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他们对拼刺刀,难道是没有子弹吗?

篮球先动的手

爆发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军民与日本法西斯之间的一场全面战争,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民抛洒生命和热血,为抵御日本人的侵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军队为什么会互相拼刺刀呢?这主要是和当时中日两国的军事装备以及战场情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1、落后的军事装备,导致一战时的对拼刺刀即“白刃战”,在中国战场上仍有市场。

二战期间的中国战场与西方战场有很大的不同。

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飞机、坦克、大炮、机枪和冲锋枪已经被广泛的投入到了战场进行使用,这意味着步兵已经不再是夺取敌军阵地的主要力量。

但是在亚洲战场上,坦克、飞机、自动武器的使用则远没有欧洲战场那么广泛。

当时的中日两国在战场上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都是以步兵为主,而且装备的几乎都是老式的手拉栓动式步枪。比如日本军队使用的就是三八式步枪(三八大盖),而国军使用的则是八八式步枪(汉阳造)。


这两种步枪,都是手拉栓动式步枪,开枪换弹速度并不快,这就意味着中日两国在两军交锋时火力密度并不是很高。

因此在两军中的某一方进行冲锋准备进行白刃战的时候,另一方往往无法及时换弹,而导致战场火力出现空挡。

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及时组织军队进行白刃战对攻,往往就很容易被敌军以优势兵力突然冲破战场上的某一个点,动摇阵线继而导致全线溃败,这就是为什么在中日两军对战的时候,一旦出现某一方发动白刃战时,另一方必须立即组织部队以白刃迎敌的主要原因。


2、匮乏的物资补给,使得中日军队都无法像欧洲战场那样挥霍弹药,只能靠白刃战进行弥补。

二战时期的中国战场,由于中国国土大面积沦丧以及日军队在中国后方持续的轰炸,使得中国军队的物资补给十分的艰难。

在战争后期,甚至有的部队连正常的枪支弹药供给都跟不上,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八路军内部,也同样出现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很多部队的枪支膛线都磨光了,还在继续使用,此外还有更多的军队连枪都没有,只能拿着大刀长矛上阵。

由于补给困难的原因,导致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根本就无法得到足够的弹药补充,很多士兵往往就只有枪膛里装填的几发子弹,打完了就必须要冲锋,不然就会被日军压制住,从而导致全军覆灭。

因此在很多时候,一旦中日军队交战,中国军队往往在子弹打完之前,就要发动全面冲锋,使用人海战术来突破敌军阵线,利用白刃格斗这种惨烈的战斗方式“以命还命”来为己方争取渺茫的胜利机会。


二战中的中国战场上,经常出现中日两军的拼刺刀白刃战,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军队善于打白刃战,事实上中国军队在白刃战的时候,经常会因为士兵素质不如日军而吃大亏。但是没办法,因为当时窘困的中国军民只有这一种相对有效的战术来迎击日军的疯狂进攻。

在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里,中国人抛头颅、洒热血真的不只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也正是因为当时的全体中国军民的慷慨赴死,才保存住了中华民族的最后一口元气,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有书君写到这里,真的很激动,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引用一段网络上的歌词来给此次回答做一个结尾“我~~慷慨赴死~~义气冲天~~~~此去泉台~~~~。”中华民族精神永生不死。


有书共读

拼刺刀这种战术主要是在一战以前被运用的比较广泛,因为当时的西方国家使用的是前装弹的滑膛枪,装弹过程十分繁琐,速度也很慢。

早期落后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导致了刺刀战的兴起。

在早期的热武器交战时,两军先是排队互相“枪毙”,等两军接近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就必须要上刺刀冲锋,使用白刃战来冲垮敌军。

这种战斗方式,到了一战时期还比较流行,因为那个时候的世界各国军队,由于军工技术不发达等原因,大多数还是使用手动步枪甚至单发步枪。

这种步枪换弹速度慢,在换弹的期间,如果敌军突然接近的话,往往会让己方军队在近战时处于劣势,当敌方军队发起刺刀战的时候,我方军队必须要同时以刺刀战对敌,不然就会被密集的敌人用刺刀冲垮防线,造成己方军队溃败。所以这个时候的陆军还比较重视白刃刺刀战的。

比如一战前发生的日俄战争,俄国军队就是在日本的“豕突”战术下,被日本军队用刺刀战冲垮了军队而败北。所以一战、二战期间的日本陆军,由于广泛装备了手动换弹的三八式步枪,因此对于刺刀战非常的重视。并将拼刺刀作为战斗训练的重要科目来进行训练。

日本都是这样,中国军队就更不用说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先进程度还不如日军呢。由于中国军队也是大量装备了手动拉栓的中正式步枪,因此在近战的时候,也必须要上刺刀打白刃战,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避免手动换弹的时候被敌军冲垮队伍。

二战时期,世界各国已经在全面淘汰刺刀战。

当然了,到了二战时期,由于阵地战战术不断的更新,以及坦克、大炮、机枪等先进武器被大量投入使用,步兵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作为战场的主力被投入使用,所以像一战中那样发起大规模步兵集团冲锋的情况不是很多。

而且在冲锋时一般多以班为单位或者采用三三制进行散兵线冲锋,所以像一战时那样的大规模刺刀战基本上就不多了。

而且到了抗战后期,中国军队开始逐渐换装美式连发武器,这个时候就刺刀战的出现概率就更少。理由也很简单,敌军在冲锋的时候,我军可以凭借自动武器的密集火力直接将敌人消灭在进攻的路上,自然也就不需要打什么刺刀战了。

说到底,一个战术的使用,主要还是为战场服务的,在战场上进行白刃格斗对自己有利的时候,自然就会使用白刃战,如果白刃战对自己不利,那还使用什么白刃战?大家又都不是傻子。

当然了,抗日战争有关的电视剧或者电影里倒是会常常放一些白刃战的镜头,这个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抗日战争的艰苦性残酷性,突出剧情的紧张程度。在真实的抗战中,出现白刃战的情况并不是很多。


落下m

99随便语:从士兵的角度,分析二战中国战场上的拼刺刀,什么日本兵有武士道精神不怕死,那都是胡扯,真实的情况是他不得不拼。

第一,说说步枪的构造。

最早的现代步枪,认为是19世纪60年代,德国毛瑟兄弟发明的“旋转式闭锁枪机”后装单发步枪,命名为1871式步枪,也是世界上第一支毛瑟步枪。

“旋转式闭锁枪机”单发步枪,又叫手动步枪。

手动,顾名思义就是需要用手动的方式,完成子弹送入枪膛,当发射之后,再利用手动的方式,将使用过的弹壳退出枪膛,然后再次手动上膛,发射第二发子弹。

手动步枪,一直延续到二次大战结束前,是各国陆军的主要步枪装备。

第二,日本的三八大盖射速有多慢?

其实手动步枪也是有区别的,根据枪机的不同,分为三种,德国毛瑟式,英国李-恩菲尔德式,俄国莫辛-纳甘式,其中前两种为主流。

英国李-恩菲尔德式,枪机特点“旋转和后拉动作同时进行”,简单说,一个动作完成枪机的闭锁,是手动步枪中完成退膛动作最快的。

相比之下,毛瑟式就不行了,发射完第一发子弹后,必须先旋转枪栓,再后拉,才可以完成枪机的退膛和闭锁功能。

日本陆军三八大盖,就是毛瑟式。

原型是毛瑟三十年式步枪,又叫作1897式步枪,枪机是典型的德国毛瑟式。

三八大盖的射速很慢!

据统计,一名熟练士兵,使用三八大盖进行战斗,一分钟内可发射5发子弹。

即,平均打一枪需要12秒钟!

我们都知道,12秒钟时间里一名运动员几乎能跑出100米,即便换作战场环境里,全副武装的士兵,短距离冲刺跑出三五十米,也是轻轻松松。

第三,二战时日军的作战理念。

说二战时的日本兵,有武士道精神,那只是日本人的一种宣传而已,无论谁上到战场上,都怕死,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杀死敌人,就是好方式。

其实,二战时的日本人是个怪胎。

那个时候在欧洲,由于坦克的出现,公认的军事理论中,步枪已经不再追求超远距离射击,战斗方式改为步兵配合坦克,中距离射杀敌人。

所以,欧洲步兵使用的步枪,开始缩短枪管,保持400米有效射程,就足够了。

日军却不是这样的,当欧洲正统的毛瑟步枪,由1.24米缩短到1.1米,日军的三八大盖,却是惊人的1.28米,成为二战期间最长的制式步枪。

日本人的作战理念,也与欧洲是不同的,他们从马奇诺防线受到启发,认为,战斗应当依托于防御工事,应当保持步枪的超远射程,最大限度杀伤敌人。

所以我们看到,日军每到一处,立刻修建碉堡,士兵位于高高的碉堡炮楼上,可以远距离发现接近的敌人,在敌人冲到自己面前之前,将敌人杀死。

实战中,三八大盖经常在800米外,完成精准射击。

如此就很清楚了,日本兵也是怕死的,他们并不愿贴身拼刺刀!

第四,关于我军士兵装备。

二战时,日本兵使用三八大盖,射速慢,弹匣内5发子弹,这样的火力标准,比欧洲战场上的士兵,那是差远了。

然而,中国士兵的装备显然更差。

那时候的国内工业基础差,我国士兵使用的很多是汉阳造,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俗称“老套筒”,虽然也是手动步枪,但比毛瑟步枪差远了,是欧洲早已淘汰的枪型,装弹退弹都很困难,比三八大盖还要慢很多。

除了汉阳造,还有少量中正式,那是在汉阳造88式步枪基础上,使用毛瑟式旋转枪栓,改进的新型汉阳造。

然而,无论是汉阳造还是中正式,步枪长度仅有一米,那是为了节约原料。

相比于日军三八大盖,我国士兵手里的步枪,射程不如对手,射击精度也不如,射速同样不如,如果再加上弹药补充不易,那就是全面落后。

第五,战场环境决定了,必须拼刺刀。

手中武器不如对手,训练水平也不如对手,难道这个仗就不打了吗?

那是保家卫国,当然不能认输投降!

小鬼子的正面战斗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不仅步枪厉害,小股部队就能装备机枪,掷弹筒,火力凶猛,正面与之相持战斗,我国士兵的牺牲太大。

无法相持作战,那就只有冲上去,肉搏!

电影电视上,往往出现一大群士兵,端着枪往前猛冲,但那种情况在现实中不存在,我军士兵也不是傻子,通常运用分散突击动作,运动到距离敌人百米之内,暂时潜伏。

那个时代的一线指挥员,必须要有一样本事。

他必须能通过枪声的变化,判断出,什么时候大部分敌人已经开了一枪,正在枪机复位。

这个时候,一声令下全军冲锋!

命令下达,不管你怕不怕死,所有士兵都必须从隐蔽的地方爬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冲向敌方阵地,然后与之肉搏。

几十米的距离,在战斗中属于转瞬即逝。

面对我军士兵的全员冲锋,难题就丢给了对面的日军指挥官。

假如指挥官无动于衷,很多日军士兵当然有机会开出一枪,造成我军士兵的伤亡,但接下来,他们就完了。

要知道,士兵射击的时候,步枪上是没有加挂刺刀的,因为那会严重影响射击精度。

当日军士兵打完一枪,手忙脚乱上刺刀,我军士兵已经杀到他们眼前!

所以,面对我们士兵的冲锋,日军指挥官只能下达命令,第一步退子弹,第二步上刺刀,第三步从位置较低的战壕内冲出来,摆好姿势,迎接一场刺刀战。

为什么必须首先退子弹?

有人说三八大盖子弹的穿透力强,可能在击穿我军士兵的身体后,击中他们自己人,这是一个理由,但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理由。

军队不是一群无组织的鸭子,军队必须协调一致,保持统一,才最有战斗力。

试想,一群士兵站起来了,有的举枪射击,有的退子弹,有的上刺刀,那就乱了套,等到双方开始白刃战的时候,乱哄哄一片,不用打就输了。

所以,日军指挥官在实战中总结出经验,遇到这种时候,无论士兵枪膛里有没有子弹,都必须同时行动,保持步调的一致。

这就是战斗!这就是战争!

结束语:二战时的中国战场上,我军士兵是受到武器的限制,不得不冲上去拼命,而日本鬼子也不是所谓的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他们是为了战斗目的,不得不与我们拼刺刀。


99随便

春秋时候的“礼仪之战”,不仅不能偷袭,对方逃跑到了50步,还不能再去追击。二战是灭国之战,阴谋诈术很多。在中国战场上,拼刺刀的情况也有很多,多数情况下,是中国一方没有子弹了,被迫冲锋与日军进行的白刃贴身战。

日本是二战中各个主要工业国力实力最弱的一个,他的同盟国德国,不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在煤、铁等主要经济指标上都远远超过日本,更不用说日本的武器质量低劣,92式重机枪经常卡壳。即使日本如此不济,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难以想象,中国军队面对在日本军队这样的二流军队时,常常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抗战,战争在中国的土地基本上就没有停下来过,一直在打仗。清王朝赔出去十几亿两银子,搜刮甚烈,穷中华国力建起来的一点工业基础,在清朝灭亡后的30年间,也被摧残光了。直到武汉抗战时,士兵手中拿着的武器还是清朝时期仿造克虏伯兵工厂“汉阳造”。至于飞机、坦克、舰船等需要国家工业实力和财力才能置办的武器装备,中国军队则是想都不敢想。即使是普通的枪支弹药也做不到应有尽有,打仗都得算着打,阵地打5发,冲锋3发,打完了子弹,就只有拼刺刀一条路了——不然怎么打?

这是当时中国国力贫弱的现实——一颗子弹,在工业落后的中国要价值5枚鸡蛋。训练一个机枪手,训练弹都要5000发。中国士兵打仗,是在用命来换钢铁。

因此,在抗战时,正面战场上,中国和日本军方都是按照8:1的比例来测算中日军队的战斗力的。因此经常一个联队3000人的日本军队,都敢正面与中国军队一个军16000人正面硬刚。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逼迫日本人与中国军队拼刺刀,实际上还是相当有利的,起码不会有士兵还没有见到日本人,就被炸弹给炸死。

(石牌保卫战)

二战最大的白刃战,就发生在中国的三峡石牌。那个午后,整整三个小时,阵地上没有一声枪响,不是在睡午觉,而是双方几万把刺刀在明亮的阳光下闪耀着白光。最终,中国士兵白刃战牺牲了15000人,守住了石牌要塞,堵住了日本陆军西进的通道。

日本陆军在战争相持阶段决胜法宝就是端起刺刀来拼杀,被武士道精神和精良的训练武装的日本士兵,热衷于拼刺刀。他们认为比起热武器的远距离射杀,拼刺刀体现出来的是震慑力和顽强的意志力。

日本士兵也不傻,如果能用火炮解决的战斗,他们也不会无端去拼刺刀,更多时候日本士兵是被中国士兵不要命的打法给逼迫成白刃战的。日本士兵装备的三八式步枪,子弹孔径小,穿透力强,在近战时容易射伤同伴。而且,这种步枪装填速度很慢,弹容量只有5发,一旦打完了,重新装弹,步兵一个冲锋就来到了跟前。这个时候,日本士兵就只能被逼着拼刺刀了。到了战争后期,日本士兵在狂热的武士道精神下,发起的玉碎冲锋,端着刺刀主动拼刺是另外一种情况。

可是即使是拼刺刀,中国农家的孩子普遍营养不良,很多十六七岁的士兵,还没有枪身高,因此一对一的拼刺刀也往往拼不过日本士兵。

所以,8:1的战损比例,经常出现在各个战场上的战报里。我们经常提到的“天炉战法”中,薛岳以14万国军士兵,对阵5万因轻装前进没有了坦克和重炮支援的日本,最终也没有完成全歼的战役目标,只是在自己付出了重大的伤亡后,重创日军。

到了抗战后期,国军士兵开始装备了美援武器,拼刺刀的情形就少见了。

(被击毙的日本士兵)


日本人的战术发展路径受制于资源小国的现实情况,所以他们讲究精确射击,讲究用最少的钢铁来完成战斗。日本人认为冲锋枪都是浪费资源的武器,一直不愿意装备部队。至于他们的坦克,据说重机枪都可以击穿的薄皮坦克,是用铆钉联结的,也就是欺负中国人手中没有重武器。节约的意识进入了日本人的骨髓,以至于日本士兵在1935年的诺门罕战役中,被德军的军事观察员评价为还处在一战中的愚蠢的战术里。

与日本士兵对垒的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士兵,在远距离互相射击,耗光了日本士兵的弹药储备后,日本士兵也会发动决死冲锋,希望拼刺刀。然而工业体系健全的欧美国家,回应的是铺天盖地的钢铁和火药。


工业实力的薄弱,让中国在二战时候承受了大量的伤亡。人民战争虽然让侵略者最终惨败,但是人民也付出了3500万人的伤亡的代价。

如今的中国,工业体系健全,战争潜力比起二战时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中国如今在国际政治中长袖善舞最大的底气所在。


而知而行

拼刺刀也不是没子弹,是因为装备不足!我们看一下美国和日本作战中,就没有拼刺刀的,即使是短兵相接的时候,拼刺刀也很少!美军和日本作战,开始美国兵一看日本兵拼刺刀就慌了,后来美国指挥官发现后,美军人手一把手枪,日本兵冲上来拼刺刀抬手就是一枪。

拼刺刀一般是发生在步兵对步兵尤其是阵地战中!

1、日本兵用的三八大盖步枪,优点是射出;的子弹稳,弹道稳,射程460米,子弹初速度765米/秒;但是缺点是:弹容量只有5发,白刃战的时候容易误伤自己人!子弹一旦用完,装填速度慢!战场上,打完之后,装子弹的功夫对手都冲到眼前了,所以当对方拼刺刀的时候,如果枪里有子弹,开枪固然好。但是一般冲刺都是等对方开枪过后冲锋,此时装弹来不及了,等自己装填好,敌人已经冲到眼前了。此时还不如拼刺刀呢!

你看《亮剑》山崎大队面对八路军冲锋,开始的时候也是不拼刺刀,因为距离长,足够换子弹!但是李云龙往前土工掘进了离它只有30米的时候,再冲锋,日本兵压根来不及换子弹。

日本的三八步枪1.7米,而我国的中正步枪只有1.6米,所以开始的时候我国士兵和日本兵拼刺刀很吃亏,毕竟没人的枪长。后来著名的大刀队为什么让日本兵害怕!得益于以为武术家:李尧臣!李尧臣根据日本的拼杀动作,发明了三个简单的劈杀动作,让日本兵吃了大亏,日本兵不得不用马铁口打造铁围脖。大家可以看《亮剑》里一营营长张大彪就是大刀队里的!

2、美军为何不拼刺刀,美军的装备相当好。美军的步枪有弹夹的,打完之后直接换上一个就可以了,速度快,身上还配备了一把手枪。因为前期美军跟日本人拼刺刀吃了亏,所以人手一把手枪,用于短距离作战,这把枪的杀伤力刚好能打穿人体,但是不会伤到后面的人

后来日本兵冲过来,美国兵直接拔出手枪,距离十米的时候就能干趴日本兵。

3、工业基础,制造子弹需要钢和铜,日本缺呀!美国不缺阿,美国开动工业造子弹跟生产大米似的!日本兵为啥练精准射击,省子弹阿,他打的是比他还穷的中国,装备比他还差!当然不怕了,但是美国工业基础强大,上来就是一梭子子弹,就算一颗打中就行!所以日本兵和美军作战有比较愣,所以很吃亏。

所以,打仗不仅仅打的是勇猛,打的更是智慧、科技、国力!美军单兵装备:

1945年时,美国的兵力:

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

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8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军用汽车的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的规模。

海军装备方面

1941-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而同期的日本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15艘(也有17艘一说)、战列舰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63艘、潜艇126艘

可不是什么规则,这是两家科技、工业实力、国力的基础决定的;为啥现在美国不敢动中国,周边国家也只敢叫叫,一样的,国力和工业实力,中国拥有联合国收录的全工业门类,真要战争打起来,开动生产力,一夜之间造出来几十万两装甲车都没问题

解放军装备,而且我们一直在进步


嘟嘟读读



如果两个人面临生死格斗,一人亮出了刺刀要搏命,而另外一人有手枪,也有刺刀。结局会怎样?

如果你用手枪击毙了对方,对方会死的很怨恨。如果你用刺刀拼刺刀把他拼死了,他无话可说,还很服气。这里就是日本人,崇拜强者。

我接下的话,可能让很多人不适应,会引起骂战,不喜欢的到这里已经可以退出了。

日本人近战是不会开枪的,不然要上军事法庭。别说步枪穿透力强不敢开枪,人家日本军官就没有手枪吗?可人家到死都不会开,甚至这些军官比普通士兵是更喜欢用武士刀来解决战斗。

简单来说,这对于日本人而言,是荣誉问题。如果你能在近身白刃战中击溃他们,他们就很服你。日本人崇拜强者。如果你表现的像一个勇士,他们更加会尊重你。比如东北抗联的杨靖宇,国军的张自忠。

他们把战争升华到了民族荣誉和武士道的高度。且他们一向自认为作为亚洲最优秀的国家,各方面都要做出表率。也就是经济,科技,文化,战斗力,素质,个人修养都要达到领先水平。

我实话实说,日本初期的军队是很有纪律性,过百姓村庄只占领水井,吃行军干粮,与百姓秋毫无犯(这一点可以问河北地带的民间老人)。到了孔庙和老子故里鹿邑,人家都是下马行礼以示尊重的。

后期打到了南京,才开始大规模杀俘。

不过杀俘虏这种事情,在亚洲早就司空见惯了。日本人杀俘虏,我们也杀,且早就习以为常。晚清时期太平天国起义在内的几十年动乱中,国人自相残杀了上亿人。屠城更是司空见惯,哪一个都比南京大屠杀狠多了。

后期日本占领区发生的种种劣迹,更多的是伪军和皇协军所为,也就是汉奸。这些都是自己的国人,可事实上往往是自己人,对自己人尤为狠戾,且不择手段。

我不是偏袒日本人,而是说日本人比我们更残忍。倘若我们自己人屠城灭村顺手擒来的时候,日本人却始终不屠城,那他们成什么了?日本人成圣人了?

与此同时,德国灭绝犹太人,苏联也搞大屠杀。只有美英这种自由民主的国家才不杀俘虏,但他们虐俘。

插一句,无论何等自由发达,民主文明的社会,一旦发生战争,吃亏的都是老百姓,且无一例外!可以看看今日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

且,要知道,日本人对谁都狠,对自己更狠。零式战斗机,玉碎冲锋,这种自杀性袭击,让美国人都畏惧三分。因此日本人是胆气很足的,是敢于近距离格斗的时候,放弃射击,刺刀见红的。

一个日本人能打三四个,那不是开玩笑。单对单,国人白刃战是打不过日本人的。别生气,原因是人家能吃饱饭,我们都是饿着肚子面黄肌瘦。为什么日本人能吃饱饭,我们却要面黄肌瘦?这就是政治问题了,不再敷述。

最后说一句真理,只有当你正视敌人,了解敌人,乃至于尊重敌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的打败敌人。妄自尊大,极端蔑视,那是北朝鲜。


冰道29533263

日军漫画表现拼刺和冲锋(图注)

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他们对拼刺刀。难道是没有子弹吗?

一方面,这个问题问得不准,大概是电影电视看多了得出这种印象。这也可以“理解”:如果鬼子要拼刺,咱却用枪,显得咱胜之不武……其实,在实战中,咱们在能用枪的情况下,是不会和鬼子拼刺的。在残酷的战场上,杀死对方让自己活下来才是“硬道理”,其他都是“浮云”。陈赓麾下有个儒将叫吴效闵,是第20团政治处主任。吴主任曾特别对官兵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枪撂倒几个,再给小鬼子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别和野兽讲规矩。”

反应台儿庄白刃战的油画(图注)

另一方面,对付鬼子拼刺,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刺刀也不是步枪,而是“手枪”。到了要拼刺的时候,往往双方的距离很近了。按照林元帅(请原谅不便打出全名,不过大伙儿应该知道说的是谁)的说法——“30米内刺刀见红”。在这种时候,步枪由于枪身过长,往往来不及瞄准就被对方杀到跟前了。所以,在这种时候,手枪的优势就突出出来了——调转枪口和瞄准容易。而且,手枪射击子弹的初速度不如步枪,打中鬼子后反而不是贯穿伤,不至于伤到自己人,还能留在鬼子身体里,杀伤力更大。

与鬼子打白刃战中,真正不落下风的部队几乎只有西北军的大刀队,其他部队基本不行。在战场上,最讲求实际和效率,咱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与鬼子拼刺,实在要拼,也是“以多打少”。平型关战役就是如此。据老八路王汝林回忆:“拼刺刀时,兄弟们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有个鬼子的队长被我们围住,这家伙举着指挥刀,嘴里哇哇大叫要劈我。我假装进攻,进攻装得很像。他很紧张,注意力都在我这,被侧方我们的战士一刺刀就捅得蹲下了,解决其他鬼子后,捅死了这鬼子官。”

日军《步兵操典》

到了抗战后期,我们自己的拼刺技术上来了,鬼子的老兵少了新兵多了,我军在白刃战中才逐渐占上风,拼刺才成为常见现象。


脑洞大开的历史

侵华日军的回忆录中记载了一段话,我觉得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上面记载八路军作战时不到150米距离之内,八路军无论如何都不会开枪,而开枪之后,八路军便已经冲锋过来。这么断的时间内很难做出快速反应,只要反应稍微慢一点,那么就有可能被刺杀。所以这个时候拼刺刀比射击要实用的多,因为射击运动中的目标难度太大,尤其是用当时的步枪。



并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步枪的穿透力十分大,在这种短距离里开枪,子弹很容易伤到自己人,所以拼刺刀过程中,能少开枪就少开枪。但是如果你有手枪的话问题就解决了,这也是日军不敢同美军拼刺刀的原因,日军跑过去,美军人手一把手枪,一枪一个还不会伤到自己人。而经过几次之后,日军也就不敢同美军玩白刃战了,因为美军子弹是管够的。


而在中国战场上白刃战是经常发生的,原因也就是子弹不够,李云龙所说的五发子弹敢打县城其实也是真实存在的。当时三枪出去没有见肉,那是要被批评的,毕竟当时武器装备主要靠缴获,敌人又对解放区采取了严密的封锁。好多战士都没有发到枪,战前他们在红缨枪上写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缨枪换三八大盖”。

到了1944年之后,国内抗战局面开始逐渐好转,此时国军不少部队开始陆陆续续装备美械,拼刺刀已经是日军的困兽之斗了。这个时候拼刺刀一般是日军走到了末路,在一片万岁声中发动冲锋。在缅甸战场上,中国驻印军曾经包围过日军一个师团,但是却不主动进攻,等到饿的不行的日军来突围,然后在强大火力之下把突围部队给打回去,在这种恐惧中,日军尝到了战争的苦果。


小司马迁论史

有网友问:抗战为什么有那么多拼刺刀的战斗,难道迎战的一方都没有子弹了吗?抗战每次战斗都靠拼刺刀决胜负,其实那只是影视剧带给观众的印象。在整个抗战,刺刀伤连1%都不到。

就是白刃战最频繁的华北游击战,刺刀伤也低于4%,发生在1938年的张鼓峰战役,日苏战争,苏军的刺刀伤为1%,日军刺刀伤更是低于千分之4。其实在抗战的刺刀战远没有影视剧表现的那么夸张。

而且刺刀冲锋的最终目的,也并不是拼刺刀,而是,鼓励士兵进行勇敢的30米-50米距离冲锋,日军也没有什么拼刺刀卸子弹的说法,这在日本任何一本步兵操典上都没有。

日军要求的刺刀冲锋是,机枪从两翼侧射掩护,掷弹筒和迫击炮在正后方炮击支援。步兵一律上刺刀快速奔跑冲上对方阵地,在最后时刻要扔出一排手榴弹和开一排枪,然后才冲进战壕里。

由于,双方主要都是单发栓动步枪,一旦对方冲进30米距离,手榴弹已经扔出来,那么,迎上去拼刺刀是唯一可以阻止住对方的战术,栓动步枪再开枪已经来不及了。

日军打仗从来都不讲究什么武士道精神,这都是地摊文学瞎编的,日军是,能放毒气就放毒气,能下细菌就下细菌,能以多打少,绝不以少打多,可以隐蔽起来阴对手,绝不出来打正面。可以趁对方睡觉,搞夜袭,绝不早晨吃完饭才出来打仗。

在近战,日军也一样开枪,不仅是步枪,机枪掷弹筒迫击炮,在日军冲锋近战的时候都是对目标的后方和侧面全速射击的。日军为了怕伤人,讲究武士道,退子弹?这种谣传也有人相信?讲究武士道,讲究公正原则,还能滥杀无辜妇孺?


深度军事

  1. 日军为什么拼刺刀前要退子弹

  2. 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为什么也要对拼刺刀,能不能开枪而不拼刺刀
  3. 有没有情况是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不拼刺刀

拼刺刀的来源

说到日军拼刺技术的渊源,尽管有中古时期开始发展的被称为“剑道”的独具特色的器械搏击术,但它与刺枪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战国时期“足轻”们所使用的竹枪是被武士阶级所不齿的,因此枪术的发展也无从谈起。

竹枪

实际上,对于日本而言,大规模的刺刀技战术训练仍然始于19世纪末期。在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陆军中,受法国陆军重视白刃战传统的影响(1873年颁布的第一版《步兵操典》就是译自法文),刺刀训练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在1877年的西南战争期间,精于近战格斗、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西乡军在白刃战中曾给予政府军以重大杀伤,战后,日本陆军开始进一步加强对普通士兵的白刃战训练,同时,针对日军士兵特点的“銃剣術”技战术动作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04年在上海,日本军事剑术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刺枪团的对抗性表演中,日本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无懈可击的单兵刺枪术曾给予在场的各国观察员以深刻的印象。

与西方列强相比,日军将所谓的“精神力”和意志的作用被提高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强调进攻精神,把精神力作为战斗力的主体;认为以刺刀突击才能取得最后的决胜,因此“以肉搏战制胜”的观点在当时的日军高层中大行其道。这固然是因为日本与当时的西方列强相比,工业和经济实力仍然相对落后; 但军部高层对陆军火力的进步对作战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905年日俄战争的惨胜,使日军片面的依靠所谓的“白兵突击”,对于速射火力可以改变战场形态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日俄战争

此外,一战中欧洲战场残酷的堑壕攻防战,对于日军来说并没有直观的认识;欧洲人眼中的“大战”,对于日本人来说只不过是在亚太地区几场“轻松的胜利”而已。因此在昭和7年(1932年)的步兵操典中,仍然强调“充溢的攻击精神可以凌驾与物质的威力之上”。

对于中国国民党军队来说,国民党高层军政人员的日本军校教育的背景,似乎并未对部队拼刺训练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而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德军事合作中,国民党军队特别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受德国军事思想的影响颇深。由于德国陆军在传统上更重视步兵射击的速度及战场上持续性的火力,只有在巷战或者堑壕突击战等个别情况下,德军步兵才使用手榴弹、匕首和工兵铲等装备进行白刃战。这一点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军队和以日本为假想敌作战的实际情况。

国民党王牌特种部队:委员长特别卫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日军比当时的中国军队更加重视拼刺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打仗,日军很爱拼刺刀。更让人不解的是,日本鬼子在拼刺刀的时候,要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而且这竟然是日本陆军步兵操典的规定。可以看出日军拼刺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子弹,那是为什么呢?

日军为什么拼刺刀前要退子弹

日军为什么要在拼刺刀的时候退出子弹呢,难道真的是武士道精神呢?其实不是,完全是为了战术上的考虑。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是相吻合的。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

它的特点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三八步枪的缺点是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误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被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因此日军做这种规定,一方面为了加强其传统“武士道”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实际情况的需要。

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为什么也要对拼刺刀,能不能开枪而不拼刺刀

对于日军来说,在拼刺刀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摆出这个姿势后,步枪的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就少了很多,而且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

  1. 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

  2. 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

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因此,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进而进行射击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所以对于日军来说,拼刺刀时是不太可能开枪的。

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在抗日战争早期,中国军人在和日本拼刺刀的时候是落下风的。当时日本的三八式步枪,枪长加上刺刀,全长接近1.7米,比一个人还要高;

可以看到三八式步枪比日军还高点

反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枪长加上刺刀,只有1.6米长。“一寸长、一寸强”,日本步枪和刺刀长出的这10厘米,在白刃战中的作用非常大。而且日本刺刀的质量非常好,同时日本训练水平也较高,所以抗战初期中国军人在与日本拼刺刀时非常吃亏。据说,8个中国士兵才能对付一个日本鬼子。可能有朋友会说:“那不拼刺刀开枪就好了。”其实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曾经和日本鬼子拼过刺刀,可以说拼刺刀也是那个年代比较普遍的。那是不是我们真的在拼刺刀时候不开枪呢?

后来,中国人总结出了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诀窍,就是用我们的大刀对付日本的刺刀,需要说明的是,不是纯以大刀做武器,还必须配备驳壳枪:先是左手使用沉重的大刀磕开日本鬼子的第一次突刺,然后,或者用大刀近战中更灵活,劈、砍、刺;或者来干脆的,右手用驳壳枪,一枪把日本鬼子的脑袋打开了花。

如果只有大刀和鬼子硬拼,就有点难受了,刀法娴熟,胆子大的,可以占有优势,刀法不行的,很可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当被鬼子一刀刺中时,可以抓住其枪身不让其抽枪后撤,然后咬牙上步、拼命一刀!

西北军“手枪连”的基本装束

因此,对付小日本的拼刺刀,驳壳枪配大刀,是最好的武器,而且,驳壳枪有20发的弹夹,可以连射,几十人同时以驳壳枪扫射,密集的火力足以击溃几倍于自己的对手。

最有名的是长城喜峰口战斗中,二十九军在赵登禹将军指挥下,歼敌5000余人,其中大刀队杀敌数百人。

有没有情况是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不拼刺刀

有的,美军就是一个。美军学习了中国的大刀加驳壳枪的经验。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美国就给士兵们装备了11.43MM的柯尔特M1911手枪。同时配有钝头弹,这种枪的子弹力量非常大,足以一枪把冲上来的鬼子爆头,跟现在打游戏一样痛快过瘾。最有名的战斗就是在瓜达卡纳尔岛的丛林里,当时,美国的约翰·巴锡龙军士用一支M1911手枪和两挺机枪交替射击,独自一人阻止了日军一个连的自杀式冲锋,直到破晓增援来到他的阵地时,发现周围趴着有近一百具日军尸体。

约翰·巴锡龙军士

结论

现在看来,日本鬼子当时使用刺刀肉搏,有点落后了。尽管战争初期,依靠单发步枪和拼刺刀,日军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可是,到了战争后期,尤其是日本军队和美国军队交锋之后,吃够了苦头(经验主义害死人)。因此,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完全没必要理会,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才是取胜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