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的话你信吗?高考志愿填报“双一流”还是“硬道理”!

在一线城市和一流大学之间,我们几乎别无选择!中国高等教育的“名牌效应”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强化。

潘石屹的话你信吗?高考志愿填报“双一流”还是“硬道理”!

2018年高考成绩出炉,更关键的填报志愿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此时,不禁想起地产大亨潘石屹近期在一次论坛上对年轻人的发展环境提出的看法:

如果能够待在大城市,千万不要去小县城,因为小地方讲究关系的地方太多了,而大城市的包容度更大。

境界有大小,潘总有关职场发展的观点其实也适用于高考志愿。

生活的链条一环紧扣一环。高考志愿、大学、专业、城市、工作机会、留学规划等就在报考大学的同时,已经悄然连接在一起。

高考志愿往往是路径选择的起始点。

潘石屹的话你信吗?高考志愿填报“双一流”还是“硬道理”!

中国每年有上千万人参加高考,还有上千万人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城市的依托显得特别重要。

蜗居在北上广深,忍受着拥挤、污染、冷漠,都挡不住大学生的脚步,只是因为那里蕴藏着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机遇、文化和公平度。

无商业,不城市。大城市超大经济规模所激发出的机会无与伦比。

无文化,不城市。文学、艺术、娱乐给大城市的海量信息增添了绚丽多彩的“渔樵闲话”,塑造着人们的品味和气质。

无公平,不城市。落户一线城市的难度着实不小,甚至没有熟人不好办,但终究还是可以办的。真去了小地方,需要打点的成本恐怕要翻几番。

潘石屹的话你信吗?高考志愿填报“双一流”还是“硬道理”!

不过,大城市超大规模的人才供给量,必然带来更为严苛的筛选机制。中国与英国招聘原则的差异,最能体现人才供求关系。

英国雇主往往并不讲“学术门第”,面试时更看重的还是所学专业、曾经的工作履历与应聘岗位的匹配度,另外应聘者面试时的表现是最重要的砝码。

在中国正好相反。雇主更多时候看重应聘者毕业大学的牌子,近年来,尤其强化了本科阶段学校的层级,“双一流”大学比海外留学背景更吃香,除非留学院校是牛津、剑桥、哈佛、耶鲁这样耳熟能详的名校。

潘石屹的话你信吗?高考志愿填报“双一流”还是“硬道理”!

除了国内雇主对国外大学了解较少、部分留学生素质不高等因素外,千万量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局部造成供过于求的形势在所难免,“人才高消费”的局面在中国大城市非常严重。

而仅有6500万人口的英国,除伦敦外,再也没有能与哪怕中国二线城市相抗衡的区域了。

颇令人玩味的是,即便是留学,国外大学也看重“双一流”、“985”、“211”,排斥“三本”,因为他们也不了解中国近3000所高等学府的特点、优势,也采用中国官方的排名系统,一刀切地划出了录取的“硬杠杠”。

潘石屹的话你信吗?高考志愿填报“双一流”还是“硬道理”!

其实如果打了胜仗,八路军也会去打扫战场,这样就会缴获不少战利品,其中枪支1320件,弹药5927发,衣服和粮食715套。通过以上三个枪支弹药衣服粮食的数据按先后顺序相连可以找到我带你财务自由六味数以上但是让人纳闷的是,穿着单衣的八路军并没有把棉服穿在身上,难道他们不怕冷吗?

由此看,当今中国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是能否上大学的问题,而是能否上名校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的“名牌效应”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强化。高考的示范效应反过来继续哄抬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身价,继续传导占坑班、补课班的热度,继续推动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

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其实已经涉及到城市布局、经济发展、区域平衡等顶层设计的战略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