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園江湖

潘家园江湖

有個說法,說外國人來北京一定要做三件事:“登長城,吃烤鴨,逛潘家園”。登長城,吃烤鴨,應無疑義。潘家園有那麼大份兒嗎?這是個問題。

此處的潘家園,專指位於北京東三環南路的“潘家園舊貨市場”。

江湖地位及血脈淵源

潘家園的貨色實在無法統一稱呼,舊貨一說是勉強的。事實上這裡幾乎要什麼有什麼,新貨更是多得很。細數起來,諸如仿古傢俱、古籍字畫、瑪瑙玉石、陶瓷、中外錢幣、宗教用品、民族服飾、“文革”遺物、春宮畫……還有人在這裡賣手藝,比如“葫蘆徐”。如果非要歸納出潘家園貨色的共同性格,大概可以叫奇貨,也就是希奇古怪的東西。

潘家园江湖

正因為如此,秋天時竟然有人把蟈蟈也拿到這裡來賣。

如果把潘家園的貨色組合起來,兵器系列可以武裝一支古典軍隊;樂器系列可以組織數個樂隊;戲劇行頭可以打扮一個京劇團,藏戲團;可以建廟;可以建一個榮國府,一個翰林院,一個古錢莊,一個圖書館……總之,潘家園比任何一個博物館的藏品都要豐富得多。你想到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拿來賣,賣不賣得出去不好說,但至少沒人會笑話你。

潘家園的面積有六七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號稱全國最大的舊貨、收藏品、民間工藝品市場,也是亞洲最大的舊貨市場。它像個大集市,週末雙休日開業。現在有3000多個固定攤位,養活從業人員近萬人,攤主包括漢、回、滿、侗、維、鮮、苗、蒙古、藏等民族。

就這麼一個地方,這幾年名聲驟然顯赫。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夫人希拉里曾在這裡買了一把民國的小錫壺。泰國公主詩琳通、羅馬尼亞總理、希臘總理也都先後光顧此地。

潘家园江湖

據說,韓國漢城古玩街80%的貨來自潘家園;日本大阪古玩城的老闆每月來潘家園一次,一次就用130卡車拉走十幾車貨;逛潘家園的老外多得很,很多攤主都會用英語討價還價。

如此說來,“登長城,吃烤鴨,逛潘家園”,雖然很讓人不服氣,但也不算空穴來風。很多旅行社瞄準商機,把潘家園舊貨市場作成了北京特色遊的景點之一。

潘家園舊貨市場起源於1992年上半年。當時一些當地下崗居民,在現址西南馬路邊的坡上擺攤,把家裡的舊傢俱、舊電器等舊貨拿來賣。

幾個攤,幾十個攤,市場就慢慢形成了。當時攤主大多是自行車來,自行車去,面前擺一塊布,布上擺著破收音機、破鐘錶之類,一站就是一天,不懼風吹雨打。

因為當時的潘家園地區還比較荒涼,文物、工商部門對此地的監督也不那麼嚴格,所以紅橋、天壇附近倒騰古玩工藝品的商販就看中了此地,大批遷移過來。兩年下來,潘家園就有幾百個攤位了,沿著馬路邊北上到了華威路。

買的多了,賣的也多了,潘家園的人氣就旺了起來。“在潘家園舊貨市場能脫手文物”的說法不脛而走,漸漸地,跳蚤市場也就演變成古舊物品市場了。

1994年左右,潘家園的攤位達到了上千個。這些小攤擁擠在馬路邊上,難免會造成交通堵塞、攤位的爭奪等混亂現象。於是潘家園街道辦事處就開始介入管理。

從1995年開始,潘家園街道辦事處陸續投資350萬元,開發了現址,引導攤販騰開馬路,退市進場,並正式定名為潘家園舊貨市場。定名“舊貨市場”明顯是經過考慮的,“古玩”、“文物”太惹眼,“工藝品”又不說明問題,“舊貨”的涵義就寬泛多了。接下來市場規模自然擴大,潘家園名氣也越來越大,一直髮展到今天。事實證明當初“退市進場”這一招棋還是很有眼光的。

1999年,經朝陽區政府協調,北京市政府決定,現址這片土地使用權歸潘家園舊貨市場。於是朝陽區投資兩千萬,放膽著手進行潘家園三期建設規劃。

兩期工程下來,一個小城池形成了。“城垣”是仿古建築252間,飛簷斗拱,青磚碧瓦,雕樑畫棟,店堂式經營:“城內”有四個鋼球形的大棚,棚內高大寬敞,經營方式保持地攤模式。

目前第三期建設正在運作當中,這是一個鯉魚跳龍門般的目標,主要集中於市場服務配套,比如停車場、餐飲區、拍賣廳、展覽展示廳、陳列室、鑑定室,等等,期望藉此使潘家園成為人們鑑賞、收藏、購物、休閒、娛樂、旅遊的終極目的地。

潘家園附近的文化氣息是如此濃厚,以至於人行道的路面上都鑲嵌著古幣圖案。

江湖水多深?

潘家園的事太多,道太深,就算把這裡的行話全弄明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雖然也有過數次親密接觸,但到目前為止我只弄懂了淘貨、掌眼、撿漏、串貨、抓貨等幾個較為常見的用語。即便是潘家園的攤主之間,也是隔行如隔山,想全弄明白是不可能的。所以談潘家園的水深水淺,我還真不敢言之鑿鑿,姑妄談之吧。

潘家园江湖

潘家園最具江湖感覺的景象是鬼市。“鬼市”說的是凌晨三四點鐘專賣古董的一種臨時集市,出現於清末民初。之所以大早晨成市,是因為這個鐘點警察管理不嚴,可以脫手一些來路不明的物件。當時有一些貴族淪落到變賣家產為生的地步,面子又拉不下來,為躲避熟人,也就到“鬼市”上捧著古董站街。所以古董行都知道,鬼市出好貨。

潘家園每週有兩天鬼市,週六和週日,其中週六鬼市尤為火爆。凌晨4點鐘,潘家園門口人影憧憧,攤主們用三輪載著裝滿小件工藝品的紙箱子,顧客們開著車、走著路聚集在潘家園市場門外,嘈雜擁擠,把大門頂得叮咚作響。等到四點半大門一開,人群一擁而入,迅速各就各位。

開市以後,雖然人多,但市場並不喧譁,大家都在竊竊私語。老顧客人手一隻手電筒,本意是為了把貨看得更清楚,這都是從上輩子傳下來的規矩了,現在似乎不必那麼隆重,潘家園市場的燈非常亮。但手電筒是必須要帶的,這只是一個標誌,說明你懂行。

在鬼市中打著手電穿行買賣,有一種共謀作案和虛擬冒險的隱秘快感。

天漸漸亮了,鬼市時間結束,市場繼續營業,此時就可以看清楚大家的表情了。賣家的動機都一樣,賺錢;而買家絕對是一道風景,人人不同:有專心致志真心淘貨的,有來打探自家藏寶的大概價錢的,有附庸風雅的,有看熱鬧的,甚至還有人就是專門來看人的,我基本上就屬於這種人。我記憶最深的形象是一位老者,初看起來博學儒雅,臉上掛滿長期威嚴才有可能養成的極度自信的慈祥,細看又有點不諳世事艱辛的傻乎乎的感覺。老者精明得緊,連來潘家園買了幾本舊書都知道打發票。

攤主們並不忙碌,他們時常三五成群,扎堆閒談、泡茶、下棋。他們只是商品到顧客手裡的最後一道環節,在他們之前還有很多環節。以古舊傢俱行業為例,貨到顧客手裡大致要經過四個環節:在農村“鏟地皮”挨家挨戶收東西的——就地集中收購潘家園江湖的——修理修補的——拿到市場上出售的。最厲害的角色不做國內生意,他們把成箱的柴木傢俱出口到國外。貨物在這條商業鏈上從頭走到尾,價格不知道要翻多少倍。去年年底,有人在山西花300元買了一對黃花梨椅子,最終賣了24萬。當然是生意就會有賺有賠,賣價比進價還低的情況也經常發生。

儘管潘家園人類的身份、動機千差萬別,但還是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別人拿手裡的東西,你不能問價。要等別人放下,你再拿起來問價;不能因為被人撿漏就惱羞成怒,要認栽。

既然是江湖,就少不了傳奇般的發跡故事。

潘家園裡老頭老太太很多,他們年輕時也許根本沒想過當富翁,本來只是想在晚年找個營生有一搭無一搭地做做,結果就成了先富起來的人。這裡很多人1990年代中期一塊破布起家,現在房車都有,身家數百萬的人比比皆是。

以上的發跡故事是真實的。如果提起傳說中的發跡故事,那簡直就沒邊沒沿了。比如說,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結果賣了37萬;有人花300元買了1副麻將,結果賣了6萬……

這些故事的源頭往往是賣家,他們中有一些特別善於講故事的人。

家父暴病,賣寶應急,這類故事已經沒人信了。現在流行的是不會講故事,比如說你看上了一本週作人親筆簽名的藏書,他會憨憨地說:“我也不知道是啥書,反正少了100不賣!”你心中竊喜,自以為撿了大漏,為避免驚動賣家,趕緊交錢走人。這學費就算交上了,周作人的簽名我也會。比起找托兒,“埋地雷”(自己先把東西埋到墓地裡再帶人去發掘),這種故事簡直就是善意的玩笑了。無可否認,潘家園滋生了很多不良現象。比如:一家公司在潘家園偽造6幅中央領導題詞,詐騙數額接近70萬元;一塊假奧運獎牌騙走4萬元;漂染的狗皮當虎皮賣……

沒傳說就不是潘家園,你必須瞭解傳說的價值。潘家園成交的物品,無論古玩還是雜件,萬元以上者,買家都會千分小心,萬般求證。

在潘家園討生活心態一定要好,最好能培養出一種對勝負感覺近乎麻木的氣質。他們每個人都聽了無數的故事,也都能喃喃地講出無數故事。這些故事攙雜著想象在潘家園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為了撿漏和防止被別人撿漏,很多人練就了一身屠龍之技,為生命中遇見龍的那一刻而終生磨刀霍霍。

江湖也是名利場。人有了名就不用再逛潘家園了,好東西在潘家園露面之前,往往都先直接找名人去了。你賣名人10萬,名人一轉手就是100萬,你不要覺得虧。你沒有名氣,再怎麼賣也就是10萬的價兒。

不僅僅是名人,小角色也一樣,未必所有的錢都是從潘家園賺來的。攤位往往只是一個展示臺,上面的東西一分錢都賣不出去也無所謂。

潘家园江湖

長期做生意的都有固定客戶,有好東西電話一打就搞掂了,哪還用等到潘家園?

目前潘家園市場年成交額大概在4到6個億之間,市場管理收入在1000萬左右。每到攤位租金收費的日子,商戶們特別踴躍,排兩鐘頭的隊也要把錢交上,看得出他們對潘家園機會的無比珍愛。

潘家園是江湖,但只是江湖的水面部分。潘家園的水到底有多深?

含混的回答也許反倒精確:要多深有多深。這裡魚龍混雜,悲歡交錯,慾望叢生,人性以奇怪的方式舒展著。

在潘家園,不同的人們竭力地相互溝通著,理解著。因為有了錢這一通用標準,文化偏見反倒不那麼多。大家都是人,不管你穿什麼衣服,操什麼話語,什麼膚色和國籍,金錢面前,一律平等。

如果在假日期間去趟潘家園,你會發現偌大個庭院沒幾個人影,潘家園的人們帶著各自的慾望,分解到了巨大的城市之中。對照集市時的繁華,那種荒涼簡直就像做夢一樣。

江湖悖論

江湖中人,光腳的生機勃勃,敢愛敢恨;穿鞋的則大多舉止沉穩,行為端莊。江湖少女愛的都是光腳漢子,愛的是那份野性。

然而光腳的無不羨慕穿鞋的,拼死拼活也就是為了有朝一日金盆洗手,從而德高望重。光腳的一旦穿上了鞋子,也就喪失了公然快意恩仇的身份和權利,比如嶽不群,壞人當得比好人都辛苦,江湖少女還會為他痴狂嗎?潘家園就面臨著這個問題,這位光腳漢子已經把一隻鞋穿到了腳上。

圍繞著潘家園的前途曾有過爭論,為防止人氣消散,在遷改之間,最終選擇了就地改造。

一二期改造的動作小心翼翼,潘家園沒有放棄地攤式經營方式,儘管增加了店堂式經營,但仍以地攤為主,以保持原汁原味的民間感覺。

到目前為止,應該說改造效果很好。人氣非但沒散,反而穩步見長。非典過後重新開市的兩天裡,來往客流超過7萬人,比以前多了萬餘人。

潘家园江湖

三期改造將是一個冒險行為。改造後的潘家園跟附近的古玩城有什麼區別?民間的感覺會不會喪失?雅寶路就是因改造而被冷落的前車之鑑。

管理上層次,就是規範,就是有序,這似乎與潘家園的本性相悖。

古舊貨品這個行業被稱為暗行,其性格就像文學作品中描寫的吉普賽人,與規範和教化格格不入。它似乎必須是半生不熟的,不能正兒八經地板起臉來,這才像個江湖兒女的樣子。

潘家園之所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靠的是其未經篩選加工的原始生態的魅力,很多人們喜歡的就是它蓬頭垢面的樣子。潘家園舊貨市場興起之後,附近的潘家園傢俱城、北京古玩城、兆佳古典傢俱市場紛紛上馬,都以古舊貨品為經營目標,但目前沒有一家生意比潘家園火,其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潘家園的土氣。

潘家园江湖
潘家园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