麻等,部分病人還可以合併胸部不適、胸悶等。經常被送往急診室進行緊急處理。持續半小時~2小時左右緩解。緩解後又恢復如常。什麼病呢?

病人在輸入主訴關鍵詞網上檢索後,甚至許多醫生也會有這樣的第一印象——嗜鉻細胞瘤。

血壓忽高忽低:是嗜鉻細胞瘤嗎?還是情緒性高血壓?

什麼是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為起源於神經外胚層嗜鉻組織的腫瘤,主要分泌兒茶酚胺,根據腫瘤來自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將副神經節瘤分為副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化學感受器瘤、頸動脈體瘤等)及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腹膜後、盆腔及縱隔後的副神經節瘤)。

血壓忽高忽低:是嗜鉻細胞瘤嗎?還是情緒性高血壓?

臨床症狀及體徵與兒茶酚胺分泌過量有關,表現有高血壓、頭痛、心悸、高代謝狀態、高血糖、多汗。

典型的陣發性發作常表現為血壓突然升高,可達200~300mmHg/130~180mmHg,伴劇烈頭痛,全身大汗淋漓、心悸、心動過速、心律失常、心前區和上腹部緊迫感、疼痛感、焦慮、恐懼或有瀕死感、皮膚蒼白、噁心、嘔吐、腹痛或胸痛、視力模糊、複視,嚴重者可致急性左心衰竭或心腦血管意外。

是不是類似於我們前面的描述?這些病例都是嗜鉻細胞瘤了嗎?

No No No!

許多病例在進行嗜鉻細胞瘤專項檢查後沒有任何發現。要知道嗜鉻細胞瘤在高血壓病人中患病率僅為0.05%~0.2%。

今天我們隆重介紹另幾個名詞:

發作性高血壓

發作性高血壓(Paroxysmal hypertension):指短時血壓發生明顯升高,伴兒茶酚胺釋放過多有關的症狀,如:心悸、出汗、呼吸急促、潮紅或蒼白、震顫、瀕死感等或無症狀,發作間歇期血壓正常或輕度增高,無明確定義,可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發生。常包括嗜鉻細胞瘤、假性嗜鉻細胞瘤(pseudopheochromocytoma)、驚恐發作(panic attack)、過度通氣(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等。嗜鉻細胞瘤僅佔發作性高血壓的2%,但臨床必須首先除外。

假性嗜鉻細胞瘤

假性嗜鉻細胞瘤:指臨床表現酷似嗜鉻細胞瘤,但實驗室檢查找不到嗜鉻細胞瘤證據。

情緒性高血壓

情緒性高血壓(emotional hypertension):泛指與情緒障礙有重要關係的發作性高血壓。可以是急性情緒反應,也可以是潛意識中的情緒反應。

常見的情緒障礙

急性情緒:焦慮、抑鬱、驚恐發作、災難事件刺激(較易識別)。

潛意識情緒:患者有意/無意否認情緒刺激,患者認為已經從災難事件刺激中緩解,但刺激仍存在於潛意識中,甚至可在愉快的放假和放鬆狀態中發作。

需要醫生取得患者信任並仔細探究。每一個情緒性高血壓病人後面都有一個故事。

問診技巧:因為病人多對情緒應激和心理障礙具有恥感,多數病人會採取防禦心理。醫生一問就矢口否認。問診多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建議在高血壓問診中要首先充分展現醫生自己的專業水平,讓病人對醫生產生高度信任感。其次要採取迂迴戰術,先不問情緒先問睡眠,這類病人多有入睡困難或早醒問題,睡眠淺,多夢,且夢多是不愉快的。再次要從家屬處得到更多有效的信息,不能光聽病人否認。也要給病人一定時間思考,也許明天病人就願意告訴你他的故事。記住也要充分保護病人的隱私。

情緒性高血壓的處理

首先應進行必要實驗室檢查除外嗜鉻細胞瘤及其它引起發生發作性高血壓的急性疾病。並通過仔細詢問病史、輔助以必要的心理測評量表。可臨床診斷為情緒性高血壓。

【精神藥物】

發作期:快作用藥,如阿普唑侖、地西泮

預防發作:抗抑鬱藥、抗焦慮藥,如SSRI

心理干預,鼓勵患者,切忌醫療病危暗示(部分患者發作是醫源性的)

【降壓藥物】

以短效藥物為主,有條件可應用靜脈降壓藥,並血壓監護,防止降壓過度。

如患者長期血壓控制較穩定,並不需要因為發作性高血壓改變長期降壓藥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