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和孔子的儒学的区别是什么?

永远的残骑

一直以来,儒家是中国思想的主流。“儒”字是“文士”或“学者“的意思,儒家的发展历程有:孔子创建了儒家;孟子的儒家理想主义派;荀子的儒家现实主义派。


新儒家有:周敦颐、邵㢕、张载的宇宙发生论;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


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出现了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那么作为其中两个圣人,他们的学术即王阳明的心学和孔子的儒学有什么区别呢?


1.首先看下他们的主要思想。


孔子儒学的主要思想有:正名、仁义、忠恕、知命。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有:心即理、知行合一、明明德、致良知、正事、用敬。



2.治国方略上的区别。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而王阳明则主张“心即理”。


孔子的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主张用外在的标准,如社会的道德准则、礼教,或是否履行了自身的义务来约束人民。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礼治”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而王阳明则主张心即理,他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根据王阳明的说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



王阳明强调“良知”、“明明德”。“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炢惕恻隐之心”焉; 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的心学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内心上,时刻在内心上用功致良知,这样就减少了受外界影响的烦恼。而孔子的儒学则要求每个人按即有规则做应该做的和必须做的事。如果做的事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是不被认可的。


3.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区别。


《论语·里仁》中有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恕。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的奴隶。



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更关注的是他人。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的是自身的良知。


4.中国文化两次大的变动。


第一次是孔子让学问不再被贵族把持,实行“有教无类”。


第二次是王阳明传承弟子更加“有教无类”,但更进了一步,连贩夫走卒也能根据心学让自己心灵进步,依据心学的方法和道路寻求幸福,不再因为客观的环境而困扰。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格局。


而王阳明从学习朱熹的理学开始,“格竹子”失败后,确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他没有在一条路上走到黑,所以才有了后来惊天骇俗的“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道教的综合,从中国哲学史的观点看来,这样的综合代表着发展。王阳明的心学代表了儒学的生命力,在儒学的基础上传承,著有《传习录》。



各位看官,你们对王阳明的心学和孔子的儒学的区别又有什么想法呢?



有书共读

1、从悟道的过程看,阳明子的心学更像是一剂猛药、一场顿悟,它直探心源,而后一通百通,再无凝滞。

事实上,阳明先生自己后来也说,他在龙场悟道前对孔夫子的那套学问是将信将疑的,反而认为佛道两家更像是真正的圣人之言,因为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他虽然也在不断进行躬身践行,但始终觉得好像哪里打不通,心中没有归依处,也找不到核心,以至虽时常践行日用伦理,但心中对此却满怀疑虑,以至行事时也常出现缺漏。

这一大问题直到他在贵州龙场悟得“心即理”之后才完全打通。对此他自己后来回忆总结说“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可见,阳明子最后还是服膺于了先圣孔夫子的教言,并慨叹其道果然通畅直如大路,因为他把握住了一个核心——“心即理”,有了这个核心之后,再回过头去看整个传统儒学的学问,发现原来其实它早已将“心即理”这个道理融入到了人伦日用中了。

2、这就要牵扯到当年孔夫子教导弟子们所运用的是怎样一种方式?

如果说阳明子运用的像是一场直探本源的“顿悟”的话,那么孔夫子当年教导弟子所运用的,则更像是一种“渐悟”。这种方式是将弟子们的心逐渐“化”开,而非如阳明子一般直接将其“破”开。它是通过“六艺”的不断熏陶和平时人伦日用间的实践以及对各类事务的历练,来使弟子们逐渐感悟到那一颗“仁心”的存在。

不得不说,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人求证本体(心)的方式都是一个渐渐的过程。可也许是天资使然,阳明先生显然是不喜欢这种慢腾腾的方式的,他要一下子就抓住那个最核心的东西!然后再以此去印照万物。

所以他去格竹,所以他在龙场时要每夜都睡在一口石棺里,因为不如此,他就不足以面对自己那颗并不怎么安顿的心。当然我们知道,最终,他成功了!但显然,这绝非是一条更容易走的路。

需要说明的是,阳明子在没有悟道之前,他是不知道“心即理”这回事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最终体验到那颗“仁心”的存在,即便是再刻苦的孔门弟子,也无法切身体悟到“理即心”这回事。

心与理,是一桩事,而非两桩事,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去感悟,最终都要到达这么一个终点。

3、所以心学和孔夫子所教导的儒学,其主要差别应该是在“悟道”的方式上,而非根本的主旨上。心学是直接去探求最终的那个结果,而孔夫子教导弟子们,大多是在不急不缓、慢慢地去领悟。

但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因为孔夫子是在因材施教的,所以如果圣人碰到阳明先生这样的学生的话,可能又会采取不同的教导方式了罢!


一骑凌崖

王阳明曾经在介绍他的“良知说”时说过:“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王阳明口中说的“圣人”是谁呢?是鬼谷子、韩非子、还是管子?都不是,标准答案是孔子和孟子。

王阳明被世人誉为“立功立德立言”真三不朽的全能大儒,啥叫大儒?其实就是儒家。那孔子是谁?儒家的至圣先师,孟子又是谁?儒家的亚圣。

所以,阳明心学本质上就是儒学的分支。

我们再看王阳明所继承的道统:以良知为道统的传心诀:孟子——周敦颐——程颢——陆九渊——王阳明,这点更是证明了王阳明的儒学身份。如果你还不信也没关系,我们都知道王阳明的“致良知”,什么是良知?

这其实是孟子的原话:《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如果还是不相信也没关系,您可以去孔庙转转,其实从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就获得从祀孔庙,是明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史上的大事。也就是说王阳明现在还在孔庙里受万人敬仰呢。

那么阳明心学和儒学到底有没有区别?实际上至少王阳明是不可能承认的,如果承认了,他还是什么大儒?

那么心学是哪里来的呢?心学是和理学关于“理”在何处的哲学之争,因与本题无关,所以不多涉及。而心学的核心命题: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及修行的方法正是儒家的“反求诸己”。就如王阳明强调的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先说孔子的儒学

实际上孔子的思想是被孟子吹出来的,然后通过顾颉刚先生提出来的一种“层累造历史”的方法,逐渐叠加扭曲,再加上西汉汉儒的推波助澜的造假活动,使得孔子成圣人。

通过现代历史学家的考究,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无论是论语,诗经,周易,春秋左传,尚书等等所谓孔子的作品,其实没有一件是孔子的作品,那都是后人特别是汉儒托物改制所成。

孔子本人的思想,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思想,真实的孔子只是一个在战国其间狼奔豕突的想当官发疯的一个普通人而已,他七天上位就杀了少正卯,和南子发生不明不白的关系然后被他弟子子路质疑。

但是孟子进行了一波造神运动,这种造神运动就在于这样,他把孔子这样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抬到了学术的巅峰的地位,然后他自称是孔子门下,这样虽然他达不到一个很顶尖的地位,他可以做次于顶尖的地位,比如说亚圣,吹捧孔子的同时带个孟子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是他这样的吹捧孔子所谓的忠孝仁义礼智谦恭,他根本达不到什么亚圣的地位。




再说季圣荀子。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的理论,但是他的劝说某些方面又暗合儒家的那种劝诫的学术,同样的道理,像是墨子学说虽然提出非儒,质疑了儒家学说,但是某种意义上它更像是儒学的一种补充。本质上并没有太深的变化。

而像是法家学说,它是一种术或者是一种霸王帝王之术,他就只是一种用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并没有提升到伦理道德学说的这种境界,他是认为儒家学说的仁义谦恭忠孝礼智信,这些东西只是一种精神的催眠,而真正的还是要用严刑峻法来束缚实际的人的行动。因为封建时代的法律实际上都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没有站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来依法治国。


再说王阳明心学吧。

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几个主张,无非是格物致知,致良知,诚意正心。知行合一。圣人说,王阳明心学,其实是因为肤浅和读书不深入所致,我们真正的研究阳明心学之后,发现他并没有超脱陆九渊陆象山的心学范畴。



真要说心学只有陆象山陆九渊的心学,他的才是真正的鼻祖。因为陆象山他是在和朱熹等人的交流之中发现他们理学的缺点,发现朱熹等人试图从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的融合之中,提出道统的这样的一种政治意图。陆象山则是从佛学的基础之上和儒学进行融合提出来心学,这种心学主要还是为了个人的修身养性。他的表达非常简单,就是一心一理。




后来王阳明说到龙场悟道,这都是扯淡,我只是觉得这时候他应该接触到陆象山,然后大为感慨,然后讲的主要是陆象山心学的范畴之内,并不是他的个人创建。真真正正的明朝的大思想家李志和,方以智等人,他们就在批判王阳明心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否定圣贤的童心说和东西均的理论。而这才是明朝整个思想界的结晶。

王阳明心学只是一种过渡,而王阳明他自己反对后人给他著书立说,只是他的弟子徐爱等人太好事,摘录他的言谈,成了《传习录》这样一本书,然后被后代的政治家所利用,用来愚民。你认为是儒学的新高峰,但是要论新高峰,也应该是陆象山轮不到王阳明。


真萧三刀

两者的根本区别是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面对的时代问题不同,缺啥补啥,因为缺的东西不一样,所以解决方案不同。

孔子身处战国,主要问题是“治乱”,人心不古、礼崩乐坏带来的世道大乱

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民生痛苦,主要问题是“治乱”,所以孔子针对性提出“仁(仁爱他人)、义(帮助他人)、礼(遵守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的儒学核心,这些主要是对国君、君子(贵族和士阶层)提出的希望和要求,背景正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之间或对待小人(黎明百姓)时不仁、不义、不守礼。

王阳明身处盛世,主要问题是“治心”,理学僵化、文人堕落带来的对未来的危机感

明朝中期,虽有内忧外患,但仍属太平盛世。主要问题一是作为儒家主流、科举显学的朱熹理学暴露出僵化、保守、封闭的严重弊端,连带着文人官僚阶层的普遍虚伪堕落,二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动摇了传统观念,淳朴社会风气开始转向利己逐利、贪欲奢靡,“存天理、灭人欲”的高调失去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王阳明心学提出三个核心对策

1.致良知,即自我把握每个人本有的内心道德意识。针对当时很多文人精英丧失良知、被欲望奴役

2.知行合一,就是要将所知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汇合一。针对当时很多文人官僚人格分裂,人前大唱高调,满口仁义道德,人后男盗女娼,无恶不作

3.心即理,人人皆可超凡入圣。只要坚持致良知,知行合一,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针对理学文人对道德评价、文化创造、教书育人的排他性垄断,这时候道学已经变成了“伪道学”,君子、小人已经变成道德标准,被理学门徒常常用它来戴帽子、打棍子。

这三条切中了南宋以来朱子理学的要害和文人官僚体制的弊病,是造就健康人格、健康机制、健康社会的良方,特别是第三条若能打破儒家对思想的禁锢,科学等近现代文明未必不能在中国率先开花结果,其功业不亚于文艺复兴。


但是这却严重威胁了儒家理学垄断利益集团,所以心学一直被视为“邪说”、受到围攻,长期弱势甚至传承断绝,中国失去了摆脱近代落后挨打局面的机会,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新中式生活

王阳明的心学属于儒学的分支,这点是毋容置疑!

关于两者的关系,可以从王阳明从程朱理学开始,到研究佛道、最后又回到儒学谈起!

少年王阳明,天资聪慧,这是我们这等凡夫俗子难以比拟的。

18岁的王阳明在大儒娄谅影响下,学习程朱理学,开始求圣之路(圣人必可学而至),就像:你只要拼命的努力,便可以成功一样!看似励志,实为鸡汤!

王阳明迷上理学,因为朱熹说了“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也是“格物穷理”,后面故事大家都知道,“阳明格竹”,王阳明因此大病一场,连命都差点丢了!

王阳明转到学习佛学、道学,包括他历次奇遇无为道长等等,王阳明后来的心学,里面有些佛老因素,也不足为奇!(历史证明:多学点杂学,还是有用的

王阳明发现佛学、道学不足之后,又转回儒学,不过这次不再是程朱理学,而是孔孟之学。

尤其孟子“性善论”,“人皆可以为尧舜。”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对王阳明后来提出“良知论”影响很大!

既然朱熹学不成了,那就学他对立面陆九龄、陆九渊(二陆)两位吧,二陆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

。王阳明影响很大,后来心学被称为了“陆王心学”。

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不同,王阳明主张从人伦道德去真实生活,也是他一生的坚守和选择!

按题主问题而言,可以从王阳明《重上江西捷音疏》看出他的为人处世准则:

无论是孔子如何规定、孟子如何规定,祖宗法度如何规定,一切都可以打破,只要心安就好!

这一点与孔子以崇尚“周礼”是有很大不同!

也是心学一直被实为异端学说,不断被排斥的重要原因!


敏学

阳明心学和孔子的学说,最大的一点区别在于:孔子的思想中“仁”和“礼”这两个核心概念没有明确的关联,而到了阳明那里,阳明则弥合了“仁”和“礼”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阳明心学的精髓之一。

了解儒家思想的朋友都知道,孔子的思想中,“仁”、“礼”是两个最重要的核心概念。

《论语》一书中,“仁”出现了109次,“礼”出现了74次,算得上超高频词汇。孔子对“仁”的解释有各种不一的内容,“博施济众”、“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处恭,执事敬”、“刚毅木讷”、“恭、宽、信、敏、慧”等等都是他对“仁”这个抽象概念的解释。

然而,在这众多的解释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颜渊的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个回答中,孔子明确的把“仁”和“礼”联系在了一起。

所谓“克己复礼”,不是后世理解的压抑人性的意思,而是要控制、克除个人心中过多的私欲。孔子的意思是讲,一个人,如果能够克除自己内心过多的私欲,那么就达到了“礼”的标准,这样,就实现了“仁”。(孔子时代的“礼”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礼貌的意思,当时的“礼”,是各种道德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秩序和规则的总和)。

孔子紧接着又讲了“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个意思很明显,能不能实现“仁”,是每个人自己就能把握的事情,不需要靠别人的监督、督促,换句话说,也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制度(即“礼”)约束。

这么看起来,不难发现,孔子讲“仁”和“礼”是有关联的,但是具体是什么关联、怎么关联的,孔子没有继续深入,这就为后世的儒家留下了空间和余地。

而阳明的心学,就是用一套非常完善而且精致的理论弥补了这一部分,这就是阳明的心学和孔子思想的区别。

阳明对此部分的解释是用良知呈现完成的。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关键内容。他所谓的良知,就是天理,就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自然法则。这一自然法则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也就是良知人人都有。之所以有些人身上没有体现出来,是被心中过多的私欲蒙蔽了良知。

所以,心学的功夫不是向外求的“格物致知”,而是反求诸己,向内求,反观自我的内心,只要能够克除内心过多的私欲,良知就能够自然呈现,这就是“致良知”。

对照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一个人,如果能克除内心的私欲,达到了“礼”的标准,天理就可以自然呈现,而这种自然呈现的“天理”,就是“仁”。这就是阳明对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入发展和补充。

当然,儒家思想也有不同的流派,各个流派对这一内容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在当时理学僵化的社会背景下,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繁星国学

孔子提倡的儒学是“礼”和“德”。礼,并非礼节,而是周礼,周礼并不仅仅是礼仪,算是最高的行为标尺。《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只有《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

但是,孔子对于“礼”的理念,是建立在“纯德政”之上的。也就是说,按照孔子的思维,只要把应该让众人知道的东西告诉给众人,众人自动照着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说,他的思维是过于理想化的,是抛除人欲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为”仁,为了达到所谓“仁治”的境界,遵守法律,从我做起。颜回的意思是,我那么做,能通悟周礼达到“仁”的境界吗?孔子说,“礼”并没有不看、不听、不说、不动。“礼”还是活着的、存在着的。——有点宗教那种意思。但孔子不信“怪力乱神”,举头三尺没神明,他举头三尺就是周礼,那玩意顶天了。颜回说,行,那我就跟着您信这玩意了。

孔子本身不是“法家”,但是他给了法家启蒙性的思想。荀子,韩非、李斯,一辈传一辈。

因此,孔子提倡的儒学,不具备反抗精神。也就是说,他的想法是维护统治阶级的。

王阳明的心学,在大体上是跟孔子儒学差不多的。他赞同孔子的德治,却不像孔子一样强硬灌输给其他人,而是让人在实践中体会,凭良心自然会做出选择。但是,由于时代不同,社会认知程度不同,他强调的良知、道德,是建立在已经众所周知的法治的基础上。从这一点上来说,王阳明是占了便宜的。

王阳明的先进之处在于,他肯定了“德”与“人欲”是并存的,“纯德政”是不可能的,“德”包含了“欲”,才是完整的“德”,也就是“心”。“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他知道,“知易行难”,他的心学里,不再强调纯道德,只要心存善念,就是“德”的体现。换句话说,他不要人一上来非得考100分,70分80分90分也行,之后再慢慢进步。他把儒学不可求的那部分的门槛降低了。但是,由于在大范围上已经形成了社会的法律意识,所以我说他是占了便宜的。

打个比方。如果孔子是一盏灯的话,他原来挂在屋子里,挂得很高。王阳明呢,把灯的高度往下调了调,还让灯挂得靠门口更近了些,在不影响屋子里光亮的情况下,又多照亮了门外的一部分地方。


纯钧LHGR


王阳明的心学和孔子的儒学有一定区别,但没有本质性的不同。孔子之儒讲求克己复礼以仁治天下恢复周礼,用高高在上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人的私欲向君子之德看齐。孔子之儒好比天上的白云美则美矣看的见却摸不着。过于高大上的理论本来就脱离现实不太实用。多数人学习后又做不到就要学会伪装自己做的到,这样就产生了非常多的伪君子和假道学先生。

王阳明守仁先生是明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期的领军人物和代表人物。可以说是阳明先生改良了儒家僵化泥古的学风,挽救了儒学。龙场悟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改良自己吐故纳新的里程碑。

王阳明心学理论讲求: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断恶修善是格物。人人都可以通过格物致知做到知行合一,凡夫也可以成圣人。他的理论更加肯定了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强调了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心学理论是一股浊世清流,是注入沉腐儒家的新鲜血液。是哲学上的一次伟大突破,人人通过努力就可能做的到,这一点非常的接地气。在当今世界,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首先要学习实践王阳明心学理论。格物致知从自己做起,这才是复兴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



搜神游记

首先要明白,儒学不只是指孔子的学说思想,孔子“述而不作”,这是他最大的问题,他充其量就是周公的粉丝,当然他是一个好学生,学业非常扎实。他另外一个短板是过份尊周,所以失去了很多灵动性,从他对老子学说的接纳和运用就可以看出他的边界。这一点他比不上儒家的杰出代表荀子。所以荀子能教出两个一统天下的好学生。荀子兼容百家,但他也属于儒家代表。他的思想比孟子还要前卫。


当然,我从我理解的角度去描述孔子,并不影响我对孔子的敬仰和崇拜,我只是遵循他的教导去思考为什么而已。


王阳明心学中心轴是禅,动态中保持宁静。他兼通道家、佛家、儒家的主流运用,兼容百家思想,去糟粕取精华。阳明心学是非常接地气的。他强调的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就是一个理论整合者+实践者=思想家。

欢迎交流!评论了我必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