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联合两藩造反,耿精忠为什么却最先投降了?

历史大变局


能被皇族小奶狗杰书办了,耿精忠的能力自不用说,其实力一般,财力上连基本的军费都成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他竟然还缺心眼......有一点,朋友们看着电视剧里面的将军一个个英武神气的样子,如果缺饷,尤其是缺军粮,很快就会兵变,而最高首脑首当其冲的会最先倒霉,某些军士还会先到帅帐、起居去搜粮,没有还好,如果有,那就麻烦了,刀口舔血的战时军兵,其胆量和彪悍程度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

在清兵入关之后,清朝实力不足以控制全国,所以权宜之计就是暂用汉人控制一些南方省份,这样自己的主力才能继续清缴起义军和南明势力。入主中原之前,这几人就有功于清廷,给这样的赏赐,一为即有功勋的赏赐、二为安抚后另用于镇守,以弥补清兵兵力不足的短板。

尾大不掉,君主忌惮。当时康熙帝面临的选择无外削藩时机,削藩毫无疑义,快则一劳永逸,但清廷当时的控制力还属一般,否则也不会三藩之乱的战火燃遍大半个中国。慢则三藩继续积蓄实力,清廷缓过劲来,三藩也做大做强,无异姑息养奸。

1673年,清廷撤藩,吴三桂遂起兵造反,奈何各部势力和民众既不喜欢满清,但是也看不惯吴三桂,所以冷眼旁观,乐于吃瓜。而耿精忠则摇旗呼应,将铁杆贰臣范文程之子也就是当时的福建总督范承谟及其幕僚50多人全部杀光。

耿精忠的手段无非就是封官许愿,邀买人心,恢复汉服,剪除发辫。初期还算顺利,但这种顺利并不是耿精忠的能力有多高,首先被收买的人面临的不只是区区利益,如果不服从耿精忠全家老小无存,更多的是迫于无奈,二是他初期面对的是各地常规力量,一击即溃,谈不上能力。

耿精忠并没有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而是急于求成,分兵三路,东路浙江方向,西路江西方向,中路则金华和衢州等地。同时邀请郑经助阵,一时间所向披靡。

康熙帝下诏削爵,并关押其兄弟,另一面则怀柔劝说耿精忠,如能剿灭郑经,则可以继续镇守福建,而耿精忠手下兵马已过10万,自恃做大的他并没有把握这次机会。

什么时代都一样,打仗就是打钱,耿精忠虽穷其所能搜刮百姓多年,但开战不久就碰到了军饷匮乏的问题,烧杀捋掠之下,更是民心尽失。

杰书受命招降耿精忠,大兵压境之后,耿精忠本想脱逃,但是被内奸挟制,无奈开城投降,请求留爵,让其将功折罪剿灭郑经部,清廷接受了耿精忠的条件,耿精忠率军击败郑经,又大败尚之信,将功补过后,清廷网开一面,令他驻守潮州。

但是,耿精忠的故事并没有完结,他又被自己的部下告发其谋逆之心不死,明珠适时上奏,精忠之罪大过尚之信,于是康熙帝下诏处死耿精忠及其心腹等人,全部施以凌迟,并分其肉,祭奠范承谟(范文程之子)。

具体谋逆是否属实,见仁见智,任何君主都不会放心这种人继续留存于世间,所以碍于颜面,找个借口处死,也有可能,但并无实据,我们只能根据形势推断,耿精忠当时不会造反,当初呼应吴三桂时,造反实力尚且不济,更何况兵败,不但势力受损,而且进一步受到了牵制和监控,这种情况下造反,不如自己投缳自尽来的痛快。

还好没有牵连家人,耿精忠的家属受到了善待,家属隶属汉军正黄旗,两个弟弟不但没受牵连,死后还都被赐了谥号。


古今通史


无奈投降。

清军攻占反清势力时,最擅长用攻心计;而反清的势力,不论是明朝、南明、三藩、台湾郑成功,都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内部不团结、相互猜忌。(耿精忠剧照)

面对三藩的强大势力,康熙想要一口气清除。

吴三桂对此心知肚明,虽然吴三桂的儿子、耿精忠都是清朝宗室的女婿,但自己的势力强大,迟早要被干掉,于是早早联系了耿精忠。

而耿精忠跟吴三桂一个心思,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啊,也就是这个意思。

于是,耿精忠在没被削藩之前,就已经开始谋划反清策略了:

耿精忠作为汉人,是明朝的臣子,而清朝时满人的天下,强行令汉人剃发,拥有千年文化的汉人,怎么会服从呢?所有耿精忠打起反清复明的口号,在福州的相邻的一些地方,开始推行汉文化,自己带头蓄发、恢复汉人服饰。

这个举措很好,一时之间,汉人无不拥戴。

接着,暗中联系台湾的明郑势力,与郑经取得联系,只等吴三桂起兵反抗,耿精忠也会如期反抗。(郑经剧照)

不就,削藩开始了,吴三桂开始反抗。

耿精忠在福州响应,联合台湾郑经的海军,举兵十万攻克福建许多地方,声势浩大,似乎反清复明又有希望了。清廷一时震惊,连忙派兵镇压。

虽然,清军初期被打的措施不及,许多地方相继丢失,但清朝毕竟地盘大,全国好几个省可以供养者清军打仗,清军依然兵强马壮。

而耿精忠就不行了,他不能跟清军继续耗着,必须要速战速决,福州这些小地方的军饷,怎么能跟清朝那么大的盘子相比了,所以他必须速战。

清军统帅杰书,也知道这个道理,硬生生跟耿精忠耗着,把耿建忠的这些地方,围的水泄不通。(杰书剧照)

没办法,耿精忠只能跟老百姓抢东西,这一抢,他也在走下坡路了,老百姓对他也是咬牙切齿地痛恨。

最为致命的,就是同伙的猜忌、摩擦,还有内部的不团结、甚至投降。

郑经,在台湾,是最坚定的反清势力,但猜忌耿精忠,不能十分信任他。而耿精忠由于初期情况顺利,已经占据了福建大部分地区,根本不把郑经放眼里,跟台湾断绝贸易关系、不支持郑经。

随后由于领土问题,郑经、耿精忠两人闹得不可开交,关系彻底恶化。

同时,耿精忠的部下也叛变了,暗中与清军勾结,挟持耿精忠。(耿精忠率军消灭郑经 剧照)

面对清军、郑经的军队两方攻击,而清军也是一再招安、安抚,耿精忠无奈,只能投降了,企图戴罪立功,率军攻打郑经,消灭这反清最坚定的、明郑势力。

还是那句话,如果清朝初年,反抗清朝的势力,能够从兴福大明的角度来考虑,放下个人恩怨、利益,不内斗,团结一致,大明也不会败,反清势力也不会垮。


岁七夸父


只能说耿精忠运气太差。

和吴三桂相比耿精忠的势力可以说小很多,前期大家约好一起反叛,按理说势力大的应该分到最能打的,势力弱的就应该分到战斗力弱的,很可惜的是耿精忠分到了铁帽子王,杰书。

刚得知自己的对手是杰书时,耿精忠可能暗自高兴,一个连一场战役都没玩过的人咱不怕,打着打着耿精忠发现不对劲了,第一次带兵的杰书属于智勇双全型的,指挥作战临危不乱、启用将领知人善用,带领清军一路穷追猛打,彻底明白自己的对手杰书不是小白,而属于猛人级别时,自己已经被打的丢盔卸甲,无力再战。无奈的他没有来得及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就早早当了阶下囚。


晴空喜欢笑呵呵


因为他们是各自为战的军阀。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因为他们没有一套统一的信仰。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当他们将清朝打败以后,他们就会像元末明初的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一样互相砍杀。

所以你站在耿精忠的角度上看一下。在他前面的路好像没有未来。首先和清军的坐在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弱小。然后如果清军大胜,那么他们被屠戮的结果,他们可以参照明末反清复明的人,还历历在目。然后如果清军大败,那么陈友谅,张士诚的结局他们也不是不知道。

当时起兵的时候,吴三桂允诺很多,但是一旦启事很多东西都没有办法兑现。关键是连连的战败,清军已经兵临城下。已经是一个生存与死亡的抉择啦。

其实越是一个单纯的贫苦士兵越容易去赴死。因为他后面可以牵挂的东西少,因为他后面有督战队,有监控他是否努力作战的力量。而对于军阀来说,他们就是自己这个力量最终的监督力量,没有人监督他们是否死战到底的。保存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是今天我们的民族观念很强,但是我们的民主观念是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本兵打出来的。对于清朝初年的人来说,民族观念并不重。虽然说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所以到这里,我问你如果你是他你怎么决定?


苍穹落寞


起兵以后,耿精忠方面军事上一直进展不顺利,吴三桂没有给予他强有力的支援;台湾的郑经不但不与他合作抗清,反而大肆攻占他的地盘,致使他腹背受敌,屡遭挫败。因此耿精忠是三藩之乱中最先投降的。

三藩之乱平息后,康熙秋后算帐,并没有放过耿精忠,他的下场挺惨的。


一叶孤舟向天涯


在当鞑子鹰犬已经注定了结局,他本身就是一个左摇右摆没有底线的人,想左右逢源可惜遇到了康熙和吴三桂这样的枭雄,选边站队那边结局都一样。他的名字特别是个笑话。


苍茫大地一棵草


自已的利益为重


华柔阀门管件有限公司


认清形势,抵抗无意义,


平凡168228278


顺应历史潮流


青春乱舞86732358


发现翻不了大浪,成不了气候,加上清廷的安抚,顺势就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