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谓之贼”什么意思?

八字预测6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常常被误解为人老了、没用了而成为负担的意思,但这句话本来就是用来谴责为老不尊、老而无德的人,放在现在就是指“坏人变老”那种老人的,所以不要用错地方,不要殃及大多数善良的老人。

“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是个人名,他是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的时候,他居然还大声歌唱,孔子从一开始就觉得原壤这人不咋滴。

夷,是双腿分开而坐。俟,是等待。孙弟,同逊悌,代指伦理。

这一天,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你年幼的时候就不讲伦理道德,年长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个祸害。”说着,孔子还用手杖敲原壤的小腿,表达他恨铁不成钢的态度。

我们来说说“贼”这个词。“贼”在“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中是祸害的意思,而不是指小偷、盗贼。

有人在译注论语时,把“贼”译作“害人精”“害人虫”。夏衍也曾特意指出“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贼”,不是小偷的意思,而应当作无用的废物讲。连天宇在《“戒”“贝”不成“贼”补说》一文中,更详细阐述了“贼”的本义,认为“贼”是指“败坏伦常的人”。

如此,“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就清晰明了了,关键要所指明确,不是所有的人老了都是祸害、负担。

章太炎与康有为政见不合,曾作嵌字联骂康有为。

上联:国之将亡必有

下联:老而不死是为

上联是《中庸》“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隐去“妖孽”二字:下联是《论语》“老而不死是为贼”隐去“贼”宇。国学大师大师骂人都这么有学问。

南宋时,文天祥在他的《集杜诗·淮西帅序》中写道:“知国亡,乃以淮西全境献北为己功焉。于是贵年八十余矣,老而不死是为贼,其贵之谓欤!”

蒙元入侵时,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丢城失地,心存私念,置国家于不顾,以淮西全境投献蒙元,文天祥在诗中痛斥夏贵的卖国行径,说他八十多岁了,做出这样可耻的事情,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种“贼”,无论是年轻还是老了,都是祸害,不是吗?


麻辣一加一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原话是出于论语,宪问。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孔子有个老朋友叫原壤,为人没个正经,一天孔子见到他他蹲着和孔子说话没个样子。孔子就说:“你这人,年轻时就无大无小,无老无少,长大了,也没个成个正经事儿,老了还腆着脸活着,真是个祸害也。”

这段话连着看起来,更像是孔子和老朋友开玩笑。所以最后笑骂玩,拿竹杖戳对方小腿。

但是后来大家就如很多夫子的话一样,把他前后语境抛弃,只截取其中一段来说。

老而不死谓之贼,演变为,说老人已经没有贡献,只是依靠年轻人供养,就如盗取年轻人一般,所以是老而不死谓之贼。这个思想,到现在依然还有。比如日本著名的大嘴巴漫画首相麻生,2013年,日本副首相兼财政大臣麻生太郎(Taro Aso)就曾建议:日本的老年人应该“赶紧去死”,因为“当你想到自己花的是政府的钱,你就会睡不好觉。”

在中国,老而不死谓之贼,后来逐渐演变成,指责一些为老不尊不要廉耻的老人的话语,和最初夫子所说的,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方士的知识乐园

问题: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点击文章右上角"关注"即可。

不是全部的老人,而是部分的老人,个别老人拿着免费的公家卡,为了买便宜几毛钱的菜,在高峰期跟年轻人抢座位,如若年轻人不让座,这种老人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年轻人进行道德绑架,非打即骂,简直是倚老卖老,强行让买票的人给没买票的人让座,或许不是个别老人变坏了,而是个别坏人变老了,部分老人在此期间进行性骚扰时有发生,为老不尊,正所谓:老不要脸。



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


身心驿站

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以致于在吃瓜群众的眼里都成了网红。而近日考古团队又对外界放了一个大招——失传了1800年的《齐论语》就要重见天日了!

给力!开心!万岁!大家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然而,《齐论语》是什么鬼?难不成是《山东方言版论语》?

终于,人们又想起了曾经被老师逼着背诵语文书里《论语》节选的日子,以及影视作品中周润发塑造的孔夫子形象,还有被《武林外传》带红的流行语“子曾经曰过”……

孔夫子一定想不到,千百年后我们会这样去解构他。

▼言归正传,下面又到了科普时间。

但是由于编纂者众多,有的是弟子直接听到了圣人的原话,有的则是再传弟子依据先师口述记录,一句话会有不同解释,因此所谓的《论语》起初有三种版本,分别是《齐论》、《鲁论》和《古论》。这“三论”其实在内容上大致相同,但是其中篇章、次序、解说都略有不同,其中《鲁论》有二十篇、《古论》有二十一篇,《齐论》竟然有二十二篇。

历朝历代都有对《论语》的编订和注解,然而在汉魏时期《齐论语》却失传了,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实际是《鲁论》和《古论》整理而成的版本,而《齐论》尤其是它的《问王》《知道》两篇,则是其他论语版本没有的,而正是这重要的两篇近日在海昏侯墓中被发现了!

《齐论语》的发现,无论对于学术界还是吾等吃瓜群众,都是值得庆祝的事情,至少相比于古时候没看过《齐论语》的学者们而言,我们还真是幸运。然而今人对于《论语》的理解未必就比古人高明,我们如今挖掘出了各种版本的《论语》,可是对于圣人的微言大义依旧存在误读,这是远比《齐论语》失传更为可怕的文化流失。

“学而时习之”被误读!老师们请不要再拿这话忽悠学生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第一章节第一句话,也是最有名的一句,还记得上学时老师解释的意思是说,“学习并且能时刻复习,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同学们,你们觉得快乐吗?

学习本身就不快乐,还要我们天天复习功课,简直毫无人性,那我还不如去学挖掘机!

实际上,这里的“习”,繁体字作“習”,从象形的角度就会发现,这个字上面有个“羽”,本义是形容“鸟数飞”,学而时习,也就是将学到的东西加以实习演练,有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之意,而且“学”字在这里也不单单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写作业、上课听讲,而是有“仿效”之意,而仿效的自然是古时候的圣人,理解他们的大道,并加以运用于生活中,这么一解释,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老而不死是为贼”被误读!孔夫子“骂人”也是有道理的

《论语》中有很多经典言论都衍生成为成语、俗话,比如“饱食终日”、“色厉内荏”、“怪力乱神”等等,但和原本的意思往往是南辕北辙,我们如今常说的“老不死”其实就是源自于孔子的一句经典的“骂人话”。

《论语》: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壤是人名,据推测应该是孔子的老相识,夷是踞坐的意思,也就是春秋时期的“京瘫”,但这种坐法是很不礼貌的,孔子看到后就说,年轻时没大没小,长大后也不干正经事,现在还跟个二混子似的活着,这是祸害啊!(贼在这里解释为祸害)

这段描述到没看出孔子骂人,反而看到一个老学究真性情的一面。

“学而优则仕”被误读!就算上蓝翔也能闯出一片天

一提起“学而优则仕”,估计很多人又要怒斥儒家学说是妥妥的歧视,难道不是985、211的就不配当官、不能找到好工作了?蓝翔学挖掘机的表示不服!没有挖掘机谁来建设城市!

其实,这句话我们同样犯了用今天的意思去解释古代文献的错误,这段话全文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而且这句话虽然记载在《论语》,但不是孔子本人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曰的,这里的“优”是“有余力”的意思,也就是说:当官从政的如果有余力,那就应该抽空看看书、总结一下经验教训、看看先贤是如何治理天下的;读书人如果有余力,那也不要死读书,而是应该出仕,进一步推行仁义。

这么一解释,顿时有一种膜拜的感觉啊!说的太对了,完全没毛病啊!

子夏同学,你从你老师那里得了真传啊!恭喜你本科毕业,去考研吧!

最具有争议的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虽然《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很多言行被误读,然而最让人争论不休的莫过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今天通行的版本,句中没有“为”字,此处遵从宋代朱熹编纂的版本)。

孔子居然说女同胞跟小人一样?还难养?

你这落后的封建思想,放到现在,要被吐沫星子淹死知不知道!要上微博热搜的知不知道!

哎呦喂,孔老二,你可摊上事了知不知道!知!不!知!道!

好了,是时候给大家敲一次黑板了(感谢被标题党吸引进来的读者,你们真的坚持读到了这里)!

早在汉代,中国人就对圣人的这句话表示很捉急了,并且对此话的理解也和今人差不多,因此甚至有人用这句话来印证“妇人干政、亡国败家”。而后世诸多学者也想方设法为孔夫子“洗地”,但可惜水平都不怎么高明,有的甚至是胡说八道。

比如宋儒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就抖了机灵,他没有直接从“女子”下手,而是来了个“曲线救国”,他解释说,“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也。”

朱熹没有一上来就为孔子开脱,而是从“小人”下手,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小人”的理解都是贬义词,孔子本身对于“小人”也是嗤之以鼻,并且作为君子的对立面。但朱熹认为,这里的小人是应当解释为奴仆臣属,因此相应的“女子”也就是指妾侍,很可能就是说孔子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小老婆,而并非广大女同胞。

好吧,这个解释,感觉,额,孔子不但没从直男癌脱罪,反而又被扣上一顶阶级敌人的帽子。

朱熹啊朱熹,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啊!你这确信是在给孔圣人辩解吗,你这分明是落井下石啊喂!儒家说好的仁者爱人呢?

这个解释不能打满分!

后世学者还有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他们认为,《论语》中许多“女”字其实都是“汝”字的通假字,这确实是个强有力的证据,如果改为“唯汝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似乎就不是直男癌了,但是“汝子”又当作何解呢?

解释为“你儿子”?孔子这么说别人儿子着实不符合常理。

解释为“你们这些小子”?似乎通顺一些,但汝子一词的用法却不常见,更类似现代人乱用文言的产物。

各种说法都说不通,难道wuli丘丘直男癌的罪名就这么坐实了?

下面还是先看一看原话全文,以免又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关键词——养,这里的养当作“教育、培养”之意,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言行很多都是围绕着教育,因此说什么和侍妾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事,本身就是扯淡。

至于女子和小人也确实是并列关系,但二者都并非贬义词,“小人”也可以用来指代未成年的男子,古时候也称小子,而“女子”则是指代未成年的女性,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大多年幼,有许多未成年也并不稀奇,因此,这句话其实是孔子对自己的那些未成年学生所说的(而且在言谈中还来了一把“女士优先”),应解释为,“就你们这些未成年的女孩子和男孩子,最难教育,和你关系相处太好那你们就不懂啥是师道尊严,疏远你们,你们又怨恨老师不通人情。”

唉,孔夫子,你真不容易啊。多少人,借你之名,胡说八道。


北京娱乐信报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春运期间不得不挤火车办事,由于他是中途上车,只买得一张站票,他上车后看到一个空位,便忍不住先坐下来休息,心想若主人来了再让不迟。列车快开了,一个姑娘拎着几大件行李挤到他面前,朝他看了一眼,想说什么,又默默地缩回了头,将行李放好,和甬道上别的站票客待在一起。

列车开动了,没人来向大爷讨回座位,大爷以为自己白捡了座位,心里放松下来,开始向周围的人推销他的得座经验,他看到姑娘被来往的人挤得东倒西歪,便同情地说:等我下了车,你就坐这里吧,站着太难受!姑娘说:好的,谢谢您!

检票了,列车员很奇怪:姑娘,你不是有座吗?他指了指睡着的大爷……

原来大爷坐的正是姑娘的座位,善良的姑娘成全了大爷的捡座,宁愿自己站着,一声不吭,就为让他坐得心安理得。


古人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老爱幼就是这么来的。社会是个大家庭,民族、国家是个大家庭,再由宇宙而言,地球是个村,每个人都是村里乡邻。佛说,无缘不聚,成一家人是最大最深的缘,成一国人也是莫大的缘。孝敬爱戴自家的老人,关心保护自家的孩子,这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本份,也是生命延续的必须;推而广之,对待别人的老人和小孩,就像对待自家的一样,虽然没有法律要求这么做,但这么做自有莫大的功德,社会必因此和谐,生活必因此温馨。

然而有人把老而不死谓之贼进行断章取义,结合个别丑恶现像,为自己不愿敬老、孝亲的自私行为辩解,让许多人心里疑惑。

生老病死是每个生命避免不了的,每个人一出生就在向着终点而去,在终点到达之前他们未曾停止过努力,现在的一切成果都是已故和健在的老人们辛勤奋斗的结果,可以说那些嫌弃老人的人都是会提前退休、只知享受的,他们不过是过河拆桥的功利主义者。倘若人人都以为老而不死谓之贼,社会文明不会再向前,而是停滞、甚至倒退;因为老人已经尽了自己的职责,他该得到休养和尊重;社会责任的担子该由后辈人挑起,只有腰太软、腿太细,心眼太小的人,才会以为老而不死谓之贼。


ii小小孩

孔子是个温润和善的人,骂人不多,但有句话在历史上流传甚广叫做“老而不死是为贼”,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看当年孔子说话的背景是什么,孔子一直奉行“尊老爱幼”的观念,他认为不孝顺父母的人,就一定要骂他。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04-07 10:52
回复Ta
百度网友66eac4d
4
4
04-07 17:30
回复Ta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孔子说的“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是什么意思?

打开

好花总是养不活?不妨多养点这样的花卉,号称“养不死”沾土就活

打开

盘点《火影忍者》中的“不死小


伱恏2018

"老而不死谓之贼",这是《论语》里孔子见好友的一句话。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老而不死谓之贼”从表面意思看就是老了还不死就是个盗贼,强盗,占用社会资源,白白浪费水和粮食。可真是这样吗? 其实现代人很难理解2000多年前古人所说的话。其实这里的贼和现在我们理解的意思完全不同。这从另一部巨著《道德经》上就可以找到答案。第六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可见"贼"和"福"是相反的或说相对立的。贼即不幸也就是当灾难或祸患讲。这就好理解了:年少时不懂孝悌之礼,成年后也无所建树,老了还是叉开双腿吊儿郎当见好友,还不死真是个祸害啊 ! 这自然是孔圣人的戏言而已。


欧阳大拙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中国历来就是农业至上,但在古时,工具落后,产出低下,人们生活困苦。水稻种植今天的亩产1200斤左右,根据品种不同略有上下。但在一千多年的水稻种植史上,亩产只有四百斤左右。袁隆平功高盖世,当之无愧。

低产量,留下自己的口粮,各种税负一交,基本就没有什么存粮了。如果遇上灾荒,农民基本就没了活路。无数王朝覆灭,和此无不关系。

所以如此严峻的生活条件下,能够有产出的壮劳力就是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顶梁柱。孩子不能不养,那是家庭的希望。老婆不能不养,唯一能舍弃的,就是家中老人。

日本电影崷山节考,家中老人只要年过五十,丧失劳动能力,就会被背到山上,丢在一处山洞,任其自生自灭。片尾大郎不舍,久久不愿离去。母亲坐在山洞口,满脸慈爱对着儿子挥手,示意他下山。漫天飞雪,让人泪下。

所以这种情况下,说出老而不死是为贼,实在是隐藏了无数的心酸。

另一个层面,人年纪大了,心智各方面已经活得通透。个人廉耻社会公德礼仪礼法已经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自律没有,那简直就是人神共愤的典型。

倚老卖老,强逼生病女孩让座。为什么不是男孩?欺软怕硬罢了。广场舞扰民,别人阻止还理直气壮。买东西买菜贪占便宜,多拿多要。臭名昭著的健康馆,打着送鸡蛋的幌子,招引老人参加会销,骗老人买进大量无效昂贵的保健品,不就是说明这个最好的写照吗?最可恶的是诬陷好人,对自己伸出援手的善良人敲诈勒索。这种种新闻,太多了。说一句老而不死是为贼,就是这个应景。

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的历练,老人应该充满生活的智慧,以及人格的光辉。但很少,真的很少。中国的古话有云:少年戒色,中年戒怒,老年戒贪。

我目前还未老年,想想周遭,可能这是生理发展的必然,人老了就会如此。但只要有鲜活正面案例存在,我就相信,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存乎自己一心。


花钱无缺

98觉得,要想准确把握一句话的意思,需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一起,才能不流于偏颇。我们先看看这句话的出处:

它最初是出自《论语.宪问篇》,当时完整的句子是这样的: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仗叩其胫。



这话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原壤叉着腿坐在树底下等孔子。孔子路过看到他这样,就对他说:“你年轻的时候,没有孝悌之心,长大后又没有可以传扬的成就,到老了还这样没羞没臊,为老不尊,简直就是米粮蛀虫。”于是用手仗敲打原壤的小腿。



我们看完整部《论语》,发现孔子真的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人,除了对原壤这次,没见过他对其他学生动过手的。为什么他会打原壤?因为原壤这个人的身份有点特殊。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孔子的发小,从小和孔子一起玩大的。据野史说,这个人有点小义气,小时候曾经帮过孔子几次小忙。但为人疏懒成性,对上不敬,对下不慈,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谓的混混儿。



而孔子什么人哪?孔子提倡的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总之就是要读书读书读书,读通了学成了就要济世匡风,传道授业。孔子有个学生,仅仅因为问孔子怎么种田养花,就被孔子批为“小人”,可见孔子对胸无大志的人是很不喜欢的。而原壤是一个见书如见虎的人,偏偏又是孔子的故友旧交,孔子打他,一方面是因为怒其不争,另一方面也是替他惋惜。



后世的人不明白其中的原由,特别是一些孝心不够的人,把这句话用在自家的老人身上,那就完全是对孔子原意的违背了。

读书学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然很容易把好东西丢了,而把不好的东西视为珍宝。我辈学人,不可不慎啊!



被催稿的屠羊悦

《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根据《四书》的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根据钱穆《论语新解》:原壤是鲁国人,是孔子的老朋友。

“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表面的意思从字面上理解,人到年龄老了还没死,就不能从事生产活动,就是老贼。这句话说的也未免太刻薄了些,有为老不尊的意思,孔老夫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最强调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所以这样很没有轻重和礼貌的话应该不是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而且孔子和原壤是多年的好朋友,原壤的性格应该是个老小孩的个性、老顽童,这样的人是真的看透世事而不世故的人,孔子应该是很喜欢他的,孔子说这句话是带有开玩笑的性质,孔子骂他,语气也是温和的,最后还用拐杖打了他的腿一下。不然,怎么会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如果我们仅仅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肯定是错解了孔子的意思。如果原壤真的做了什么缺德的事情,孔子肯定就不是轻敲他的小腿了,而是要鸣鼓而攻之了。

然而这句话经过后人演绎,成为“老而不朽谓之圣,老而不死谓之贼”,意思是说人老了而又非常有智慧且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或者留下不朽著作或言论的人,可称为圣人。反之,对人民和社会无用的人或者说有害的人,或者道德上斑斑劣迹、罪恶滔天的人,就只能称为老贼!就该遗臭万年!诅咒他死还来不及,更是不值得怀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