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絨毛狀腺瘤(Villous Duodenal Adenoma)
58歲男性,餐後消化不良。
內鏡檢查示:十二指腸第二、三部粘膜呈結節樣;鄰近十二指腸乳頭(箭)可見絨毛狀腺瘤。
超聲內鏡:無蒂腫物,呈中等回聲,分葉狀,固有肌層(箭)完整,呈環狀低迴聲。
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腸二、三部可見無蒂充盈缺損,粘膜不規則,呈皂泡樣表現(箭)。
CT【冠狀動脈晚期(層厚1mm)及軸位延遲期(層厚5mm)】:十二指腸降段及水平段可見相對富血供的增厚的分葉狀病變(箭),表現為腔內充盈缺損(c圖?)。正常十二指腸粘膜如十二指腸近段(箭頭)所示。
鏡下:a,×20,腺瘤樣息肉,局部高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b,×200,高度不典型增生;c,×200,原位腺癌。
小 結
腺瘤(adenomas)約佔十二指腸良性腫瘤的1/2。
絨毛狀腺瘤(villous adenomas)是腺瘤樣息肉的一種亞型,有高度惡性潛能。
小腸絨毛狀腺瘤主要發生於十二指腸,但是在所有十二指腸腫瘤中僅佔1%。
大部分絨毛狀腺瘤見於十二指腸第二部(降段),起源於壺腹或壺腹周圍區域的惡變率高達30-60%。
大部分絨毛狀腺瘤為散發,部分見於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綜合徵患者。
平均年齡為56歲,無性別差異;
臨床表現與病變部位有關,可無症狀,或消化不良,或梗阻性黃疸。由於腫瘤脆性較高,十二指腸絨毛狀腺瘤最易發生隱匿性出血表現,其次為腸梗阻表現。
消化道造影:病灶體積小不易顯示,較大時可表現為結節樣或皂泡樣、菜花狀充盈缺損。
對懷疑腫瘤的病例均應行內鏡檢查,有助於術前診斷絨毛狀腺瘤,但不足以除外癌。可行內鏡下活檢,但有較高的假陰性率。超聲內鏡可評估腸壁結構及粘膜下浸潤深度。
CT表現:無特異性,密度不均,不同程度強化,體積較大病變可呈腦回樣。CT的作用在於明確腫瘤的腔外侵犯程度,評估局部有無腫大淋巴結,有助於制定手術計劃。
十二指腸良性腫瘤: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平滑肌瘤、脂肪瘤、腺瘤(絨毛狀、管狀、Brunner腺)、錯構瘤;
惡性腫瘤:腺癌、惡性GIST、平滑肌肉瘤、淋巴瘤、類癌、轉移瘤等。
間葉源性腫瘤是最常見的良性十二指腸腫瘤,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非腫瘤:彎曲的假性息肉、炎性腫物、血腫、淋巴樣增生、粘膜脫垂、異位胃粘膜、異位胰腺等。
附2例 十二指腸腺瘤:
女,64歲,間斷性上腹部隱痛。
胃鏡示:十二指腸降段可見2×3cm粘膜增生,絨毛狀。
CT增強:十二指腸降段腸壁局部不規則結節樣增厚,凸向腔內,中度強化。
術後病理:絨毛狀管狀腺瘤,伴中度,局灶伴重度不典型增生。
女,51歲,上腹部脹痛,進食時加劇。
胃鏡示:十二指腸乳頭腫物。
CT增強:十二指腸乳頭結節樣增大,強化較明顯。
術後病理:(十二指腸乳頭)管狀腺瘤伴中度不典型增生,局灶重度不典型增生。
附3例 十二指腸腺癌:
女,76歲,反覆腹脹伴噁心、嘔吐、納差1月餘。
胃鏡:十二指腸球部梗阻;
CT:十二指腸降段不規則軟組織腫塊,腸腔縮窄,周圍增大淋巴結;
術後病理:(十二指腸球部) 高分化腺癌並淋巴結轉移。
男,67歲,陣發性上腹部疼痛。
CT:十二指腸降段腸壁明顯不規則增厚,腸腔縮窄,病變與胰頭分界不清;
術後病理:(十二指腸)乳頭狀腺癌II級,累及胰腺。
男,75歲,皮膚鞏膜黃染1月餘。
CT:十二指腸乳頭區可見不規則結節樣軟組織密度灶,上游膽總管明顯擴張;
術後病理:(十二指腸乳頭)潰瘍型中至低分化腺癌。
臨床表現:易發生上消化道出血癥狀,不易導致腸梗阻。
附3例 十二指腸GIST:
女,31歲,上消化道出血。
胃鏡:十二指腸腫物,活檢提示粘膜慢性炎;
CT:十二指腸降段上部見富血供結節灶,凸向腔內,邊緣欠光整;
術後病理:(十二指腸)胃腸道間質瘤。
男,52歲,上腹部疼痛不適,加重伴黑便8天餘。
胃鏡:十二指腸球后部潰瘍;
CT:十二指腸降段後內側不規則腫物,主要向腔外突出,腫瘤不均質強化,內部壞死區與腸腔相通,其內可見氣體;腸腔無明顯狹窄。
術後病理:(十二指腸)胃腸道間質瘤,危險度評估:高危。
女,47歲,捫及右腹部包塊1個月。
MR:十二指腸降段走行區類圓形腫物,體積大,信號欠均勻,中度強化,明顯彌散受限,相應腸腔受壓變窄,無明顯梗阻。
術後病理:(十二指腸)胃腸道間質瘤,危險度評估:高危。
女,80歲,進食後上腹部不適半年。
超聲內鏡:十二指腸球腔後壁粘膜下隆起,低迴聲,邊界清楚,截面約0.8×0.5cm。
CT增強:動脈期明顯強化小結節,邊界較清楚。
術後病理:(十二指腸)粘膜下神經內分泌腫瘤。
閱讀更多 美年大健康體檢中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