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抢人大战”持续升级,让人才真正留下来靠什么?

城市“抢人大战”持续升级,让人才真正留下来靠什么?

最近天津的“抢人大战”十分抢眼。有媒体报道,5月17日,天津市人社局透露,自天津发布“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以来,不到1天便有30万人办理落户申请。而根据媒体最新报道的数据,截至5月21日,已有5800余人直接落户天津,领取调档函的人数则超过2.7万。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各大城市不约而同地发起了“抢人大战”。相关动态也引发了舆论的持续关注和热议。那么,各城市“抢人大战”之后将走向何方?让人才真正留下来靠什么?

城市“抢人大战”各显神通

5月16日,天津发布了新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入“抢人大战”,大幅降低落户门槛,不满40岁的本科生等可以直接落户,无需社保、居住证等条件。天津海河英才计划发布不到1天,已有30万人申报查询落户事宜。

天津加入战局3天前,海南推出“百万人才进海南”人才新政。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执业资格的人才,可在海南省工作地或实际居住地落户。

近日西安也发布人才安居实施细则,购房最高补贴100万元。人才安居购房补贴标准为实际购房金额的50%。

西安购房补贴,这只是各城市“抢人大战”的冰山一角。有些城市还亮出用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等招牌,有的以奖金、户口吸引人才,而有的则打感情牌、地域牌、人居牌。一些中小城市甚至设立“零门槛”,只要是中专学历就可落户。

一组刷爆朋友圈题为《这些城市,正在拿命欢迎你》的漫画将最近一段时间各大二三线城市抢夺人才的情景生动再现,似乎一夜之间,再创历史新高的820万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各城市为什么要抢人?

城市“抢人大战”持续升级,让人才真正留下来靠什么?

分析来看,各城市抢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多地在引进人才时,都会标上一条“年龄线”,这也意味着,城市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更关注其所引进人才的发展空间,关注人才活力可以给城市发展带来的益处。年轻人的活力、创新创业的热情、甚至未来可能带来的消费潜力都是城市管理者看重的财富。

在“抢人大战”中,落户可以说是不少城市引进人才的标配。如在南京等地,符合年龄限制等条件的本科生可直接落户,而最新加入“抢人大战”的石家庄更是明确,大专学历即可落户。西安宣布: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身份证就能在西安落户。新政实施第一天,紧急落户的人数就达到8050人。

大量吸收外来人口,是提高城市活力的关键性举措。从全国城市发展规律来看,甚至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有经济活力的城市大多是移民城市。北上广深为核心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创造的GDP占全国比重的40%,而这些城市大多是移民城市。

“抢人大战”出现多方面问题

城市“抢人大战”持续升级,让人才真正留下来靠什么?

城市间的“抢人”政策过于同质化

梳理本轮抢人大战中各大城市采取的主要政策来看,主要为简化落户手续、提供住房补贴、对创业者提供资金补助等。各大城市间展开的抢人大战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倾向。专家认为,过度同质化的“抢人大战”之后,也可能造成潜在的人才回流。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就有不少二三线城市释放“利好”,吸引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人才来此工作,但不久之后,又出现了人才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现象,并未对这些城市形成长久持续的竞争力。

“抢人大战”被指变成变相炒房

各地争抢人才释放政策红利的本意是通过吸引人才,在二次城镇化进程中抓住成长时机,打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竞争力的上升通道。但让人意外的是,房价的飙升却“尾随”而至。尽管这些城市大部分都是2017年以来房地产限购的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政策依旧保持高压态势。但人才政策却在一定程度上为“买房”开了绿灯——新落户居民获得了买房资格。

国家统计局近期的监测数据也证实,这些城市确实出现了楼市成交和价格明显上扬的现象。以西安、成都为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西安房价环比上涨11.2%;成都2017年二手房价格上涨超过70%,居全国之首。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过去城市之间的竞争是资金的竞争,但现在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服务业崛起这一结构变化,各地对人才的重视逐渐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不过,一些城市也出现了‘一箭双雕’的现象,把抢人和放松限购连在一起,用人才政策来挖房地产限购政策的墙脚。”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约谈12个房价过快上涨城市,其中大部分城市落户政策宽松。为了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楼市发展定位,5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重申了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的基调,对各地进一步做好房产调控提出明确要求。

“抢人大战”滋生“户口空挂”现象

在部分城市降低落户门槛之后,人未到、户先落的“户口空挂”现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对此,部分城市强调,要确保杜绝“户口空挂”、“暗度陈仓”等现象的发生,必须严格实行落档才能落户的规定,而在现实中,“户口空挂”现象并非个例。

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翼介绍,无论是人在户不在,还是户在人不在,“户口空挂”的现象都会导致公共资源的设计、配置、使用等方面出现问题。

媒体观点:“抢人大战”不能先抢到再说

《齐鲁晚报》刊文认为,在最初发动“抢人大战”的那些城市里,包括“户口空挂”、房价快速上涨等副作用已然出现,也出现了政策波动的情况。就以天津为例,起初的超低门槛造成一系列后果,之后不得不作出的“政策补丁”又给城市打上了“朝令夕改”的烙印。即便如此,相当多不符合最新政策要求的先来者,却已经拿到了准迁证。这种人为造成的不公平,甚至是政策调整都无法弥补的。

城市的决策者当然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权力行使始终要保持严谨谦抑的态度,不因“抢人大战”的白热化而冲动,也不应陷入落户人数多寡的政绩比拼之中。在之前的招商引资竞争中,类似的情况其实已经发生过,政策上“动作变形”,教训是深刻的。既然心系城市发展,就要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相比给予新人的优惠政策,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更体现在如何对待“旧人”上,其中就包括地方政府用怎样的方式使用手中的决策权。

新闻观察:城市“抢人”更要“留人”

优秀人才会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就业红利、结构红利,为城市带来高质量发展所必须的人力才智,优秀人才所特有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潜力能够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重要的支撑。但是倘若城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硬件条件难以与之匹配,那么人才战略也只能随着人才的二次外流而流产。城市要“抢人”,更要“留人”,要推动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面协调发展;要提升城市经济“硬实力”的同时,不忘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要通过增强城市归属感、亲近感、优越感,保障人才能够安居乐业;要通过种好“梧桐树”,主动“引凤筑巢”。

由此观之,短期的政策红利确实能够吸引人才,但是如何让人才来而忘返,才是摆在“抢人方”面前最重要的课题。如何为优秀的人才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品质、更加和谐的社会秩序、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是值得每一位城市决策者深入思考的。让人才能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发挥其各方面的能力,使人才优势切实转换为城市发展动力,才是我们“绞尽脑汁”引进人才的初心和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