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聲音都在討論人們沉迷手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這種聲音麼?

韋連澤

智能手機誕生時間不長,卻在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生活,從社交、購物到生活方式,簡直翻天覆地,由此衍生的各種新行業、新領域更是數不勝數。但就像人類歷史上在某些節點對某些事物的恐懼一樣,許多人也在恐懼手機,認為人類沉迷手機,失去了太多東西。

這種對技術進步的恐懼,我們可以找到太多例子。當年愚昧無知的人恐懼照相機,生怕自己的魂魄被照相機攝走,早期的火車也曾被愚昧者抵制……

如果你認為這種擔憂不能類比,那麼還有更恰當的例子:古騰堡發明西方活字印刷術後,民間開始大量印刷書籍,打破了教會的知識壟斷,間接促成了大眾傳媒和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而在最初,很多人憂心忡忡,表示怎麼能讓那麼多人識字呢,怎麼可以讓書籍這麼珍貴的東西流傳出去呢?

網絡最初興起時,也有許多人憂心忡忡,認為聊天室就是傷風敗俗、全民網戀的地方,後來呢?

技術滾動發展的態勢下,智能手機的顛覆性肯定更讓一些人擔憂。這是一種習慣性擔憂,但在歷史的維度下回溯,就會發現這群人多半是在杞人憂天。

比較集中的擔憂點,是社交領域。許多人感慨,現在出門吃飯,大家都低頭看手機,在各種場合,大家也都低頭玩手機,基本不用聊天了。長此以往,還有什麼正常社交可言。

這種說法存在一個巨大的邏輯謬誤,即先行判定了“正常社交”的概念,認為只有面對面說話才是正常社交。但他們忽視了一個問題:所謂“正常社交”,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僅僅是無效社交,還是一種痛苦社交。

老實說,我覺得人類都應該感謝智能手機。在有智能手機之前,如果碰到那些很無聊的應酬,你會怎樣?只能擺出一副假笑和傾聽狀,挖空心思搭人家的話,萬一冷場了就會很尷尬。可現在呢,你抽空看看手機,起碼緩解了焦慮。在有智能手機之前,如果碰到那些又臭又長的會議,你會怎樣?只能正襟危坐狀,強行讓自己別打瞌睡,然後心裡默默痛罵臺上的人怎麼不快一點,可現在呢,就算斷了網絡,起碼你可以看看電子書吧。

而在其他非必要社交場合,手機作用就更大了。你在公交車上、地鐵上、火車上,或者在等車等飛機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那種熱情的搭訕者?聊得不著邊際,甚至有些人不顧隱私,非要查你戶口問你一個月掙多少錢,以前遇到這種人,就算你心裡罵娘,嘴上是不是還得應付?可現在呢,低頭玩手機就好。

換言之,智能手機摧毀的社交,其實是無效社交。如果是很好的朋友,有共同話題的志同道合者,大家聚在一起,請放心,有說不完的話,何必玩手機。如果開會就是一場腦力風暴,讓人投入其中,也不會有人玩手機。與其埋怨智能手機,倒不如想想,自己過往的人生被無效社交浪費了多少時間。


葉克飛

中國人"手機依賴症"嚴重?中國人每天休閒2.55小時 1/3時間在玩手機。

沉迷虛擬世界,放棄現實世界的人。不玩手機,還能玩點兒啥?

與英國人PK讀書,咱們中國人會弱爆嗎?看書的外國人與玩手機的中國人。

一位印度工程師《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他說“,或許不應過分苛責。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人均7本,日本40本,俄羅斯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

為何歐洲人在地鐵看書,中國人玩手機?

以上林林總總的觀點,反覆折射著中國人在玩手機,外國人在讀書。事實果真如此嗎?

說好的熱愛學習呢?那些安安靜靜在地鐵裡看書的美男子都去哪兒了?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不過現在問題來了,究竟是誰讓歐洲人扔掉書本,一股腦兒鑽進移動互聯網?為什麼歐洲人在地鐵看書,中國人玩手機?因為沒有華為他們就沒信號。

歐洲地鐵有信號的過程很曲折,成龍大叔為我們還原事件的經過:當英國2011年第一次知道華為電信公司要給倫敦地鐵提供價值5000萬英鎊的地下鐵網絡信號的時候,其實英國是拒絕的!

他們甚至都發起過“地鐵詩歌”運動……該項目是美國作家Judith Chernaik創造的作品,目的是讓倫敦地鐵的大量乘客都能成為詩歌的讀者。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英國的地鐵裡面除了聽到機器運轉的嗡鳴聲之外,連人們的的交談聲都很少聽到。大家都詩意棲息地在沒有地鐵信號的車廂,接受詩歌的薰陶……

不獨英國,歐美地鐵裡經常會看到這群人的身影……

抱著趕超愛立信的決心,頂著可能虧損的巨大壓力,華為第四代基站在2008年問世了,而且,一問世便是石破天驚。以風捲殘雲般,橫掃整個歐洲市場。2010年之前,華為無線花了多年時間,在西歐市場取得9%的份額,但兩年後,華為的市場份額飆升至33%,高居歐洲第一。而現在,3G、4G都快OUT了,5G才是王道!5G通信技術將具有超快的上網速度、更廣泛的網絡覆蓋和與汽車及醫療監控設備通信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物聯網。

以前魯迅先生說自己勤奮,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看書。現在可以改改了,當歐洲人還窩在地鐵裡看書的時候,華為把他們看書的時間都拿來開發移動信號了……

手機也有電子書啊!

其實有網友早已看穿一切:誰說拿手機就一定是在玩的?人看電子報不行麼?學無止境你造不?管他是紙質版還是電子書!你看看,歪果仁沒手機的時候,他們也不全在看書啊!

不玩手機,他們要麼玩馬,要麼……

在中國各地中小城鎮最繁榮的娛樂業就算麻將館和網吧了,一個萬多人的小鎮,有幾十個麻將館五六家網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參與到麻將,青年人上網,少年兒童看電視。中國人的娛樂生活幾乎就濃縮為麻將、上網和看電視。不管是在網吧,還是在大學的電腦室,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都在玩遊戲,少部分在聊天。在網上和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讀書的學生少之又少。讀書已經變成了學者的專利,也許很多學者也不看書了。


逗秋雨

以前的科技基本上是單一的功能,並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而手機把整個世界聯繫在了一起,功能無比強大,工作,生活,人與人的互動交流全部可以通過手機來完成,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就變得越來越少了。


手機還有一點跟其它科技不同之處在於手機,顧名思義,手上的機器,可以拿在手裡的,由於攜帶方便,就能做到機不離手。


人們之所以不願意面對面交流,而選擇在虛擬世界裡溝通最大的一點在於:人們不喜歡偽裝,喜歡真實。可在現實世界裡,你能夠真實嗎?你敢真實嗎?我們每天帶著面具生活在這個現實世界裡,真的太累了。可問題是你可以不帶面具嗎?不能,你會遍體鱗傷。面對面,說著不想說的話,做不想做的事,讓生活的負擔越來越重。慢慢地,人們就愛上了網絡,愛上了手機,再也離不開手機了。


隨著智能化的升級,手機也許也會被迭代,我們所接觸的辦公桌啊,什麼都智能了,比手機更方便。等人們學會了不需要偽裝,可以真實的活著的時候,也許人與人又開始重新面對面溝通了。那一天會到來嗎?


國權演講社

現在很多聲音都在討論人們沉迷手機,這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這種聲音,但是沉迷手機討論的聲音會更強。\n雖然智能手機開擴了我們的眼界,拉近了路程的距離,便捷了人們的購買方式,娛樂了生活,但是沉迷手機給人類也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如:1)它如精神鴉片,沉迷手機而使自己不能自拔,不分時間,不分地點的使用如:a,開車手機也不離手,容易造成嚴重車禍。b,成癮自我不能控制,白天黑夜不停的玩手機,而造成嚴重身體健康危害,甚至造成死亡。c,走路也玩手機不看路,輕的跌倒,嚴重的造成車禍和掉進河裡淹死。\n2)造成骨骼變形如長期低頭,造成頸椎\n疾病。\n3)與陌生人之間交流距離近了,與親人之間的交流距離遠了。\n4)運動少了,坐下玩手機就不想起身,造成身體素質下降。\n


馥郁75716347

01.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 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每次發明都促進了歷史的發展,方便了人類交流、溝通。試想,還有幾個人願意回到原始社會?

02.近代工業發展非常迅速,電信科技日新月異。從生產隊戲臺,到有了電影,又有了電視,發展到互聯網,到4G手機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類生活,促進了國人的繁榮。試想,中國沒有電信產品,還能立足於世界強國嗎?

03.我不認為互聯網、手機疏遠了人們的交流溝通。反而是有了手機後,促進了人們的感情,使交流溝通更便及。前40年,無車輛,無手機,家都窮,人們典禮時,對路遠的親姑姑、親姨都不在通知。現在發展了,親戚朋友也多了,對路遠的親戚,一個電話打到了。誰家孩子典禮還不是舉辦十幾桌、幾十桌!難到大家沒有同感?

04.人類有了汽車、火車,方便了交通,不能以疏遠感情,往千里外的北京就去步行。同樣,人類發展到4G手機普及,不能以手機疏遠了交流溝通,就棄之不用!而再回到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時代。

05.人們離不了手機,它太方便了。但我們不能沉迷於手機。我們還要工作、生產.、鍛練等。兒童、少年更不能天天沉迷於手機玩遊戲,而不去上學學習。對這些,我們也要有清醒的認識。(網絡配圖)


苗萬平談情感

要說象現在討論人們沉迷手機的聲音多而廣,可以說人類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

以前時代不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不同,從遠到近,從慢到快,溝通永遠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溝通變得及時,傳遞進展順利,方便人們溝通。

現在的手機,提高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比上世紀電報,信,溝通率提升了多少倍,現在互聯網普及後,更提升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如語音聊天,視頻聊天,傳軟件,傳圖面,信息要比人在人面溝通快幾百倍,雖則是人與人見面少,實際從溝通問題交談上,溝通深度,方式更多了,效果更好了。

這說明了社會發展,高科枝創新,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先進推翻落後的歷史發展趨勢規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斷髮展,不斷創新。


文筆緣

俗話說得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現在讓我再用以前的手機,我估計會生活不能自理了,手機不小心忘在哪裡會感覺渾身不舒服,沒有安全感。

電話、手機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實際上是縮短了我們交流的距離,以前千里之外的朋友,不能碰面便無法交流,書信慢,也容易遺失,而有了電話,我們可以遠距離交流,有了手機我們更是可以隨時交流,各類軟件可以實現我們的視頻聯通。只是,有些東西越是容易得到大家越是覺得沒什麼珍貴,就像我喜歡吃肉鬆餅,有人給我買了一堆,我瞬間不想吃了,以後也再不吃了。手機給我們提供了隨時交流的機會,大家都覺得反正可以隨時打電話,好像也就沒必要那麼珍視交流的機會了。

我想,每一個新的發明出現的時候,都會對固有的生活模式造成巨大的衝擊。比如電腦普及之前,我們都是面對面的工作,可現在每人面前都有一天電腦擋著;智能手機出現以後,我們變成了低頭族,用手機聊天,購物,看電子書,玩遊戲,過度的依賴確實讓我們失去了深入交流的慾望。而如題者所問,很多人都意識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聚餐時我們會相約把手機收起來,回家也會很認真的提出來放下手機,讓我們好好聊聊天。人們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大概是人都是群居動物,我們需要手機在閒暇時消遣時光,也需要人與人之間有溫度的交流。


君莫思量我


【1,科學技術的社會屬性和道德屬性,是社會學、文化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範疇】從這個意義講,一切科技發明都會引起熱議,歷史上層出不窮,手機也不例外,談不上史上第一次。手機是最近30多年的出現的,故對手機的評論已同步了30多年,也算不上新鮮話題。其他如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引起的評價,不是到現在還沒結束嗎?三國的木牛馬流,不是至今還令人嚮往嗎?科技成果改變歷史,也是歷史的一部分,故基本可以斷言,對手機的熱議,哪怕到了手機消失,也不會停止。


【2,目前,社會大眾對手機的熱議,集中在教育、安全和消費的三方面。】教育上,側重談對學生的危害性。安全上,側重談個人金融的風險。消費上,側重談交易的多樣性和便捷性。顯然,對手機的評價超出了手機本身,擴大到手機的社會功能,以及信息革命背景下,人的社會關係的重組等。可見,手機在改變社會規則,改變人的生存方式,改變人的思維習慣。這種潛移默化的新興社會力量的崛起,最終也在改變著人、組織、國家的利益格局,在悄無聲息的重新分配社會資源。既然手機在動每個人的“奶酪”,被熱議也就不奇怪了!


【3,手機影響人生存質量的危害性,是熱議中最核心的話題。】手機傷害身體,改變性格,誘發犯罪,擴散不良信息,甚至危及人身安全,都被經常提及。應該說,問題都是使用手機的人造成的,談手機帶來怎樣的新危害,其實就是談人的自害和自作自受,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手機話題是老問題,沒啥新鮮的。


下面轉一篇文章,其觀點對所有學生和青年人也成立,筆者基本贊同。

-----------------------------------------------------------

手機媒體影響大學生的9種負面模式

作為信息技術革命階段性產物的手機媒體,正在從簡單的通訊工具,逐漸演變成綜合信件、商店、錢包、賬單、銀行、影院、玩具甚至身份的多功能平臺,也深度地波及當代大學生的思維習慣和生活品質。

1、網絡的開放性和傳播性,催化心理多樣性。

手機具有跨時間、空間、民族、學科、職業、社會地位等區別於傳統溝通方式的自由屬性,它也因此被裝扮成“社會精神導師”,悄然地以幾何級數的速度,指引處在“三觀”成型期的大學生,過早參與不恰當的社會交往,連鎖引起生存狀態的非理性嬗變。手機干擾課堂教學和學習狀態的例子,早已人所共知。

2、信息的海量性和龐雜性,弱化價值界限。

大學生的基本價值觀浮泛在知識的感知層面,而非根植在經驗的理智層面。面對參差不齊的信息時,他們往往不會以手機求知,總是用手機休閒,缺乏甄別信息價值的能力。網絡上司空見慣的所謂“名人新觀點”,對大學生信仰的傷害無法估量。

3、內容的隨意性和低俗性,扭曲人格成長。

手機是現實社會的虛擬濃縮,當大學生身處這個陌生之地,會產生心理錯覺,把虛擬社會當成另一個世界,盡情釋放,排斥自律和覺醒,形成“宅性格”。近年來,大學裡增長的厭學狀態與大量學生心理病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的。

4、事件的示範性和誘導性,模糊倫理底線。

手機信息有直白化、情感化的特點,為吸引眼球、滿足虛榮心,及擴散輿論影響力,語言越古怪、內容

越離奇、行為越出軌、後果越靈異,就越有“人氣”,一夜成“網紅”,卻無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手機段子、手機謠言、手機炫富等現象在大學生活的泛濫,與相當部分學生的道德放縱有關。

5、炮製的政治陰暗面和人性骯髒,抹殺正義感。

在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資本以富商大鱷的模樣,組建手機“水軍”,迎合慾望洪流,推銷心靈麻藥,甚至悄無聲息的傳播異類的政治元素;用炒作“熱點”,激化矛盾,操縱輿論。大學生普遍缺乏政治敏感力,易被人云亦云所矇蔽。近幾年,在讀大學生洩密等涉案事件背後,幾乎都有神秘勢力的介入,發人深思。

6、交流的簡單化和放任性,催生表達的空質化。

手機平臺的互動,降低了交往的正面教育性,如禮貌、涵養、家教等元素正在消失,代之的是表情、網語、圖片。大學生用手機宣洩情緒的同時,常伴隨無聊、低俗用語,引起的含義空洞化無處不在。象“屌絲、漲姿勢、蛋白質”等低俗、歧義詞彙的流行,是手機語境泡沫化的極端體現。

7、交易的快捷性和方便性,誤導逐利的違法化。

手機平臺能無限次重複並長久傳播金錢故事,對處在創業早期的大學生有誘惑力;唯利是圖、金錢至上、不擇手段、一夜暴富的“神奇”,永遠推動心智不健全的大學生,嘗試著不勞而獲,以身試法。大學生在網貸、網店、網遊等商業活動中的犯罪行為,基本都是網絡“拜金主義思潮”所鼓動的。

8、身份的隱匿性和神秘性,削弱誠信的秩序。

為了利益,以手機平臺交易商品,將增加風險性;傳播觀點,將增加欺騙性;言事,將增加誤解性。大學生對手機這種新鮮事物,常抱好感。據統計,大學生參與的遊戲詐騙、電商詐騙和受傷害的案件呈上升趨勢,與他們對潛在危害缺乏防範,有直接關係。

9、知識的快餐性和獵奇性,破壞學習創

造力。

玩手機成癮而出現“依賴綜合症”的大學生,日常離開手機信息的餵養,就精神空虛,喜歡以手機宣洩學習和就業壓力,卻不懂手機知識的直白性和膚淺性,對立身、立業最急需的深層創造力的培養,有嚴重危害。英國曾對大學生進行24小時的無媒體實驗,很多參與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煩躁、不安,與藥物依賴產生的戒斷反應極其相似。

手機媒體的負面影響改變了社會形態,再造了社會秩序,動搖了道德土壤,重塑了價值規範,是左右大學環境的新興力量,應給予高度重視。

--------------------分割線---------------


平懷1

以前科技沒有這麼發達,電話靠搖把座機打電話,很不容易。

人與人之的交流,就靠面對面,相互傾訴,面對面談心交流,沒有什麼癮私。交流是真心的,和風細雨的。交流的是真感情,相互間是信住的。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相繼出現了電視,電腦,電話,手機等高科技產品。

電視,電腦已基本取代人們的交流,在家沒事看看電視,電腦能瞭解很多國內外大事,不用走出家門和鄰居,街房談心,消磨時光。

人們拿著手機,愛不失手,尤其青年人坐著看手機,走著看手機,吃飯看手機,開車看手機,走著坐著,衣食住行離不開手機。手機成了青年人的最愛。

談戀愛,談朋友都離開手機。有的青年好不容易回趟家,回家一坐,不是和父母交流一下感情,而是抱著手機不放手。

有的父母不明白:到底手機裡有什麼?有你父母?還是有你老婆?還是有你孩子?

手機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方便。也給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溝通帶來了方便,沒人去面對面真心溝通。

人們感情淡了,你能願高科技嗎?

科投在日益發展,人們的感情雖然淡了。我相信隨著科技們發展,人們的感情會越來越融洽的。


用戶zmj情感嘚啵嘚

當我們早晨醒來,第一件事是在床上四處摸索找到手機,然後暗罵自己,因為忘了充電。值得慶幸的是,手機仍然有23%的電量。打開屏幕,連接上充電器,同時打開你的神經系統。在你睡著的時候,收到了一些新郵件,一條銀行的提示消息,以及數十條Twitter通知。內容太多,現在處理不過來,所以你先鎖定你的手機,留在稍後再處理。

我們不斷地被各種通知包圍。平均來說,我們每天會收到大約65條通知。也就是說我們在清醒時每16分鐘會收到一條通知,每一個通知都有可能打斷你並消耗你的意志力。

如果我們正在工作的時候被打斷,一般平均需要25分鐘的時間重新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手頭的任務。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分心時,在要求注意力的任務上我們犯錯的機率是平時的3倍。如果我們在重新調整之前又收到了一條新通知,那麼我們就會一直無法集中注意力。

雖然手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但它也有許多不可忽視的缺點。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整天手機不離身,而因手機帶來的健康困擾不得不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隨著手機技術的發展,手機屏幕從最初的單色到現在的 彩屏,人們對手機的使用從“聽”逐漸轉變為“看”。 長時間使用手機、屏幕亮度差異也造成眼睛疲勞的現象。人們使用手機的方式,現在的手機越做越小,人們往往會習慣性地低頭去看,而學生尤其喜歡在上課時使用手機,頸部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長此以往,很可能造成頸部勞損。手機會產生輻射,而內臟長時間暴露在輻射底下,也可能出現“疲勞感”。人們往往習慣於把手機放在腰際或掛於胸前,輻射通過手機傳入人們體內,情況嚴重時很可能會使器官發熱,對人的血液、臟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很多使用手機的人們,都容易患上所謂的手機綜合症。隔幾分鐘就會想要去看看手機是否有新信息或新電話,別人的手機響了。

手機讓人們的垃圾時間正在消失。實際上,人類社會越強調時間和效率,越多的地理位置變動就會出現越零碎的時間。在生活中的零碎時間,諸如,上下班的高峰時間,旅行候機、排隊、餐廳等菜,甚至無聊的會議中和廁所時間,通常被看做是無聊的垃圾時間。現在,新的手機應用則正在讓這些垃圾時間變得更加有意義,按照“長尾理論”,人們與家人、朋友以及外界社會的交流再也不需要現實的空間和整塊的時間,他們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隨機完成,而這些大多處於移動、短暫停留甚至私密的地理空間的碎片時間,正在重構“黃金時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