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挫敗蒙古鐵騎西征的馬木路克王朝

13 世紀50 年代, 蒙古帝國發動第三次西征, 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建立一個東起太平洋、西臨大西洋的世界帝國的迷夢。旭烈兀征服西亞大部分地區之後, 南面已達波斯灣、阿拉伯海, 北面、東面分別為同宗同族並且處於交惡狀態的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所以, 敘利亞和埃及成為旭烈兀家族對外擴張的唯一方向, 征服敘利亞和埃及成為歷代伊兒汗的最大夙願。自1260年艾因·扎盧特戰役開始, 埃及馬木路克王朝一次又一次地給予蒙古軍以頑強而勝利的打擊, 不僅徹底地打破了蒙古人不可戰勝的神話, 遏制住蒙古人西侵的浪潮, 而且使旭烈兀家族根本無法實現建立世界帝國的迷夢。

馬木路克王朝是伊斯蘭世界日益危機的困境下埃及的穆斯林政權面臨強大的十字軍和蒙古軍不斷威逼的產物。12 世紀中葉之後, 伊斯蘭世界進一步走向危機, 巴格達的哈里發政權有名無實,遊牧的塞爾柱人從中亞南下, 在阿拔斯王朝西部各省區相繼建立起自己的政權, 哈里發政權已經成為塞爾柱蘇丹政權的附庸。而8 世紀中葉就開始與阿拔斯王朝公開分庭抗禮的後倭馬亞王朝(756- 1492 年) 在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的沉重打擊下迅速萎縮。三足鼎立的伊斯蘭世界唯有埃及的艾尤卜王朝(1171- 1250年) 憑藉強悍的突厥軍事貴族所建立的軍事寡頭政權頑強地抗擊著川流不息的十字軍東征, 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實際上轉移到埃及, 開羅不僅是埃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而且也是整個穆斯林世界的中心。

成功挫敗蒙古鐵騎西征的馬木路克王朝

伊兒汗國頻繁地攻擊敘利亞的主要原因是伊兒汗國的蒙古人一直擔心埃及的馬木路克人和金帳汗國的蒙古人聯合進攻入主西亞的旭烈兀家族, 為消除潛在的危險, 諸伊兒汗試圖殘破敘利亞邊境地區藉以削弱馬木路克人的攻擊; 另一方面, 穆斯林世界的統治者們尤其是埃及的馬木路克王朝都希望復興阿拔斯哈里發政權, 同樣也對異教的伊兒汗國統治者構成莫大的威脅。

薩拉丁死後(1193 年) , 盛極一時的艾尤卜王朝迅速解體, 伊斯蘭世界不僅無力進取, 而且諸如貝魯特、撒法德、太巴列等被收復的城市相繼重新落入西亞的歐洲人之手。1249 年法王聖路易九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埃及再一次面臨嚴重的直接威脅, 埃及的危機促成伯海里系的馬木路克人(the Bah r iyyamam lūk s, 1250- 1390 年) 作為一個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因素登上穆斯林世界的中心舞臺。馬木路克王朝( 1250- 1517 年) 在拜伯爾斯即位前的十年(1250-1260 年) , 其軍事首領弱肉強食、相互傾軋, 但它並未對馬木路克素丹政權產生太大的影響。相反, 馬木路克王朝在面臨新的更為強勁的外敵——蒙古人入侵的威脅之下, 變得更加鞏固。1258 年旭烈兀終結了巴格達的阿拔斯政權並繼續向西進軍, 前鋒直至加沙,埃及的馬木路克王朝又一次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抉擇。突厥奴出身的馬木路克將領拜伯爾斯在耶路撒冷以北的艾因·扎盧特戰役(1260 年) 中成功地阻擋住蒙古人西進的凌厲攻勢, 消除了蒙古人對埃及的威脅。

成功挫敗蒙古鐵騎西征的馬木路克王朝

1260年,怯的不花在巴勒斯坦與法蘭西人發生了激烈的利益衝突, 敘利亞南部的法蘭西人和蒙古人的聯盟關係遂告破裂, 而且鎮守敘利亞的蒙古軍不足萬人, 這些事實極大地鼓舞了埃及馬木路克人和穆斯林驅逐蒙古人的勇氣。1260 年9 月, 拜伯爾斯統帥的馬木路克軍與怯的不花的蒙古鎮守軍在艾因·扎盧特(今約旦河左岸貝桑附近) 決戰, 蒙古軍因寡不敵眾, 統帥怯的不花陣亡, 全軍潰敗, 蒙古人所佔領的敘利亞諸城全部喪失, 分離達250 年之久的敘利亞與埃及重新合併。艾因·扎盧特戰役消除了蒙古人對埃及的威脅, 阻止了蒙古人的西征。1260 年11 月, 旭烈兀乘拜伯爾斯刺殺馬木路克素丹古突茲(Q u tuz) 以及篡奪素丹之位而引發埃及內亂的時機, 派遣約六千人的蒙古軍再一次出征敘利亞, 蒙古軍又攻克阿勒頗和哈馬兩城。1260 年12 月的第一次霍姆斯之戰, 蒙古軍敗退, 傷亡甚眾。1262 年旭烈兀受到來自北面金帳汗國別兒哥汗的公開挑戰, 不得不把注意力轉移到高加索地區,無暇顧及敘利亞和埃及。

成功挫敗蒙古鐵騎西征的馬木路克王朝

通過1266 年庫拉河戰役和1273 年赫拉特會戰,阿八哈汗成功地解除了伊兒汗國所面臨的來自北面金帳汗國和東北側察合臺汗國的嚴重的軍事威脅。但與此同時, 馬木路克王朝拜伯爾斯對伊兒汗國的親密盟邦和屬國小亞美尼亞王國以及魯木地區不斷地發起軍事打擊。1277 年4 月, 魯木地區的一些突厥異密們慫恿和幫助拜伯爾斯進兵魯木。在阿布魯斯坦(A bu lu stayn, 即今土耳其阿爾比斯坦) , 馬木路克軍與魯木地區越一萬四千人的蒙古駐軍展開激戰, 蒙古軍統帥禿忽和禿答溫陣亡, 蒙古軍大多被擊斃。拜伯爾斯逝世之後, 其舊部繼續操縱馬木路克王朝實權, 兩年內先後廢黜白賴凱(1277- 1279 年) 和賽拉米什(1279 年) 的素丹之位, 埃及政局動盪不安。1279 年蓋拉溫篡奪王位, 大馬士革長官宋豁兒(Sunqu r al- A shqar) 叛亂並通好伊兒汗國。為報阿布魯斯坦戰敗之辱, 阿八哈乘馬木路克王朝內訌之際出兵敘利亞。1280 年9 月, 一支蒙古偵察分隊襲擾阿勒頗城。翌年, 阿八哈汗委任宗王忙哥·帖木兒統率5 萬蒙古軍, 並在3 萬小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以及波赫蒙德七世的法蘭西人協助下浩浩蕩蕩進軍敘利亞。1281 年9 月, 蓋拉溫親率8 萬軍隊在霍姆斯與蒙古軍展開會戰, 史稱第二次霍姆斯之戰。第二次霍姆斯之戰既給予伊兒汗國的蒙古軍以決定性的打擊,解除了蒙古人對埃及的再一次威脅, 同時為馬木路克王朝1291 年徹底肅清敘利亞的十字軍殘餘勢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成功挫敗蒙古鐵騎西征的馬木路克王朝

1301 年伊兒汗國遣使埃及, 提出不平等的議和條件, 遭到馬木路克王朝的拒絕, 合贊汗決定第三次出征敘利亞。1303 年3 月蒙古軍先鋒統帥忽都魯沙進攻阿勒頗、哈馬諸城, 合贊汗隨後督師。4 月忽都魯沙抵達大馬士革, 在馬兒只·蘇法爾草原(M ar j al-Suffar) , 蒙古人、亞美尼亞人以及格魯吉亞人組成的5 萬聯軍與馬木路克王朝素丹納綏爾率領的埃及軍隊展開鏖戰。初戰蒙古軍告捷, 但終因蒙古軍缺水乏食, 全軍潰敗。埃及軍奮勇追擊, 俘虜蒙古士兵1 萬餘人, 繳獲戰馬2 萬匹, 伊兒汗國進攻敘利亞又一次受到重創。蘇法爾草原之役後, 伊兒汗國再也無力繼續進行大規模地對外擴張戰爭。

完者都汗繼續追隨伊兒汗國曆來反埃及馬木路克王朝的對外政策。1312 年完者都曾派遣一支小規模的蒙古軍嘗試攻掠敘利亞, 結果無功而返。1312 年之後, 蒙古軍再也沒有越過幼發拉底河, 伊兒汗國征服敘利亞和埃及的迷夢終成泡影。繼完者都汗之後的不賽因雖然統治伊兒汗國17 年(1317- 1335 年) , 但如格魯塞所說:“他終身是那些以他名義實施統治而且互相爭權奪利的蒙古封建主們的傀儡。”[6 ]另一方面, 埃及的納綏爾在其統治後期(1309- 1340 年) , 貪圖安逸, 生活奢靡, 揮霍無度, 國力日漸衰微。1322 年伊兒汗國和馬木路克王朝終於簽訂和平條約, 結束了兩國間長期的仇恨、敵視、騷擾和攻伐, 雙方實現了睦鄰友好的關係。不賽因死後不久, 伊兒汗國迅速解體,1355 年伊兒汗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