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辦的2018中國危險品物流發展與安全管理高峰論壇上,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液化天然氣分會副會長汪曄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造成去年冬季天然氣氣荒的原因是什麼?今年冬季氣荒是否還會再現?在汪曄看來,去年的氣荒與天然氣的儲運有很大關係,而儲運方式的變化或將悄然引發天然氣供給格局的變革。
資源不足緣於運力不足
汪曄表示:“去年的氣荒表面上看,是本土產量和進口氣(包括管道和LNG)不足所引發的,而事實上導致氣荒的重要原因是LNG的物流和儲存跟不上。我國已建成的十幾座LNG接收站,每年實際的接收量不到2/3。為什麼不多進一點?因為淡季沒有罐子存,旺季又沒有車子拉,想增加LNG運輸槽車了又上不了牌子,再加上我國天然氣管網設施的不足以及無法互聯互通,調峰保供能力不能發揮作用這一切才是造成去年冬季供氣緊張的主要原因。”
汪曄認為,這樣的一種困局完全可以被LNG罐式集裝箱所打破。作為LNG的儲運工具,罐式集裝箱並非新生事物,國外的應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在國內,新疆廣匯2002年在建設LNG項目的同期就建設了鐵路專用線及LNG罐式集裝箱等配套設施,並在2003年推動出臺了首部《液化天然氣罐式集裝箱》國家標準。但此後的十幾年裡,罐式集裝箱並未在天然氣儲運中發揮大作用。
“國際上無論是天然氣的進口國還是出口國,只要是在陸地上天然氣都是通過管道輸送的,用罐子來儲運的LNG只會出現在港口和海上。而我國的情況卻比較特殊,去年在馬路上跑的LNG多達240億立方米,佔到全中國天然氣全部用氣量10%以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跟國內管網資源不足有關。”汪曄介紹說,“美國的國土面積跟中國差不多,天然氣管網總長度是50多萬千米,而中國的這一數字只有6萬~7萬千米。只有美國的1/8左右。根據國際慣例,當一個國家的天然氣用量達到1300億立方米時,該國家建設管道長度應該達到18萬千米,我們現在用量接近2400多億立方米,可是我們管網長度只有幾萬千米,管網數量嚴重不足。”
用集裝箱可減少貿易成本
天然氣需求量的快速增長疊加上管網、接收站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給LNG罐式集裝箱運輸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事實上,從去年開始,已經有企業開始使用罐式集裝箱進口LNG。
“採用罐式集裝箱方式運輸LNG不僅機動靈活且不受天然氣管網和LNG接收站的限制,可直接利用現有的集裝箱貨船運輸,不用新建或者租用LNG專用運輸船,也無需建設專用的LNG碼頭和接收站,利用現有危化品集裝箱碼頭就可以卸貨,節省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還可以實現多式聯運,通過陸路、鐵路、內河運輸,LNG就可以從出口國的輸出地“ 一罐到底”送達用戶,減少中間環節,增加安全係數,為用戶提供了“門到門”的解決方案,大幅降低LNG的貿易成本。”汪曄表示。
汪曄認為,天然氣作為優質、高效、清潔的低碳能源,未來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還將提高,LNG進口量將不斷增加。而LNG罐式集裝箱運輸具有運輸環節少、覆蓋範圍廣、投資成本少、市場準入門檻低、方便靈活的特點,將很好地緩解我國天然氣運力不足的問題。
有望改變LNG物流鏈
“採用罐式集裝箱運輸LNG的優勢絕不僅僅只是體現在投資少和靈活性方面,這樣的物流方式或將改變我國LNG產業生態環境。”汪曄表示。
過去進口液化天然氣是用大船運到碼頭,再到接收罐,再到槽車,槽車再放到小罐,甚至有二級站、三級站。這個過程既是運力的浪費,也是設備重複投資的浪費,同時還造成了一些氣損,這樣的運輸方式在在內陸是不合理的。而採用罐式集裝箱直接就可以化整為零,從氣源供應地到天然氣終端客戶,可以實現無縫銜接的一站式物流服務,大大減少中間環節,徹底改變LNG的物流生態鏈。
另外,罐式集裝箱運輸帶來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是,LNG進口擺脫了對大型接收站、大型運輸船以及天然氣管線的依賴,這也就意味著天然氣貿易會變得更加開放。由於這些大型的LNG儲運設施屬於資金與技術密集的項目,建設週期長、門檻高,目前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和實力雄厚能源公司建設運營,形成了一種天然的壟斷機制。
汪曄表示,罐式集裝箱的引入,為打破壟斷藩籬找到了突破口,使得中小企業大規模參與LNG國際貿易成為可能,也為開闢和發掘更多的進口源、貫通上下游產業鏈條、形成供給多元化供應格局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手段。俄羅斯和美國也非常看好LNG罐式集裝箱的運輸方式,正在與中國企業積極探討罐式集裝箱貿易。
(更多內容請訂閱《中國化工報》,郵發代號1-44,或下載中國化工報客戶端)
閱讀更多 中國化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