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徐來:找準科學謠言三大來源 用這些方法破謠

果殼網徐來:找準科學謠言三大來源 用這些方法破謠

徐來 果殼網總編

以下為第三期“金字節獎科技報道沙龍”上,嘉賓徐來所做的分享:

基於這樣一個證據,我們看微博上大家討論的是什麼樣的狀況呢?其實都跟這兩個證據不匹配,大家都在利用自己的情緒說話,而不是利用自己的證據說話。我們該怎麼處理這些證據?所以下面我要跟大家討論一下我們該如何面對科學謠言,處理的方法有哪些,面臨的困境又有哪些。

在接受採訪過程中我會繞開一些東西。比如說在新媒介條件下,在社交平臺或者社交媒體這樣一個條件下,謠言是否增加了?我想很多人會希望從一線的討論者那邊得出謠言增加了的這樣一個結論。但是實際上是得不到這個結論的,我始終認為謠言本身一直存在,改變的只是信息傳遞的速度,謠言傳播的這種速度增加了,整體數量並沒有增加。

新媒介條件下,帶來的另外一層就是闢謠內容的傳播速度增加了,我並不擔心所謂的“謠言已經在路上闢謠還在穿鞋”這個話,這個話的討論沒有意義,唯一值得討論的是如何通過增加信息流速來改變一切。所以在我看來真正造成問題的並不是矇昧、傳謠,

真正造成問題的是因為信息流動的阻礙

01 故意造謠

首先是故意造謠的一個問題。其實有很多謠言是故意製造出來的,比如說:在二號線北京站那一站,以前地鐵裡有人賣報紙,說“國家一級演員劉德華在香港中環被槍殺”,這特別有意思,“國家一級演員”特別有意思,現在沒有這個報紙了,不弄這個了。大家會製造名人死亡的一些謠言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我開始以為這樣吸引注意力的方式是純粹好玩,甚至就像一個描述當中說的,就是要引起大家關注。

大家都喜歡聽那些負面消息,都願意關注那些哪出事了誰死了的事,負面信息更容易傳遞!當我說門口有一個香蕉樹和門口有人被打死了的時候,你一定會關注門口有人被打死了。

利用這樣的方式會有很多人制造謠言,吸引各式各樣的注意力。但是在我們的輿論場當中或者跟媒體工作有關的輿論場當中,普通的這種名人死亡謠言不是特別大的事,不會被作為非常重要的媒體工作來做。但是有一樣卻會被作為重要的媒體工作,那就是商業謠言。這可能是大家工作當中不會注意到的一個東西,也是會在公眾當中引起非常非常大爭議的話題。實際上在背後就可以看到會有看不見的手,甚至在有一些案例當中,我們有可能會抓到看不見的手。

這當中最經典的一個案例,就是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發生的一個案例,大家可以非常開心地討論它,就是因為這個案例最後進入審判環節還有一個判決結果——寶潔公司商標案。

寶潔公司原來的logo是圓形的一個老人的側臉的logo,但是現在的寶潔logo是PNG。換整體包裝對於商業公司來說是非常大的事情,寶潔公司為什麼做這個事情?上世紀80年代,美國消費者被告知寶潔公司是“為一家魔鬼服務的公司”,logo上的老人臉是魔鬼,鬍子形狀有一些星星這些都是魔鬼的象徵。然後美國消費者就真的信了這個話了,大量憤怒的消費者打電話到寶潔公司投訴這件事,寶潔產品因此銷量急劇下跌。

寶潔開始調查這個事,最後發現這是寶潔公司在某一個地區的直接競爭對手乾的,這個競爭對手在中國也有,也進入了中國市場的公司向直銷經理發佈謠言,這就對寶潔在商業上產生了巨大打擊。最後寶潔不得不換了logo洗脫自己。官司也打到了2002年,判賠一億多美金。大家可以想像寶潔公司換logo的事顯然不是用一億多美金所能衡量的,這是一個給商業競爭對手施以巨大打擊的一個案例。

這個案例是在美國的,那在中國有沒有呢?大家有可能聽說過某奶粉“雌性激素超標”事件,那應該是06年07年的事。當時所有城市的父母帶小孩去檢查身體,多地也出現了兩歲以內的小孩發育了這樣的情況。

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比如果殼網處理過的謠言:有功能飲料曾經被指,內含國家二類管制藥物安鈉咖。其實安鈉咖不是一種藥物而是兩種藥品的混合物,而且這當中確實有國家管制藥物,但是隻是其中的一種成分是國家管制的,是什麼呢?咖啡因,咖啡因是國家管制藥物。而在這一則謠言當中沒有說咖啡因,因為說咖啡沒有人信他,他描述成混合物安鈉咖,然後說這個飲料是有這樣的問題。

還有一個很著名案例,每一個人都聽說過“一條禍國殃民的魚”這是一個關於食用油品牌的謠言,也是大家可以搜到的關於轉基因的問題。從這兩個事我們大概可以知道這背後都有看不見的手。我們在日常報道當中是否會發現這樣的蛛絲馬跡,一旦發現蛛絲馬跡後如何處理這樣事情呢?這是大家在後續工作當中可能會碰到的問題。

02 Lost in Translation

第二個是Lost in Translation,我最早的一版PPT本來是有一個海報的,但是轉譯的過程當中會加入很多自己的東西並且加入轉譯會導致誤讀。轉譯是有語言之間的轉譯還有學術之間的轉譯

。這是我一直都拿來說事的一個照片,這是當時美軍在伊拉克時候的一張照片。

當中這一部分是照片原樣,兩側截取了照片部分給出的。只要對這個照片進行適當裁減我可以操縱看這張照片人的情緒。那麼在這個轉譯過程當中我們如何處理這張照片,我們自己的判斷會體現在這裡。之後就會導致一個可能跟原來狀態完全無關的東西。

比如說這一條新聞,這條新聞曾經鬧得很大,但是時間過的比較久了,大家可能都忘記了。

當時有人拿這件事過來跟袁隆平培育的水稻比,這條新聞當時鬧得很大,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它受到了神秘的東方主義的影響,東方神秘力量的影響。東方人更加傾向於認為那些沒有經過複雜加工的東西,更加原始的東西是更好的。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這樣一種想法的影響,所以說我們會天然的認為通過那些原始的神秘力量,可能可以達到某種我們需要的要求和目的。

這一條新聞出現的狀態,滿足了這樣的需求,它說產品沒有使用任何的化工產品,也沒有使用雜交育種方式來做。我們施以人力用傳統方法用古法可以做到這一步的。但是實際上這篇新聞在轉譯過程當中丟失了很多東西。比如說這個邦有一個協會,專門是做水稻的協會,這條新聞最早是出現在協會網站上的,協會網站非常非常清楚的描述了它所使用的種子是一種雜交種子,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應該是“拜耳”的雜交水稻種子(Arize6444)而不是當地原始種。

第二個,在這個報道的後面就提到了農民始終沒有得到這個邦政府為他提供產量證明,而且他在譴責這個邦不給他這樣一個證明,為什麼呢?這裡有涉及到農業知識,某一種種子單產達到什麼水平是有嚴格過程的,而且做多少植物才開始要被放在嚴格監管當中,從整個種植到最後收割脫粒是有明確計算流程的。

這個實驗當中,農民自己種完莊稼以後自己過了一下鎊,在沒有任何第三方監督情況下,自己說自己達到了這樣一個水平,而且這個水平不是真的種了一公頃土地得出這個結論,而是種更小的土地,用更小土地乘係數,這就是記錄為什麼沒有得到認可的原因。

而其實在我們處理報道的時候,是不能簡單去把這個編譯下來就能解決問題的,編譯過程當中編譯者都沒有能夠準確複述原報道情況,連是否是雜交水稻這件事都弄錯了。

最近發表的一組論文,大家應該可以注意到這個爭議了,這個論文的主旨是說你吃脂肪吃得多有可能反而對健康有利的一個論文。這個研究做得很充分,有人說他打營養學家的臉,一堆營養學家開始出來說話了,說看清楚到底誰打誰的臉。

這個研究有一個非常大的樣本量,應該有1.5萬人樣本量。按照一般理解,我們會覺得樣本量這麼大一定是件好事,可問題恰恰在這一點,在營養學家的範疇當中,這樣的大樣本量可能是不少的東西,樣本量越大意味著條件越複雜,需要對每一個條件監控才能得出這個數據跟數據之間的比較。

比如說在這項研究所做的總結當中,有一個組別脂肪攝入非常非常少,在總攝入情況當中,主要營養元素就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這三樣。數據顯示的碳水化合物攝入中位數達到77%,也就是說這個組別幾乎全都是吃主食的,而蛋白質和脂肪攝入加在一起都只有23%,這個數值是低於正常營養攝入要求的。

也就是說這個組別是一個明顯的營養不良的組別,這個營養不良的組別產生的數據會對整體數據產生非常大汙染。當它被作為實驗拋出來給營養學家作為一個研究方向來參考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的問題,這時候沒有問題的是一個實驗或者是一組數據。

但是當這樣一組數據直接拋向公眾,而且是以“柳葉刀打營養學家臉”這樣的標題拋給公眾,給公眾造成的錯誤認知是非常嚴重的,它實際上就製造了謠言,這是一個轉譯過程當中出現的謠言。

03 錯誤的類比

果殼網徐來:找準科學謠言三大來源 用這些方法破謠

最後是錯誤的類比,中國人愛幹這種事,取象比類,這是神秘的東方力量的一部分。這類問題在健康食品類新聞當中特別容易出現,容易被理解並傷害準確度的描述。這裡我放了一個奇怪的插圖,這個插圖表現的東西其實跟前面有關聯,只是說在學術轉譯上面,媒介對學術轉譯上會出現很多問題。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容易理解,但是傷害了準確度的這樣一個類比來解釋某一項研究,從而帶來這樣一個錯誤。

這裡我本來想說 “烤雞腿等於吃60只香菸”這個對比是不對的,烤雞腿是在燒烤當中出現有害物質附著在燒烤食品表面,我們如果吃的話會帶來問題。但是很簡單,如果說只是去比較苯並芘的話,一隻雞腿跟60只煙苯並芘很難比較的,香菸產生物質源不只是苯並芘,當然雞腿也不一樣,這個比較是本來就不對的。

但是當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討論控煙問題的時候,經常有人拿出這樣的話來為自己做辯護,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討論。那麼在真正的謠言當中,完成純造謠當中類似情況也存在。

它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用簡單類比的方式去描述的,這個紫菜撕不破,這個方式類比塑料袋,看起來很像,是不是就是這樣做的?其實那個號發了很多類似的東西,比如說柑橘掉色,柑橘正常有色素是很正常的,植物當然有色素。擦一擦掉色了說這個橘子是染的,用自己簡單比較方式來產生結論。

還有一個謠言,就是當年河南的一家報紙做過的非常著名的報道,就說麵條當中被添加塑化劑,因為這個麵條可以被點燃的。這是當時非常著名的謠言,這是因為媒體不瞭解食品行業產生的謠言,大家在自己日常工作過程當中是要避免這種簡單的類比。

當我們面對各式各樣信息的時候我們如何來拆分這樣的謠言,果殼網之前有把我們所做的謠言粉碎機那麼多年的內容,做了一個數據庫產品叫做“流言百科”,裡面收集了很多不知道真的還是假的說法。其中有很多是真的,所以我們沒有說這個產品是謠言還是如何,我們說的是“流言”需要我們驗證。所以當我們面對流言的時候我們如何對它進行拆分?

  • 首先要搜索相關信息

這一點需要我們使用到外語工具。中文互聯網由於受某種原因受信息汙染程度會非常嚴重。信息簡單複製,大家都在不停簡單複製各式各樣信息,傳抄各式各樣信息。又因為我們通常會通過搜索工具去核實這些信息,當我們用搜索工具核實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由於搜索權重設置機制,導致我們看到大量的都是簡單複製出來的信息,並且我們錯以為這些信息是對的。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用中文搜索工具去驗證這些信息,我們需要使用到外文信息去進行搜索。

或者說如果我們有一些信息不是外文線索的信息,而是純粹是一箇中國信息,我們可以去找一些相對來說靠譜的信源。至於什麼是相對靠譜信源,大家可能自己心裡面各自有自己的一個不設防的信源的清單。不同的人在不同人眼裡信源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我們家老太太就認為央視信源就是靠譜的信源,包括說新聞聯播會是一個靠譜信源,這是老一代人願意信的東西,甚至我們發現有一些謠言傳播時候利用老年人的特點。

比如說讓我又好奇又好笑的一個謠言是我之前注意到的,有一天我看到一個信息說“農業部說轉基因就是有害的”配了一個央視的《新聞聯播》一個截圖,我說這不可能啊農業部怎麼可能說這個話,打死我也不信。然後看了一下正文,行文的樣子你是分辨不出來信源在哪裡的,然後看《新聞聯播》圖,把我鼻子氣歪了,圖非常模糊,但是依稀可見前面三個字是“衛生部”,衛生部改衛計委都多少年了?這個截圖大家可以想像是什麼年代的截圖,就打著“衛生部”這樣一個描述來套在農業部的頭上非常可怕,所以說信源還是需要分辨。

  • 然後分辨信息

我們要對這個信息做一個大致評價,如果某一個信息讓你感覺恐懼,那你得冷靜一下,因為傳播工作在很大的情況下是渲染工作,這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是有害的,我們需要儘可能的定期對受眾情緒操縱。但是我們看到普通互聯網信息的時候,或者乃至於自媒體信息的時候,他們是在自覺不自覺的使用這種情緒操縱的工具,我們每個人可能成為情緒操縱的一個受害者,包括我自己。

今天早晨說的那個新聞,當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我很憤怒,我的情緒被帶動起來了,這時候我需要冷靜一下分辨信源來源才會覺得這個新聞可能存在問題,之後我跟相關專家做溝通的時候才發現這裡面有若干疑點。當我們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第一反應感到恐懼感到驚訝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需要冷靜一下,不要帶著這樣一個驚訝情緒和恐懼的情緒去做自己的工作。

  • 最後是形成的方法論

我們需要一定方法論幫助自己擺脫錯誤觀點,包括擺脫成見,包括擺脫一些套路來幫助自己去更好的分辨一些信息。

04 方法論

這裡介紹一下我們自己的方法,我們面對流言時候的流程。有很多人會給我們投遞不同說法希望得到幫助來對它進行拆解和分辨。我們的大概工作流程會按照這樣一個方法來做。

  • 首先是拆解和對應

我們會看一個謠言包含哪些方面,那麼這些方面是否可以單獨成為知識點拆解和對應到具體知識點。比如說我們會處理很多食物相剋的謠言,這是一個媒體舊案。有一年我印象是山東泰安出現過一個事件,當時是泰安兩名女大學生在當地一家必勝客餐廳吃飯,在吃飯的過程當中其中一個人在餐廳猝死。然後死者家屬開始回溯點餐食物,人死肯定跟餐廳有問題,回溯的時候發現有海鮮披薩和檸檬水,當時就引起了一個著名的謠言,就是海鮮和維生素C不能一起吃,因為維生素C有還原能力,可以把海鮮當中的砷還原出來,有機砷變成無機砷變成砒霜會致死,當時有個網媒還做了報道。

但是這個謠言裡就會涉及到很多問題,首先這個反應有沒有可能會發生?其次這個無機砷對於人體傷害究竟有多大?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我們討論的時候,需要把這兩個問題,把這一個謠言拆解成兩個問題分別來進行解釋。首先是會不會發生這樣的反應,結果發現人體內不會發生反應。即便我允許它反應,那麼砒霜的量要達到多少才能夠致死,這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需要分開討論。

  • 查閱文獻

  • 實驗

然後我們有可能會去做一些實驗,然後通過一些簡單的實驗來對這個操作後果進行描述。媒體經常做這樣的實驗,因為有時候媒體發稿或者其他原因,試驗不充分,或者實驗過程當中不考慮控制因素,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比如說有一年出現這樣一個謠言,就是西瓜為什麼甜?西瓜之所以那麼甜是因為瓜農或者西瓜銷售者往西瓜裡打了甜味劑所以你會覺得那麼甜。做這樣謠言大家第一反應是我去試試看打進去什麼樣子,能不能吃得出來,能不能打得進去,能做到這一步其實是基本東西,很多媒體都做了這樣實驗我們也做了。

而且這個實驗的基本思路都是一樣的,我通過染色的方式打有顏色的水進去,然後看擴散情況,究竟擴散什麼程度,最後發現因為內部壓力的問題,能打進去量也是非常低的。很多媒體覺得把實驗做到這一步就可以了就能夠說明問題了,但其實這個案例當中“給西瓜打針”案例當中,光做到針很難打進西瓜去這一步說服力不足啊,因為讀者會歷屆很難打進去並不能證明沒有人這麼打,可能還會有人這麼打,或者用其它方式會去打。

所以說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跟前兩天一個情況有關係。馬未都家裡的西瓜可以保存400天,為什麼?因為這個西瓜表面沒有任何傷痕,表皮起到了保護作用可以保存很久,但是打針這樣行為會破壞保護層,一定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我們知道夏天西瓜堆在露天擺放那麼賣,打針的針管不是無菌的,會對西瓜會造成非常嚴重傷害,所以我們做這個試驗沒有禁止打針,我們把西瓜在室溫情況下靜止48小時才發稿,當西瓜切開後其實可以聞到明顯腐敗味道,這才是真正說明問題的一個方式。

一個西瓜銷售者不可能只把西瓜放48小時一定會放更久,而這個做法一定會給他帶來傷害,給銷售帶來傷害沒有人這麼做,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做到這一步才真正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所以這是實驗過程當中可能有時候不那麼著急,需要有更完備的證據來考慮。

  • 核查

這個是大家在日常工作當中可能碰到的問題,就是有一些東西可能還需要相關專家的進一步核對才能夠更加準確的對它進行描述,或者說需要一些交叉驗證避免一些作者在寫稿的時候沒有考慮特別完備可能帶來的問題。

05 破謠流程需知

  • 學科區分

這裡面還會有大量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大家自己所學的專業,可能跟自己工作領域跟科學領域不太相關。那麼有可能需要注意的第一個是學科區分,我發現我們的媒體同行在做一些稿件時往往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判斷某一個證據或者某一個線索,通過自己的理解判斷這些證據或線索究竟對應什麼樣的科學學科。

有時候我們確實很容易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問題,當我們找物理學時候我們找物理專家,有可能找研究量子論去分析光學問題,或者說分析一個熱力學問題,這個學科差得很遠,這個專家不一定能夠非常好解決你的問題,所以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儘可能找一些接近這個領域專家去討論。

  • 不要迷信老專家

這是大家容易犯的一個錯。有些老專家未必有時間去應付你的提問,有的時候他的回答或者給的觀點可能是相對草率的。哪怕我們問這個領域具體專家,這個專那麼夠是需要有時間,你需要留給他時間做功課的,這是我們媒體家在特別前沿問題上,如果不是做這一塊的,或者對這一塊關注不是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說給專家留下時間不太夠,或者把採訪專家事情放在最後做,留給專家時間根本就不夠。

要知道不是每一個科學家都擅長跟媒體打交道,他們有可能不知道怎麼跟媒體說不,所以只是勉強接受你的採訪。

  • 所有的內容都已經研究過了

理論上來講所有內容都已經研究過了,但是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置信水平,當我們說一個期刊置信度有多高的時候,我們經常說影響因子,但是如果你不瞭解這個領域你很容易被影響因子誤導。影響因子並不是直接說這個期刊有多麼好,不是這樣的。影響因子說這個期刊上所發表那些論文被引用的概率有多高。討論的是相關論文被引用的數量。

那麼在同一個學科當中,可能會存在這樣一個情況,就是影響因子越高期刊本身越權威,即使這樣也需要討論,因為比如說我們現在去看科學史上影響因子最高那些論文是幹什麼的?不是做結論的,是做方法的,發明了一種研究方法。所以說後面這種方法被大量使用,所以大家都去引用它所以導致影響因子高,但是這個跟論文做出什麼結論科學結論有多重要,這個可能是無關的,這個是大家容易犯錯的一點。

  • 論文置信度

還有不同學科當中,因為學科本身差異,各學科當中影響因子會出現落差。比如說有一個落差,比如說生物學會很容易出現高影響因子的雜誌,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領域很大投入非常高,就是大量資金投入到這個領域當中,大量人在做這個領域當中相關研究,所以說出的論文多,出的的論文多總引用數就多。

我們講二八定律一定會集中某一些論文當中,有些論文沒有人引用或者很少人引用,但是有些論文大量被引用,一定勢必導致發表那些論文刊物,他的影響因子變得非常非常高。這是生物學很熱門領域!

反過來那些不熱門領域投入資金量很少,做的研究也沒有多少人在做,平均引用率可能差不多,但是很少會出現這種引用大量集中到一篇論文的情況,因為本身可分配引用數據不多,所以導致這個領域期刊影響因子很低。

我們會發現在有一些期刊我們經常開玩笑,有一些期刊生物領域當中二流期刊影響因子放在另外一個當中是頂級期刊,這是最牛逼的期刊影響因子並不高,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不要被某一篇期刊影響因子所欺騙,總體而言有大體的置信度的判斷。

整體來講,中文文獻的整體水平和質量是要差於英文文獻的,這是一個很奇怪而且可能會讓一些人覺得憤憤不平的情況,但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

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些,謝謝大家!

金字節獎:尋找中國最佳科技報道

何伊凡,今今樂道讀書會創始合夥人

季 藝,《人物》副主編

靳繼磊,獵雲網創始人

李志剛,新經濟100人創始人

劉成城,36氪創始人

駱軼航,PingWest品玩創始人

林 軍,雷鋒網創始人

闌 夕,逐鹿網創始人

馬 克,《財經》雜誌副主編

牛文文,創業黑馬創始人

屈運栩,財新網主編(商業)

王 波,《博客天下》主編

謝靈寧,界面合夥人

姚名揚,金字節發起人

張 鵬,極客公園創始人

曾 鳴,《智族GQ》報道總監

趙 添,今日頭條高級副總裁

祝佳音,觸樂網創始人

(排名不分先後,以姓名首字母為序)

金字節科技報道獎分為月度獎項和年度獎項。月度獎項面向上月發佈的優質科技內容,評選流程分為自由提名、評委評審兩個階段(行業自由提名作品,評委團從中票選得出獲獎作品)。

目前,金字節已舉辦十三期月度評選和第一屆年度頒獎典禮,獲獎作品既有來自《財經》雜誌、《智族GQ》、《財新週刊》、36氪等媒體的深度稿件,也有獨立創作者的優秀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