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國星”超200顆 我國空間信息產業前景可期

太空中的“中國星”越來越多,據統計在軌衛星已超200顆,我國的衛星應用產業、空間信息產業也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

太空“中國星”超200顆 我國空間信息產業前景可期

在不久前舉辦的首屆中國航天大會上,“衛星應用與國際合作”論壇頗受關注。目前我國在軌衛星已超過200顆,今年又將迎來航天發射的密集期,高分五號、高分六號、多顆北斗衛星等將陸續升空,太空中的“中國星”將越來越多。由此,我國衛星應用產業的發展也格外引人矚目。

近年來,我國衛星應用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以通信、導航、遙感觀測為主的應用衛星體系,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據統計,我國衛星應用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年均增長率超過20%,空間信息正加快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融合,成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

以遙感衛星應用為例,高分專項(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工程)的實施大幅提升了國產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的自給能力。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數據分發量累計超過1000萬景,高分專項部署了20餘個行業應用示範系統建設,設立了30個省級數據與應用中心。遙感衛星在災害天氣和氣候變化預測預報、水資源評價與管理、災害風險預警預報、城市精細化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高分專項甚至在精準扶貧方面也能大顯身手,根據遙感數據,扶貧地區經濟作物種植、易地搬遷等情況往往能一目瞭然。

儘管如此,由於我國衛星應用發展起步晚、規模小,整體產業化發展水平還不高,還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戰略帶動作用。如基於北斗系統的自主導航產品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衛星遙感應用也以滿足公益需求為主。在管理體制上則較為分散,不易形成合力,存在產業標準化進程滯後、產業資源統籌協調難、空間基礎設施及數據資源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反觀美國等航天強國,衛星應用收入佔了整個產業的重頭,是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我國已提出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未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衛星應用產業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十三五”期間將成為衛星應用產業發展的關鍵階段。近年來,我國已發佈包括《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關於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等在內的多項相關規劃,各地也制定了當地的衛星產業扶持政策,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衛星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要進一步推動衛星應用產業發展,除了健全完善政策體系、制定關鍵技術標準、應用服務標準和構建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之外,還要堅持創新發展,通過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航天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應支持各類企業在衛星應用產業、數據服務業等領域的商業模式創新,扶持打造一批技術過硬、市場潛力巨大、產業帶動性強的衛星應用龍頭企業,提升衛星應用產業競爭力。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衛星應用產業快速發展的“風口期”,也要保持產業的健康發展,不能一哄而上、無序發展。為此,相關部門、地方都應加強規劃與監管。只有這樣,才能讓太空中的那些“中國星”更加閃亮。

原題:我國在軌衛星已超過200顆 衛星產業前景更廣

文/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