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閣老的故事,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於閣老的故事,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一、神 童

據說閣老於慎行,四五歲就能作詩習文,趴在桌上揮筆練字,很用功。八歲那年,正值科選,他趕到京城,誤了考場,但他執意應試,主考官強不過他,帶有取笑之意,臨時出了個題目:“你圍著我正轉三遭,倒轉三遭,我就中你。”當時閣老眼珠一轉,邊走邊說出兩句詩來:“萬般狸貓板上跑,圍你轉一遭就夠了。”主考官聽後驚歎不已,躬身詢問,和閣老啦起家常來。當即點他為進士,且奏明聖上。皇帝聽後,很讚許,稱他神童。過了幾年,又讓閣老參加殿試,試後讓他教太子三代。後封為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

二、減 燈

相傳於閣老小時候去獅耳山上學,路過一條小溪,總有一白鬚老頭揹他過河,天天如此。放晚學後,閣老走到山下,身後就出現四個燈籠送他回家。他心裡有數,不過不說罷了。他的老師精細過人,目送他時,發現這情景,自語道:“慎行未來必是國家之棟樑。”

有一天,老師突然發現送閣老的燈籠少了兩個不由心內一驚,情不自禁地說:“此乃不祥之兆。”第二天,老師把閣老叫到自己屋裡,嚴肅認真地問:“這兩天你在校外做什麼錯事來嗎?”閣老說:“沒有。”老師臉上突著青筋,嚴厲地說:“你要仔細想一想,從實講來,你瞞不過我。”閣老耷拉著腦袋,細想一會說:“老師,前兩天吃過晚飯,我到同學張嚴初家串門,他在家裡寫休書,有一字不會寫問我,我給他填上了,聽說他媳婦很賢惠,因一點誤會,被他攆回孃家去了。老師說:“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你不但不勸阻,反而助他為虐,真豈有此理。你快去他家把休書要回撕掉。”閣老沉痛地答道:“遵命”。

過了一天,老師發現送閣老的燈籠又成了四盞。

於閣老的故事,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三、少瞎一粒米,多增一年壽

相傳閣老在朝時,從不忘簡樸節省。每次用飯,都用筷子把沾在碗上和掉在桌上的飯粒叨起來吃掉。他手下傭人及親人都非常欽佩,都仿效他。

有一次閣老風趣地說:“我吃了這些掉的飯粒,就能多活好多年。”果然,閣老年壽較高,後人傳“少瞎一粒米,多增一年壽”,這話不假。

四、閣老打躬

都說於閣老禮賢下士,官大不傲。縣太爺的八抬大轎,經常鳴鑼吶喊路過閣老府門外。閣老爺聽見聲音,不管是吃著飯,待著客,還是忙著其它事,都要先停下,整衣打躬,直至聲音遠去為止,以表示對地方官員的尊重。也有一些官員認為閣老這樣做有失身份和體面。有的則聽見聲音跑到府外,喝斥縣太爺的班頭衙役們:“還不收起你那破鑼爛鼓,閣老爺在府裡還向你們打著躬哩!”他們立即偃旗息鼓表示尊敬閣老。

於閣老的故事,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五、衚衕的來歷

你知道前後於街中間相通的那條衚衕的來歷嗎?

相傳於閣老在京為官,家人院公自然覺得威風,東鄰周家也是財門大戶,兩家因為一道牆鬧了意見,爭持不下,越來越緊張,大有打大仗的苗頭。於家寫了急信,差人快馬星夜趕往京城。

家人見了閣老,呈上書信,心想:只要一紙公文,下到縣衙,還有周家的好嗎?閣老看完家書,寫了兩句話,就命家人送回家中,依書而行。

書上這樣寫:“他進一牆,咱退一牆,再進再退又有何妨?”家裡人含氣照辦了,原牆扒了,後退一牆。周家一看心想:你退一牆,咱們也退一牆。就這樣,一條四尺多寬,溝通前後於街的衚衕形成了。從此,於、周兩家結為善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