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足跡”刷屏,我們真要被數據俘虜?

“西瓜足跡”刷屏,我們真要被數據俘虜?

近日,一款由“西瓜足跡”小程序製作的足跡圖在朋友圈刷屏,只需選擇你去過的城市,那裡的地圖版塊便會被黃顏色覆蓋,清楚地展示出你去過哪些城市,超越了多少人。

有人轉發朋友圈的初衷是記錄自己出差的地方,作為一份留存記憶的證明;有人是為了回憶和懷舊,畢竟中國那麼大,去的地方那麼少;有些喜歡曬記錄和打卡的人會把這種轉發當成一種生活儀式感;而有些人是出於虛榮和炫耀的心理,故意多選一些地方,來證明自己足跡遍天涯。

這款小程序甫一上線便病毒式傳播,很快用戶超過了1000萬。即便有人發現其城市統計背後的缺陷,比如只選一個城市,你也能超越10.2%的用戶,但又不能選0個城市,這10.2%的數據哪裡來,沒人關心。如果增加到兩個城市,數字就會變成10.3%,數據怎麼計算及其代表性存在什麼問題,也沒有人關心。還有網友發現,小程序首頁寫道“660個城市,你去過多少?”,當把除重慶以外的城市都選上時,卻顯示已經踏足了“707”個城市。很明顯數據已然失真。

其實,作為一款小遊戲,西瓜足跡精準的抓住了用戶娛樂和攀比的心理。至於真相,那是在娛樂疲憊之後才考慮的問題。後真相時代,用戶對於遊戲真假、設計缺陷往往不在乎,只關心他們傳播的意願和傳播的內容。因為數據的直觀性,所以用戶很少有耐心去關注那些說明數據來源的乾巴巴的文字。或者說,小程序的設計者根本不關心數據的真假,他們要的就是“虛擬數字”魔力召喚來的粉絲流量和可觀的提現。

用戶一方面在追求能夠“展示自己”的數據,即便這個數據是假的;另一方面對於數據失真背後的問題漠不關心。諸如很多新聞報道會給你展示很多數據,但並不會告訴你這種數據如何得出,這樣的好處是增加用戶的閱讀體驗,可這樣的媒介環境實際損害的是我們的生存空間。

長此以往,質疑精神的缺失和對“數據”的盲目追捧,會使我們處在一個由主觀意志疊加且失真的數據環境中。而虛擬數據環境會使人膨脹,讓人失去批判和探究的能力。其實,當算法利用了人的某種天性,人們便會不自主地被所謂的自己“喜好”或“關注”的信息左右。久而久之,這種由平臺、程序以及人們遊戲和情感天性編制的信息繭房,會使我們像吸食鴉片的病人,在面對下一波更具精神刺激的遊戲中,乖乖把自己的隱私、數據和大把的時間投入其中。

胡適在《東西文化之比較》這樣寫到:“科學之精神的處所,是抱定懷疑的態度;對於一切事物,都敢於懷疑,凡無真憑實據的,都不相信。這種態度雖是消極的,然而有很大的功勞,因為這態度可以使我們不成為迷信與權威的奴隸。懷疑的態度也是建設的、創造的,是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中古的信徒基於信仰,現代的科學家則基於懷疑。”

沒有質疑就會盲從,而盲從是喪失自我的開始。移動時代,我們已經被綁架了,成為了一個個街頭“喪屍”,可手機不過是個載體,吞噬我們的是一個個張開血盆大口,而我們無法拒絕的遊戲APP和小程序。

終有一天,或許我們已經成了追求走了多少步、遊戲中排名第幾、發了幾個朋友圈這樣數據的“奴隸”,在這個虛擬數據編制的環境裡,我們已經被俘虜了,你知道嗎?

文/陸玄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