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物效果不好,還是醫生醫術不好?為什麼血壓降不下來?

高血壓病人往往因不耐煩吃好幾種藥,血壓老是控制差。現在,最新制藥趨勢將讓病人更方便。

蔡小姐的母親前陣子血壓飆到160/90mmHg(毫米汞柱),吃了醫生開的藥,一個月後血壓仍舊居高不下,媽媽抱怨,「西藥無效,乾脆停掉算了。」蔡小姐也納悶,究竟是藥物效果不好,還是醫生醫術不好?否則像高血壓這麼普遍的病,為何媽媽的血壓偏偏降不下來?

是藥物效果不好,還是醫生醫術不好?為什麼血壓降不下來?

圖片編碼:P12097

但大多數的醫生卻以為病人血壓已經獲得控制。一項針對全球17個國家,名為「CloseTheGap」的研究發現,在1259位接受調查的醫生裡,有71%認為他的病人已經達到血壓目標值。顯示醫生在對高血壓控制的認知上和實際控制率確實有落差。

是藥物效果不好,還是醫生醫術不好?為什麼血壓降不下來?

圖片編碼:P12104

要有效控制血壓,除了經常需合併使用多種降壓劑,且需要時間調整劑量,為達到理想血壓值,病人常需2~4種降血壓藥物,「我有病人曾經吃到8種藥,才把血壓控制下來。」

但病人可不見得有耐心換藥、調劑量。「CloseTheGap」調查請醫生們分析病人無法達到理想血壓目標值的原因,發現有4大障礙,使得多數病人血壓控制不理想:

1、病人不按規定服藥

2、病人未接受嚴格的監控、追蹤(回診間隔時間太長)

3、病人無法忍受提高劑量帶來的副作用

4、太過複雜的藥物劑量調整方式

針對這些障礙,醫護人員應該多花些時間給予病人高血壓相關知識,告訴病人高血壓是需終身服藥控制的慢性病,確實遵照醫生指示用藥,定期回報血壓狀況,控制好才能預防多重器官傷害合併症。雙效合一,複方高血壓藥物。

目前高血壓第一線藥物依作用原理大致可分為利尿劑(Diuretic)、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channelblocker)、-受體拮抗劑(Beta-blocker)、血管張力素轉換抑制劑(ACEinhibitors)、以及血管張力素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Ⅱreceptorblocker)四大類。醫生會依據病人病情複雜度與特殊適應症,選擇不同藥物組合。

JNC7也建議,當病患血壓高於理想血壓值20/10mmHg,需並用兩種藥物時,其中一種應該是利尿劑。

雖說常需吃多種藥才能有效降血壓,但對病人來說,吞那麼多顆藥,還常一顆、半顆的換劑量,總是討厭。為了解決這種困擾,已有藥廠研發將兩種不同作用原理藥物合併成一錠的複方藥丸問世。

例如,將利尿劑加血管張力素受體拮抗劑(商品名CoAprovel)、鈣離子阻斷劑加史塔汀類降膽固醇藥物(商品名Caduet)、血管張力素轉換抑制劑加史塔汀、血管張力素轉換抑制劑加鈣離子阻斷劑(後兩種臺灣尚未進口)等。

2顆藥併成1顆吃,會不會影響藥效?「不會,而且可以增加病人服藥遵從性,」像CoAprovel適用於糖尿病、糖尿病合併腎病變的高血壓患者。

腎臟病變是高血壓病人常見的合併症之一,今年世界心臟醫學會發表的一份研究指出,高血壓病人在使用利尿劑合併血管張力素受體拮抗劑藥物之後,病患腎臟功能改善,其中更有3成病人的微量蛋白尿(腎臟功能指標)恢復到原來狀況。

是藥物效果不好,還是醫生醫術不好?為什麼血壓降不下來?

圖片編碼:P12102

另一份刊登在《歐洲心臟期刊》的研究顯示,冠狀動脈心臟病病人使用血管張力素轉換抑制劑加史塔汀複方藥物,比起兩者單獨分開服用的病人,心血管復發機率小。

別以為血壓高一點點沒關係,許多研究都證實,當收縮壓每下降2mmHg,就可降低7%心血管死亡率與10%的腦血管死亡率。唯有把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裡,才能避免高血壓變成「無聲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